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CCTV播出古裝懸疑劇《清明上河圖密碼》,男主角名叫趙不尤,是宋朝司法機構大理寺的小吏。有趣的是,宋朝歷史上還真有個趙不尤,但他不是大理寺小吏,而是正兒八經的皇族宗室。此人追隨名將岳飛,立下赫赫戰功,卻又受壓制,受冤屈……探尋趙不尤的傳奇人生,我們將解開一些密碼,那不是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的密碼,而是大宋皇族的密碼。
南宋皇族趙孟頫作品《鵲華秋色圖》(局部)
真實的趙不尤文武雙全
曾是第一等學生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首都開封淪陷,宋徽宗、宋欽宗、后宮嬪妃以及絕大多數皇族子弟都成為俘虜,被金兵裹挾而去。北渡黃河時,金兵看守稍稍松懈,幾個皇族子弟趁機逃脫,趙不尤便是其中之一。趙不尤逃到安陽(時稱相州),恰逢安陽百姓組建抗金義軍,他加入義軍,受到義軍首領王明的重用。王明麾下原本只有幾千人,趙不尤打出皇族旗號,幫助王明招兵買馬,迅速擴充到幾萬人。他們這支隊伍紀律嚴明,不僅在黃河沿岸阻擊金兵,還剿滅土匪,保護百姓,一時之間名聲大震。
宋朝皇帝在官銜上優待宗室,封給近房子侄“節度使”“觀察使”等武職,封給遠房子侄“防御使”“團練使”等武職。自從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以后,前面說的這些職位都成了虛銜,僅有品級和俸祿,沒有兵權和職責。其中節度使和觀察使被稱為“兩使”,防御使和團練使被稱為“小使”。趙不尤是遠房宗室,只能做小使,他率領的義軍便被稱為“小使軍”,每當他帶兵攻打土匪時,匪徒都望風而逃,紛紛說:“此小使軍也。”(《宋史·宗室列傳》)
我們知道,名將岳飛是安陽人,北宋末年加入官軍,曾經在家鄉安陽與金兵作戰,大約在那時,趙不尤與岳飛結識。然后南宋建立,宋高宗稱帝,岳飛隨軍護駕,趙不尤也率領義軍投奔宋高宗。宋高宗將義軍編入御營,趙不尤從此成為岳飛部屬。岳飛奉旨剿滅洞庭湖一帶的水匪,又去武昌駐防,把守長江沿線,趙不尤一路追隨,是岳飛麾下的得力干將。
《宋史·宗室列傳》說趙不尤“有武力”,意思是能打仗。事實上,趙不尤文化水平也不低,這在南宋學者葉適撰寫的《中大夫直敷文閣兩浙運副趙公墓志銘》里有記載:“(趙不尤)初入宗學,以文占上舍。”趙不尤最初在宗室學校讀書,考試成績優異,被列為“上舍生”,也就是第一等學生。
(北宋皇族趙令穰作品《陶潛賞菊圖》)
每個族群里都有好人和壞人
中國歷史上的皇親宗室往往形象不佳,明清兩朝尤其如此。明朝皇帝的子侄輩被分封各地,稱王稱將,俸祿優厚,妻妾成群,幾乎全是文不成、武不就的廢物,只會消耗國力、魚肉百姓,不能為國家做任何貢獻。
清朝前期宗室還行,后來也是越來越廢物,絕大多數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都不懂兵法,不懂民政,也不懂時局,只會提籠架鳥養戲子,變成徹頭徹尾的高級蛀蟲。但宋朝宗室的表現相對較好,趙不尤就是文武雙全、忠心報國的典型例證,與他同輩的很多皇族子弟也相當了不起。
在《宋史·宗室列傳》里,趙不尤后面有一個趙不群,在李清照的老家濟南章丘做知縣,金兵攻打章丘時,城中官兵潰逃,趙不群招募義軍五千人,硬是堅守城池兩個多月,直到金兵退去。還有一個趙不試,在岳飛的老家安陽做知州,金兵攻打安陽時,他與金兵主將談判,用自己生命做交換,使安陽免遭屠城。另外在南宋官修史書《三朝北盟會編》以及后人整理的《宋會要輯稿》里,我們也能讀到宗室趙叔近、趙不器的文治武功,以及趙士珸、趙不愚的英勇事跡。
