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乾隆皇帝會對來自遙遠國度的友好與善意視而不見,并以傲慢態度輕視外國使者辛苦帶來的禮物呢?”這個疑問成為了后人研究歷史事件的關鍵所在。
1792年,英國積極準備首次派遣訪華使團。當時正值英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候,他們希望通過與中國建立貿易往來,開拓新市場。然而,乾隆皇帝對英國使團的禮物不屑一顧,這次使團成為了一場徹底的失敗。
1792年,英國積極準備首次派遣訪華使團
1792年是英國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個時候,英國的工業制成品開始大規模生產,質量和數量都有了極大的提升。商人們意識到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因此積極游說政府派出商務專使團訪問中國。
于是,1792年9月,英政府決定派出首個訪華使團,由馬戛爾尼擔任團長。馬戛爾尼是一位資深軍官,擁有豐富的軍事和外交經驗,并且對東方文化也頗有興趣。他在準備出訪時請來中國留學生,進行培訓,重點學習中文和中國的宮廷禮儀。
他還準備了大量的禮物,其中包括三件專門為乾隆皇帝準備的壽禮。馬戛爾尼希望通過這次訪問,與中國建立友好的通商關系。
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在中國歷盡波折
1793年2月,馬戛爾尼帶領使團出發,開始他們的訪華之旅。然而,使團在中國遇到了許多困難。
首先,中國官員對使團的身份有誤解,一直稱馬戛爾尼為“貢使”,并要求使團參加進貢儀式。馬戛爾尼不滿地要求更正稱呼,但清廷對此置之不理。隨后,在禮儀問題上,使團與清廷產生了分歧。
馬戛爾尼堅持按照英國的外交禮儀行事,拒絕向乾隆皇帝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這與清廷的要求背道而馳。最后,清廷要求使團改在承德避暑山莊會見乾隆皇帝,而不是原計劃在北京紫禁城會見。這使馬戛爾尼對中國方面的態度愈發失望。
乾隆輕慢地否定了英國送的三件壽禮
經過周折,馬戛爾尼終于在承德避暑山莊與乾隆皇帝會面。馬戛爾尼親自呈遞了英國政府準備的三件貴重壽禮,希望打動乾隆并獲得建立通商關系的首肯。然而,乾隆對這些禮物毫不重視。
第一件禮物是一門新式重火炮,乾隆皇帝一看到,就盯著炮口細看,卻對其他部分不感興趣。
第二件禮物是一臺時鐘,乾隆皇帝對時鐘不以為然,只是隨便看了幾眼。
第三件禮物是一臺小型蒸汽機車,乾隆皇帝甚至沒有給予任何反應。乾隆對這些禮物的冷淡態度令馬戛爾尼感到非常失望和憤怒。
乾隆對英國使團的態度傲慢冷漠
乾隆對英國使團的態度一直非常傲慢和冷漠。在會見過程中,乾隆冷漠地坐在寶座上,只是朝使團點頭示意,并不與他們交流。
他不接受使團的禮物,也不與他們商談建立貿易關系的問題。甚至在使團退宴時,乾隆皇帝竟然吩咐仆人將他的吃剩的食物拿給使團成員吃,顯示出對他們的輕蔑態度。
使團返回英國,徹底失敗
盡管遭到清廷的輕視和不尊重,馬戛爾尼還是堅持希望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他在離開中國前寫了一封信給乾隆皇帝,表達了他對乾隆的感激和對修繕邊境關系和留學生政策的支持。然而,乾隆對這封信也不予理睬。
使團于1794年返回英國,以徹底的失敗告終。馬戛爾尼對此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他在回國后寫了一本名為《中國使團漫游記》的書,詳細記錄了整個訪華過程。這本書成為了后來研究中國與英國之間的關系的重要資料。
乾隆的態度背后的原因
為何乾隆對英國使團的禮物和善意表現出如此冷漠和輕蔑的態度呢?
一種解釋是乾隆皇帝對于外國的冷漠態度。他認為中國是天朝上國,其他國家都是蠻夷,不值一提。他厭惡外國的貿易和文化,甚至關閉山海關,禁止中國人與外國接觸。
另一種解釋是英國使團在禮儀上的失誤。使團對中國的禮節和文化不夠了解,不尊重中國的傳統。這也引發了乾隆對使團的不滿和輕視。
在乾隆的治理下,中國的封建主義和閉關政策達到了頂峰。他遠離外國,對外國使者的禮物和善意毫不在意。
這次使團對英國和中國來說,都是一場徹底的失敗。但這也為后來的英國與中國建立貿易關系鋪下了一定的基礎,為兩國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