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彩南瓜。
12月16日,臨潼博物館副館長王芳萍在講解三彩南瓜。
三彩南瓜
姓名:三彩南瓜
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出生時間:唐朝
出土地:臨潼區新豐鎮慶山寺
年齡:1300余歲
戶籍登記時間:1985年
現住址:臨潼博物館
本報記者 張琪悅文/圖
12月16日,在西安市臨潼博物館分館(華清宮景區明珠殿),游客在舍利寶帳、金棺銀槨、三彩南瓜等精美的唐代珍寶前駐足觀賞,不時驚嘆。
“我從來沒見過這么精美的南瓜,紋路和顏色好逼真。”來自山西的游客劉芳被展柜中陳列的三彩南瓜吸引。
三彩南瓜是慶山寺地宮出土的仿生器物,被深埋在地宮,歷經千年仍散發著奪目的光彩。“我們能看到它相當不容易。三彩南瓜的釉色艷麗瑩潤,腹部鼓起,從頭到腳有瓜棱狀的線條,跟真的南瓜頗為相似。我們可以通過它看出古代匠人巧妙的藝術構思和高超的制作技藝,更好地了解唐朝的政治、文化和藝術風貌。”12月16日,臨潼博物館副館長王芳萍告訴記者。
壹 驚艷四座的珍寶
慶山寺坐落于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
1985年,代王鎮姜塬村新豐磚瓦廠附近,當地農民在取土時發現一個類似古墓的地方,并看到里面有石碑等文物,碑額刊刻“大唐開元慶山之寺”的字樣。時任臨潼縣博物館館長的趙康民得知這件事后,立即向當地公安局報案求助,要求對這些文物實施保護。趙康民對這些文物進行逐一識別和鑒定,三彩南瓜就在其中。
慶山寺地宮遺址被發掘時,地宮中出土了釋迦如來舍利寶帳。寶帳前擺著3件三彩供盤,正中央的盤中有一件非常獨特的供品——三彩南瓜。就出土時所處的位置來說,三彩南瓜應該是重要的供品,是國內首次發現的“像生食物三彩”。
三彩南瓜直徑13.5厘米,高約8厘米,作八棱形,狀如橘瓣,施褐黃色釉,綴施綠釉,造型逼真,工藝精湛,大氣古樸。
“這種以盤盛托食物的瓷器,和唐代的喪葬習俗有關。唐代和唐代之前,這種器物以現實中的生物或者物體形象為原型,多是用于喪葬的冥器。”王芳萍說。
瓜菜造型的三彩器,除了收藏于臨潼博物館的三彩南瓜,還有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的三彩西瓜。它們都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唐三彩是一種多色彩的低溫釉陶器,以細膩的白色黏土作胎料,用含鉛的氧化物做助熔劑,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形成絢麗多彩的藝術效果。三彩是多彩的意思,并不專指3種顏色。
出土的三彩南瓜刷新了人們對唐三彩的認識。三彩器以黃、褐、綠3種顏色居多,主要作為冥器、生活用品使用。但是在慶山寺地宮出土的這幾件三彩器顯然不是冥器,而是被當作供品,有宗教祭祀品的用途。
貳 三彩南瓜的眾多爭議
南瓜的原產地在亞洲南部和中南美洲,自南而來稱之為“南瓜”。有學者認為,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之后,將南瓜帶回歐洲,后被葡萄牙引種到日本、印尼、菲律賓等地,明代開始傳入中國。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南瓜種出南番,轉入閩浙,今燕京諸處亦有之矣。二月下種,宜沙沃地,四月生苗,引蔓甚繁,一蔓可延十余丈……其子如冬瓜子,其肉厚色黃,不可生食……”
元代賈銘在《飲食須知》中提到“南瓜”:“南瓜,味甘,性溫,多食發腳氣黃疸。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忌與豬肝、赤豆、蕎麥面同食。”但此時哥倫布尚未發現美洲大陸,而中國亦未發現南瓜的其他野生種,因此書中“南瓜”并非今天我們所說的南瓜,而是其他的瓜類植物。一般認為,中國在元末就已經進行南瓜栽培,元以前的史料沒有任何關于南瓜的記載。
唐朝時期,無論是文字記載、詩詞歌賦還是圖形繪畫、實物資料,均沒有任何關于南瓜的記錄。這件三彩南瓜是唯一的一例。有專家表示,目前看來,唐代有南瓜的論證難度較大。
因此,有人認為,三彩南瓜可能不是南瓜,而是大蒜。因為歷史記載南瓜在明代才從美洲傳入中國,所以這件唐三彩只是形似南瓜,實則不一定為南瓜。圍繞三彩南瓜的各種爭論、考據和猜測,也許正是文物考古的魅力所在。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慶山寺地宮出土的精美文物,進一步了解唐代文化,臨潼博物館以慶山寺地宮出土文物為元素,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文創產品,讓文物以更加生動、直觀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我們與Hi元宇宙聯合,共同推出國寶‘唐·三彩南瓜’數字文創產品,推出數字藏品總計2999份,受到了群眾的歡迎。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加強合作,在文化創意、數字文博等方面推出更多產品,讓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王芳萍說。
叁 陶瓷工藝的傳承演變
唐三彩以黃、褐、綠三色為主。陶坯上涂的彩釉在烘制過程中發生化學變化,使唐三彩成品色釉互相浸潤,色彩自然協調,花紋流暢。在不同色彩的交相輝映中,唐三彩成品顯示出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唐三彩結合了國畫、雕塑等藝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唐三彩造型多樣,一般可以分為生活用具、模型、人物、動物四大類,其中尤以動物居多,動物中又以馬居多。這可能和當時馬匹的重要地位有關。
陜西歷史博物館也有一件“像生食物三彩”——三彩西瓜。三彩西瓜外觀呈圓形,上端略小,瓜盤連體,身上有用綠釉畫出的瓜皮的紋理,整體形象非常生動。
三彩南瓜由唐代耀州窯生產,造型逼真,施釉勻稱,工藝精湛,整體大氣又古樸。從當時的工藝和留存的遺物數量來看,三彩南瓜與三彩西瓜是極為罕見的“像生食物三彩”。
到了清乾隆時期,我國制瓷技術達到歷史巔峰。大量生動傳神、足以以假亂真的像生瓷被生產出來。顧名思義,像生瓷是指模仿生物的瓷器,有時也特指模仿花果類或動物形象的瓷器。
曾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了一批動植物造型的瓷器,無論形態還是質感均酷似原物,比例準確、栩栩如生,甚至有的僅憑肉眼無法辨別真假。史料記載:“戧金、鏤銀、琢石、髹漆……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仿效而肖。”
出土的眾多清代像生瓷中,有核桃仁、桑椹、櫻桃、荸薺、石榴、棗、白果、荔枝等“食物”。這些“食物”細節刻畫到位,光澤感、褶皺感以及色彩明暗刻畫傳神,酷似原物。比起唐代的“像生食物三彩”,清代像生瓷似乎已經超出了陶瓷的審美范疇。它們用標新立異的方式,展現出了乾隆時期登峰造極的瓷器工藝。
“慶山寺地宮出土的三彩南瓜對于研究唐代的陶瓷工藝以及唐代社會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它不僅展示了唐代工匠高超的藝術水平,也為研究唐代宗教祭祀品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是我們了解唐代文化交流和歷史傳承的珍貴實物資料。”王芳萍說。來源:陜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