南宋中葉,岳飛的孫子岳珂撰寫家史,特別感謝一個名叫趙士亻褭(niǎo)的宗室,原因是岳飛蒙冤入獄時,宋高宗的叔父趙士亻褭挺身而出,請求宋高宗釋放岳飛,宋高宗不聽,趙士亻褭用身家性命擔保岳飛絕不會謀反。這件事在岳珂《金佗稡編》和南宋另一部文獻《齊東野語》里均有記載,《齊東野語》還寫到趙士亻褭的結局——宋高宗堅持要殺岳飛,將皇叔趙士亻褭流放到了福建。
當然,每個族群里都有好人和壞人,宋朝皇族不可能都優秀。《宋史·宗室列傳》里有一個趙不棄,猛拍奸臣秦檜的馬屁,明知秦檜的侄子秦昌時是個貪官,仍為其編造功勞,讓秦昌時得以升官。《建炎復辟記》里有一個趙不忙,身為皇族,卻淪為匪寇,趁著南宋初年政權不穩,糾集土匪在江南打家劫舍。
皇族人數太多,取名太難
您可能會詫異,趙不忙、趙不棄、趙不尤、趙不愚……怎么會有如此古怪的名字呢?其實在宋朝皇族里,這類名字并不稀奇。翻閱《宋史·宗室世系表》,里面還有趙不毒、趙不嫖、趙不困、趙不適、趙不二、趙不奪、趙不息、趙不言、趙不動、趙不流、趙不戒、趙不慢……其中趙不嫖的“嫖”字在古漢語中的意思是“輕浮”,不嫖就是不輕浮,這個名字還可以理解。但是像趙不適、趙不動、趙不戒等名字,分明是貶義,堂堂皇室宗親,名字為什么要帶貶義呢?原因很簡單:皇族人數太多,取名太難。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兩個兄弟,二弟趙光義,三弟趙廷美。后來趙匡胤成為宋太祖,趙光義成為宋太宗,從宋太宗開始,兄弟三人的后代子孫便按照不同的支系排輩取名。在宋太宗支系里,輩分從高到低依次是元、允、宗、仲、士、不、善、汝……
宋太宗第一代孫“元”字輩僅有9人,第二代孫“允”字輩僅有19人,而繁衍到第六代孫“不”字輩時,竟然膨脹到2130人!兩千多人取名,要用到兩千多個漢字,差不多是常用漢字的總和,為了不重名,只能被迫挑選一些古怪名字。
搞笑的是,因為古代沒有計算機輔助,取名時無法用數據庫自動篩查,最終還是有人重名。仔細查閱《宋史·宗室世系表》,本文主角趙不尤那兩千多個同輩兄弟中,竟然有2個趙不言、3個趙不貪、4個趙不器、7個趙不愚。現代人如果穿越回去,為大宋皇室建立一個數據庫,開發一套皇族名字管理系統,想必是有錢賺的。
(南宋皇族趙孟頫自畫像)
宗室不能做官
宋朝皇帝的猜忌之心
再看《清明上河圖密碼》這部劇,主角趙不尤生活在宋徽宗時期,從事的工作是“大理寺貼書”,相當于司法機構里科級以下的底層職員,當時屬于胥吏階層。歷史上的趙不尤也曾經生活在宋徽宗時期,他有沒有可能去大理寺做貼書呢?應該不可以,因為《宋會要輯稿》載有明文,宗室里的“五服內親”和“袒免親”禁止做奴仆,禁止做胥吏,甚至禁止與胥吏通婚,否則會被掃地出門,不再屬于皇族。所謂五服內親和袒免親,包括皇帝第一代孫、第二代孫直至第七代孫,趙不尤是宋太宗第六代孫,就在這個范圍里面;所謂胥吏,就是官府里沒有品級的底層職員。所以,歷史上的趙不尤不太可能像劇中那樣去大理寺做貼書。
劇中趙不尤擅長斷案,雖然只是胥吏,卻受百姓擁戴,結局也很光明。歷史上趙不尤的人生完全相反:出身皇族,忠于國家,追隨岳飛建立戰功,但結局是個悲劇——岳飛含冤而死以后,趙不尤被宋高宗剝奪兵權,流放廣西,最后死在那里。
