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橙旅游】明天,2024年就過完了。2025年,旅游前景會好嗎?能否趕上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還是依舊攀爬在“恢復”大坑的內沿,這是旅游業者都關注的話題。
市場前景的諸多預期
對2025旅游前景的預期和預判,今年似乎比往年來得更早些。上月初,我便注意到已有人做預測,至于茶余飯后所談及的就更早。就目前所瀏覽的網文或短視頻,及聊天中所獲知的預測看,對明年旅游前景大致是三類態度:
一是少數業界領導和官方旅游統計者,看好旅游市場形勢,覺得利好因素滿滿,依據是各級政府的救市之策正在發力和見效。
二是旅游一線從事實業和中小智創機構的業主,認為旅游形勢依舊艱難,甚或難于2024年,就連“旺丁不旺財”別指望。一個依據是,旅游需求、消費趨勢都在變,但供給側已明顯落后于市場所需,百姓口袋仍不豐盈,地方政府普遍缺錢,投資者仍觀望徘徊。
三是大多數旅游業者,關心市場態勢的運行與變化,無奈現象紛繁、諸事難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只能聽天由命、逆來順受。
截至目前,尚未看到那類很樂觀的預判,如市場形勢一派大好,好到“報復性反彈”“井噴式”躍升。此類觀點,僅在疫情發生之初,曾經瀏覽和耳聞過。我的估測是,2025年旅游市場依舊很多困難,恢復之路仍將坎坷不平,中西部不少景區游人稀少,有些旅游企業日子依舊難過;但由于這兩年復蘇積攢下的家底兒,各級政府出臺的救市措施正在發力,業界自救求生仍堅持不懈,如果明年“五一”之后旅游依舊呈現暖意,全年旅游市場應能夠恢復到疫情前水平。故而,總體上可持謹慎樂觀態度。
市場困難與不確定因素
新冠疫情以來的5年,旅游市場呈現一條特別曲線。與其以U字形來形容,不如說是U型與V型的疊加更為恰當。也就是:旅游市場受疫情打擊迅速跌入谷底,速度近乎垂直落體,一下便沉入深淵;處在谷底長達三年之久,雖不時有個把月的短暫喘息,卻又隨時可能被“點剎”,就連省內游、市內游也被暫停;爬坡恢復則異常艱難,態勢雖是保持上升,但至今兩年仍未爬出坑沿。就已有的數據和對第四季度預估,2024年旅游市場和產業還達不到恢復,尤其是較偏遠的國內旅游目的地、入境旅游市場、旅游企業效益等,還有不小差距。
就市場運行和產業發展前景看,旅游恢復仍掣肘于諸多因素,如市場恢復基礎、產品供給狀況、游客出行意愿、救市措施成效等。2025年這些因素仍舊在發揮作用:
居民口袋空癟,消費信心不足。近幾年,出現的“旅游特種兵”“反向旅游”“搭子旅游”,雖是限于部分年輕人的追逐,本質則是因錢少和省錢。
旅游雖為生活必需,但要讓位柴米油鹽。我向許多酒店、民宿、景區、餐飲經營者了解,普遍回應是2024年游人少于上年。主要因為與2023年相比,人們沒有了剛摘下口罩時的出游急需,選擇出游變得更加理性,旅游之“剛需”比不過吃喝拉撒。
旅游供給滯后,服務質量下滑。由于發展模式的慣性,不少旅游開發并非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加之疫情影響,致使各地都有閑置低效的旅游項目;企業為節省人力成本,對不少服務“缺斤短兩”,旅游質量較普遍地被打折扣。
入境大門雖已洞開,但掣肘因素依然不少。由于入境市場開發欠賬較多,中國旅游的影響需緩慢提升;預訂和支付服務正在改善中,如不能加快打通堵點和瓶頸,切實改善旅游服務,則持續增長將變得乏力。
地方政府缺錢,企業運行疲軟。雖有國家下達的“化債”之舉,但政府財政寬裕需要時間,盤活閑置存量、開發新的項目、加速旅游運行等,也需要有個過程逐步提速。
此外,判斷旅游市場和產業的全面恢復,除了看國內旅游的接待與收入數字,還要看入境旅游、出境旅游,旅游開發投資、新投入運營項目、企業經營績效,以及旅游產業綜合功能的發揮。
?攝圖網
市場前景的預判依據
市場恢復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既要看到堅冰融化的進度,也要留意不可控“氣象”影響;既不可對已融之冰視而不見,也不能一味樂見其成;既不可囿于自我疆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也不可只顧昂首闊步、不看腳下之路。只有盡量把相關方面考慮齊全,留意不可預見性因素,方能相對穩妥預測未來狀況。
對2025年旅游前景抱以謹慎樂觀的態度,主要依據有:
其一,市場恢復已有相當基礎。融化堅冰需要時日,市場恢復也要步步登高。在疫情結束的2022年,國內旅游接待25.30億人次,同比下降22.1%,旅游收入2.04萬億元,同比下降30.0%;入境游客接待2000多萬人次,僅為2019年接待量的14%;2023年國內出游接待48.9億人次,同比增長93.3%,旅游收入4.9萬億元,同比增長140.3%;入境接待8203萬人次,恢復到2019年的67%;2024年前三季度的調查統計,國內出游42.37億人次,同比增加5.63億,增長15.3%;出游總花費4.35萬億元,同比增加0.66萬億元,增長17.9%;入境旅游9462.83萬人次,同比增長78.8%。僅從數字來看,當下與疫情前2019年的差距,還需要在2025年消除。三年受災,三年恢復,也在常理之中。
