2024年冬至,曹妃甸碧空如洗,北風匆匆而過,實際并不冷,車里暖風很足,甚至有點冒汗,我們的目的地是大清河鹽場,沿海路車不多,很快就到。
說笑著在副駕駛上指路的我,還是差點搞錯路口,一年半沒來,仿佛隔了一個世紀。拐到南行的快速路上,太陽明晃晃的耀眼,過去老遠就能看到的兩座鹽山沒了蹤跡,幾分鐘后,好歹路過,卻是低低矮矮,殘破不堪的模樣,李老師說可能是冬季收鹽不多的緣故,我卻更加奇怪,又不是第一次冬天來鹽場,哪回也沒這樣啊?!
往日鹽山
三友新材的辦公樓和廠房所在的路旁越來越熱鬧,不再孤零零的,“雪天鹽,為中國菜提味”的大紅標語讓人精神一振,把人從這海闊天遙的地界一下子就拉進爆竹聲聲的大年夜,熱烈、喜慶、溫馨,油鍋滋啦滋啦的香氣就勾起了饞蟲。
一路到東湖,老朋友見面格外親切,熟悉的茶室,熟悉的“云水禪心”書法,熟悉的地方文化書籍,透過玻璃窗,熟悉的拓展基地映入眼簾,記憶隨著介紹一點一點回到從前——兩屆海鹽文化節、一屆鹽田半程馬拉松、新書發布會、民俗研討會……歡聚的時光總是短暫,并肩戰斗的日子令人懷念。短短六年時間,有人平步青云,有人悄然退休,有人另謀高就,鐵打的東湖流水的兵,大·鹽世界依然這么靜,那么美,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清河鹽場也是如此。
新鹽堆
雖然老話說:“人生三大苦——曬鹽、打鐵、磨豆腐。”,但小鄭大手一揮:“老一輩鹽工們艱難的日子早就一去不復返啦!”大家都笑,站在鹽田邊上,新鹽堆(那個高度和體積也只能稱之為堆了,)潔白如雪,鹽粒細膩可人,鹽塊、鹽疙瘩、大粒鹽在老鹽山那邊可能還有一些,但在這里,難覓其蹤。原來鹽場設備更新迭代,收鹽一體機高效運作,省時省力省成本,再也無需把粗鹽轉運堆砌成高高的鹽山再清洗入廠加工銷售,如果不介意口感,甚至可以直接食用,想要沒苦硬吃感受烈日下扒鹽的艱辛,也不是沒辦法——春暖花開時節再來,跟隨研學的小朋友們穿上雨靴下鹽田體驗扒鹽就是了。
隨著小鄭的手,一組“大風車”撲面而來,碩大的風力發電塔成就新的景觀,潔白的扇葉隨風緩慢旋轉,和現在無孔不入的“光伏太陽能板”一起,給大清河鹽場插上了新能源的風帆,如果說高空下拍攝的鹽田是五彩斑斕的,那么這兩種新的色彩,將會將這里渲染得更加絢爛。
還有驚喜,在圖書室居然發現了上世紀90年代編制的《長蘆大清河鹽場志》,暗紅燙金的封面頗有年代感,翻開來,內容更是豐富,甚至可以用趣味盎然來形容,雖然這么說其實并不合適。
簡單摘錄如下:
河北省長蘆大清河鹽場,是我國重點鹽場之一。位于河北省唐市樂亭縣大清河西畔渤海沿岸。場區灘涂廣闊平坦,海水清澈含益量高,發展海鹽生產得天獨厚。孫中山在《建國方略》論北方大港(今唐山港)一文中寫到“'此港筑成’立刻獲利。以地居中國最大產鹽區域之中央故也……。”據史料記載,本場海水含鹽量為各場之冠,所產原鹽以堅重、色白、粒大、質潔、味純而著稱。曾做御用貢品。
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時代,就以苦鹵為原料生產鹵塊(氯化鎂),用作豆制品的凝固劑,列為貢品。
本場歷史悠久,元代就是長蘆鹽區二十二場之一。它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前身稱“石碑場”。
1920年(民國九年)
7月,石碑、蘆臺兩場蝦油、蝦醬稅率由每擔大洋五角三分改為四角。
1921年(民國十年)
2月,豐、蘆、石三場蝦油、蝦醬稅一律改為每擔三角。
1941年(民國三十年)
6月8日,北京《新民日報》刊登一篇文章,題目是“水深火熱的鹽夫,愿華北鹽業公司徹查真相”。反映當時大清河鹽田事務所工人悲慘生活實況。筆者寫到:鹽工完全是在地獄中活著。鹽工吃的東西,不如養的犬……到了產鹽季節,鹽工更是日月難熬。1942年華北鹽業公司頒布的《灘工工作規則》第6條規定:各項工人每日工作時間以15小時為度。苦難深重的舊中國,鹽工們成年累月掙扎在死亡線上。當時有詩寫道:
進了苦鹽灘,日夜受熬煎,
鹵泡雙腳爛,杠壓脊背彎
干的牛馬活,吃的豬狗飯。
1953年以前,本場職工生活用糧菜自行采購。1953年以后,糧食實行了統購統銷,職工口糧由糧局統一供應,因灘地距集鎮較遠,灘地工人吃菜十分困難,每年秋季買蘿卜挖坑腌制,平時只吃咸菜,有時只好用鹽水就飯吃。
1975年,總場部重建理發室一座(原理發室拆掉),現有理發員5人,總場職工實行購票理發,理發一次0.30元。
年份清晰,數據翔實,只言片語,動人心魄。再細翻,則有記載“1976年,2月19日凌晨1時許,六工段工人鄭某某因被懷疑偷拿別人5元錢,并被揭發,因此,乘大家熟睡之機,將同宿舍丟錢的楊某某打死,將張某某、王某某打傷。鄭某某當即被逮捕法辦。”,另有1985年一起火災和1989年一起爆炸死亡的兩人是同名同姓,令人唏噓。
凡此種種,比同樣編制于上世紀90年代的唐海縣志可讀性更強,也許是地方小,又有歷史,有人物,接地氣的多,可惜,20多年后,沒人再去啟動編撰,企業風起云涌,也如風卷殘云,在歷史的大潮中,終究是滄海一粟,又如浮萍般,無影無蹤了。
午餐必須要提,東湖賓館的菜品水準一直在線,尤其是食材,格外用心。冬至歡聚,不能不吃餃子,皇喜菜蒸餃于我們并不陌生,鹽堿灘上長有堿蓬,和盤錦紅海灘所生為一物,趁嫩采來涼拌、做菜、剁餡包餃子,色澤清新,搭配毛蝦、墨魚丁、雞蛋等口味別具一格,也是曹妃甸的特產風物,從小吃慣了的。還有一樣,香辣貉子,料重味足,鮮嫩無比,令人回味無窮,比奶奶在家紅燒的要好吃得多,特為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