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后一天,上海與杭州同步迎來了最后一場土拍。
而兩場土拍的主角,都有貝殼!
是的,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頭子要做拿地開發的甲方爸爸了。
或許太過于“離譜”,以至于許多做慣了乙方的貝殼中介們都在瘋傳下面兩個海報:
作為中國最大的房產中介平臺,貝殼的業務布局向來以“輕資產”為主,而如今卻轉向“重資產”模式,開始直接涉足房地產開發。
這一變化,也不禁讓人聯想到貝殼的創始人左暉。
01
左暉離世后的貝殼
左暉是一位被譽為“地產中介教父”的人物。
他用鏈家打破了傳統中介行業的陳舊模式,繼而用貝殼平臺將鏈家模式向全國復制,迅速占領了市場。
在左暉的帶領下,貝殼不僅是一家房產中介,更是一個科技驅動的服務平臺,通過VR看房、大數據分析和經紀人合作網絡,讓傳統的房地產交易更加高效透明。
然而,2021年左暉因病去世后,貝殼的高光時刻似乎戛然而止。
創始人的離開不僅讓公司陷入戰略迷茫,也讓外界對貝殼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左暉去世后,貝殼的領導層調整頻繁,戰略重心也從原來的“做深做透服務生態”逐漸向“多元化布局”轉移。
特別是在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的背景下,貝殼開始嘗試突破傳統中介模式,試圖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而其中最顯眼的動作,便是其旗下品牌“貝好家”開始拿地,正式進軍房地產開發領域。
02
從中介到開發商
貝殼邁出“開發商化”的第一步,始于2023年。
這一年,貝殼成立了“貝好家”,定位于“提供優質住房產品”的品牌。
同年,貝好家在廣州、成都等城市試水收購問題項目,以“包袱接盤”的姿態進入房地產開發領域。
與傳統開發商不同,貝殼的切入點是市場中那些資金鏈斷裂、項目停滯的“問題樓盤”。
貝殼通過盤活這些項目,以較低成本獲取土地和資源,繼而以“高品質、快速周轉”的開發模式完成項目交付。
其背后邏輯是利用貝殼平臺積累的購房者資源和數據分析能力,將購房需求精準匹配到項目中,實現開發與銷售的無縫銜接。
2024年,貝殼旗下貝好家進一步擴大布局,不僅繼續收購問題項目,還開始參與一線城市的土地招拍掛。
此次在上海和杭州拿地,更是表明貝殼正試圖從“問題樓盤救星”轉向“全面開發商”的角色。
03
貝殼的開發邏輯
貝殼的開發商化,是戰略考量還是無奈之舉,或二者兼而有之。
那么,它的模式和邏輯又是怎樣的?
在貝殼宣布旗下“貝好家”品牌進軍房地產開發領域時,就提出了一個頗具新意的概念:C2M模式,即“Customer to Maker”(消費者對制造者)。
這是一個以消費者需求為核心、以數據驅動為基礎的開發新模式,與傳統開發商的運作模式形成鮮明對比。
C2M模式的核心,是通過貝殼平臺積累的大數據,將消費者需求直接傳遞給開發者,從而實現定制化、高效率的開發。
不妨先來看看貝殼的具體操作邏輯:
第一步,數據收集與分析。
貝殼作為全國最大的房產中介平臺,優勢在海量的用戶交易數據和需求偏好。
很顯然,在貝殼做開發商時,可以完全基于這些數據分析,而非過去經驗或者主觀分析,進行精準的購房者需求洞察。
第二步,就是反向設計產品。
與傳統開發商“拍地后再設計產品”的路徑不同,貝好家從一開始就圍繞消費者的核心需求進行反向設計。
比如,如果數據分析顯示某地購房者更偏好小戶型、帶多功能房的設計,貝好家會針對這一需求調整項目規劃。
第三步,去中間化的供應鏈整合。
在C2M模式下,貝好家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直接對接供應鏈上的制造者(如材料供應商、施工單位等),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同時,貝殼的中介渠道直接承擔了銷售功能,無需借助第三方銷售團隊。
最后就是快速交付與反饋閉環。
事實上,到了這一步,貝好家就基本與傳統房企“高周轉”模式差不多了,完成開發與交付全流程。
由此,不難看出,貝好家的C2M模式與傳統開發商相比,主要是在開發前端的區別。
眾所周知,傳統開發商的邏輯通常是“拿地為王”,即優先通過土地儲備和城市布局搶占資源,隨后根據市場大趨勢設計產品。
然而,貝好家的C2M模式基本上是反其道而行,基于消費者需求選擇地塊和設計產品,實現從市場需求出發的開發流程。
當然,很多開發商這些年也都有類似C2M的宣傳,但基本都停留在噱頭上,因為很難有貝殼這樣規模的大數據做支撐。
或許,也正因為大數據上的優勢,讓貝殼可以在產品設計上比傳統開發收更加貼近購房者的實際需求,從而降低庫存風險。
最終,也誘發了貝殼做開發商的念頭。
04
新手期的挑戰
不過,C2M模式雖好,但可行性不等于確定性。貝殼想要端好開發這碗飯,還需要解決兩個核心問題。
相較于房產經紀,房地產開發是一項高資本、高風險的準金融業務,且經過當前這波市場洗禮后,現金流與資本規模幾乎是有決定性的。
貝殼雖然擁有穩定的中介業務現金流,但能否長期支撐重資產開發仍是未知數。
尤其是我們放眼到當前市場競爭格局中,主要玩家基本都是央國企,貝殼現在做開發,幾乎所有對手的背景實力都比其強大數倍。
那么,貝殼就面臨著兩種抉擇:
第一種,本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主動與這些央國企合作,依托其平臺優勢小股操盤共同開發,做央國企的職業打手。
第二種,避開央國企的主流戰場,依托其平臺優勢擠占其他中小開發商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大魚我就不吃了,專門去吃那些大魚看不上的蝦米,全部吃干抹凈。
目前看來,貝殼應該兩種模式都還在嘗試,尚未到抉擇的時候。
除此以外,從中介到開發,貝殼需要在品牌定位上做出調整。
但這一轉型可能讓消費者對其產生混淆,甚至對其專業性產生質疑,影響原有中介業務。
當然,更應該擔心的是,一旦開發上出問題,甚至把整個貝殼招牌都砸了。
不過,在炸天團看來,更有可能的是未來會因此發展出一種新型開發商,即模糊了中介與開發傳統界限的“平臺型開發商”。
結語
左暉去世后,貝殼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引人關注。
從中介到開發商,貝殼正試圖用一場“重資產”冒險,開啟自己的下一個十年。
這種模式究竟能否成功?
是一次勇敢的變革,還是一次策略上的妥協?
或許答案需要時間來揭曉。
但可以確定的是,貝殼的這次轉型,正在深刻改變行業的規則。
而我們所要關注的,不僅是這家公司能否為自己找到一條新的增長路徑,更是它是否能為中國房地產行業注入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未來,貝殼會成為中國版的“Zillow”,還是重蹈某些房企的覆轍?
讓我們拭目以待。
關注大爆炸好運大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