宋高宗不知道趙不尤的功勞嗎?肯定知道,但是功勞越大,越會被皇帝猜忌。我們簡單回顧一下宋朝皇帝對宗室的約束。北宋前期,宗室不許做官(可以有虛銜,不能有實職),不許參加科舉考試。北宋后期,宗室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但不管考試成績有多好,都只能換來更高的俸祿,仍舊不能做官。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大舉來攻,宋軍節節敗退,州縣官員紛紛投降,宋徽宗和宋欽宗才被迫挑選一些皇家子弟去各地守城。
南宋宗室的政治束縛相對寬松,一大堆皇家子弟靠著科舉成績或實際才能進入官場,做了縣官、州官、通判、轉運使,甚至還出了一個狀元出身的宗室宰相趙汝愚(宋太宗第八代孫)。但是,南宋皇帝對宗室仍舊猜忌,趙汝愚當上宰相不到兩年,就被罷職流放,緊接著在流放途中服毒自殺。
南宋皇帝當中,宋高宗對宗室的猜忌之心最重,因為他的皇位來得太偶然,既不是由前任皇帝指定,也不是由王公大臣推選,僅僅因為前任皇帝和其他皇子被金兵抓走了,大宋社稷一時無主,他才作為幸存皇子被推上寶座。可當時還有其他宗室幸存,那些人同樣有資格繼承皇位,假如某個武將反對宋高宗,就有可能讓別的宗室黃袍加身,去跟宋高宗爭奪皇位。所以,宋高宗登上皇帝寶座以后,最怕的倒不是金兵,而是武將擁立宗室。
咱就拿趙不尤來說吧,一是與宋高宗同輩,都是宋太宗的第六代孫,繼承皇位的資格相近;二是文武雙全,能力出眾;三是帶過義軍,打過金兵,剿過土匪,軍中有威信,民間得擁護;四是追隨過岳飛,有可能跟最能打的武將聯合起來。面對這樣的同輩兄弟,宋高宗怎么可能不猜忌?怎么可能不防范?怎么可能不起殺心呢?
是真不幸,生帝王家
趙不尤最后被流放,沒有被殺,當時還有被直接殺掉的宗室,例如宋高宗的遠房叔祖趙叔近。
那是在1127年,也就是南宋建立的第一年,宋高宗正在金兵追擊下東躲西藏,連個固定的首都也沒有,政權極不穩固。因為政權不穩固,所以人心不穩,軍心渙散,匪患四起,兵變頻繁。有的宗室也想當皇帝,招兵買馬爭奪皇位,爭奪不成便淪為流寇(例如前文提到的趙不忙),最后死在亂軍之中。有的宗室并不想當皇帝,但卻可能被亂兵挾持,趙叔近就屬于這種宗室。
1127年,杭州鬧起兵變,兵變首領陳通在杭州搶掠一通,又去攻打嘉興(時稱秀州)。嘉興守城官是趙叔近,登上城頭做政治工作,把陳通勸得放下刀槍,進城接受招安。陳通得知趙叔近是宗室,反心又起,試圖擁立趙叔近登基,趙叔近婉言謝絕。
消息從嘉興傳出,逃亡途中的宋高宗得知此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趙叔近必定謀反,便讓大將張俊前去討伐。張俊抵達嘉興,趙叔近不知道危險來臨,大開城門迎接,卻被張俊一刀砍掉右臂。趙叔近又痛又怒,喝道:“我宗室也!”張俊說:“汝既從賊,何云宗室?”你都跟叛軍混到一塊兒了,還談什么宗室?“語未竟,已折首于地。”話沒說完,又砍了一刀,趙叔近人頭落地。
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曾經替皇族子弟感嘆:“是真不幸,生帝王家。”這句話不是凡爾賽,不是得了便宜還賣乖,而是對古代中國一些宗室悲慘命運的真實概括。當一個朝代存續期間,皇帝往往會防范宗室,因此給宗室帶來危險;當一個朝代覆亡之時,新的統治者也往往會將前朝宗室盡數屠殺,以免別人打著皇族的旗號恢復前朝。
假如我們穿越到宋朝,碰巧成為宗室,那該怎樣防范風險呢?最佳方案是不去科考,不讀兵法,不參與軍事,領著朝廷發放的俸祿悠哉游哉,把無處釋放的精力放在藝術領域。宋朝皇族里有沒有這樣的人?當然有,最著名的例證是趙孟頫,他是宋太祖第十一代孫,生于南宋后期,自幼練習書法和繪畫,后來成了元朝著名的藝術家。
文并供圖/李開周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