其二,促消費政策正在釋放效力。為了加速旅游業恢復,國家、部委和各省市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2023年9月,國辦印發《關于釋放旅游消費潛力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36號),提出加大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供給的8項要求、激發旅游消費需求的6項措施。2024年8月,印發《國務院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18號),涉及旅游消費政策有:加強文旅消費示范城市、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發展,增開銀發旅游專列,豐富旅游線路和服務供給;鼓勵實施景區門票優惠、淡季免費開放等政策;優化入境政策和消費環境。2024年4月,文旅部印發《關于組織開展2024年全國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的通知》。2024年6月,文旅部會同有關部門印發推進旅游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計劃3-5年內,建成結構完備、標準健全、運行順暢、優質高效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促進文旅消費、推動市場恢復的政策。從以往政策與措施的貫徹落實經驗看,多半情況需半年以上方能見到實施效力,目前到明年正處于政策發力的關鍵期。
其三,放假辦法修訂有益于國內旅游。今年11月,國務院修訂印發《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增加2天法定假日,增加長假設置,春節、勞動節、國慶節放假,通過調休可達8天、4天、7天,個別特殊情形還可放假更多。這對刺激旅游消費有諸多明顯利好:延長春節假期,可讓更多人(含海外)得以返鄉,過好最隆重的民俗節日,順便帶動周邊旅游;公眾長假的增多,對休閑度假、中遠程旅游、中西部旅游也有普遍利好;延長“五一”假期,可催動部分地區旅游旺季提前,旅游溢出效應可讓中西部地區受益。
其四,便利簽證可有效拉升入境旅游。今年以來,國家力度空前地加大簽證便利,已同26個國家達成全面免簽,先后對法國等38國單方面免簽,對54國實行過境免簽,同157個國家和地區締結互免簽證協定。近期,又全面放寬優化過境免簽政策,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停留時間延長為240小時,新增21個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并允許外國人跨區域通行。上述政策的實施,將繼續帶動入境旅游的反彈。以今年三季度為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達818萬人次,同比上升了48.8%。其中,通過免簽入境488萬人次,同比上升了78.6%。有外國媒體統計,目前歐洲到中國的旅游預訂量已高于2019年水平。
其五,“化債”舉措有利于激活旅游投資。不久前,國家做出了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重大決策,可形成總額達12萬億的化債規模。一些經濟學家指出,“隱債置換”以后,地方政府債務壓力明顯緩釋,股市、房地產有望逐步轉好,城投、旅投公司也可部分解套,政府未來的騰挪空間增大,內循環有望提速,經濟發展更有活力和效率,經貿、商務、會展、節慶、活動都會增多,從而拉動大旅游增長。若部分旅游低效閑置項目納入化債范圍,則有利于盤活旅游存量,陸續增加新投資,旅游企業可從政府結清部分欠款,有利于新辟旅游項目,增加就業機會,提振消費信心,帶動旅游消費。
當然,上述利好因素是概而言之,具體來說不同地區、不同旅游要素、不同企業的感受則千差萬別。譬如,疫情前就是旅游接待溫冷的區域,市場恢復快慢影響不會很大;分享長假旅游的溢出效應,取決于交通便利和旅游產品魅力,“分一杯羹”的深淺和多少有較大差距;有的省市出臺景區免票的硬性規定,雖便利了當地和周邊居民,但對中遠程客源撬動收效甚微,還對景區企業和旅游運行鏈條造成干擾;有的市縣熱衷打造“網紅”城市,期望“紅上一把”,搏它個“花團錦簇”或“潑天富貴”,實踐證明此非城市旅游發展之“正途”,長紅城市沒有一個曾經是網紅。在旅游市場恢復的關鍵時刻,旅游企業不應坐等天上掉餡餅,也不應怨天怨地、空發悲切,而要從實際境況出發,不等不靠、勇于進取、積極開拓,爭取在旅游市場大盤轉好之際,立于同業者的領先和優勢地位,以東山再起、再創新業。
從當下的冬游市場看,冰雪旅游紅火的地域比去年擴大了;春節探親+旅游也顯露空前旺勢。自國務院發布2025年節假日安排后,攜程、同程等主要預訂平臺的春節期間機票搜索量增長1.7倍,除夕當天的機票搜索量增長2.5倍;截至12月18日,中國在線旅游平臺去哪兒,春節期間的國際機票和酒店預訂比上年同期均增長1倍以上,預訂城市增加157個。因此,2025開年季迎來“開門紅”基本已成定局,關鍵是看“五一”小長假以后的市場走勢,如全國各地相繼呈現較為興旺之象,那么對全年旅游前景保持謹慎樂觀的預計便能成立。
讓我們期待,2025將是旅游逐步好起來的新年景!(高舜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