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下半場是什么?
這兩天有一個新聞刷屏,說雷軍親自挖人,以千萬年薪的招攬DeepSeek開源大模型的關鍵開發者之一羅福莉(95后),來領導小米AI大模型團隊。
今年5月,在DeepSeek-V2發布以后,羅福莉公開表示,“單論DeepSeek-V2模型的中文水平,是真實處在國內外閉源模型的第一梯隊?!薄巴饧?元/百萬輸入Tokens的價格,只有GPT4價格的1/100,性價比之王?!?/p>
事實上,羅福莉被重金招入小米,是小米全面發力AI大模型的其中一個動作。
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透露,預計2024年小米研發費用將達到240億元,2025年更是將攀升至300億元,這些錢主要聚焦于AI、OS、芯片三大底層技術的研發。
另據12月26日界面新聞報道,小米正在著手搭建自己的GPU萬卡集群。
雷軍重拳打入AI,或許是行業的一個趨勢。
因為就在幾天前,理想汽車也舉行了一場AI Talk的活動,CEO李想對外透露:
自己要從車企CEO轉變為人工智能企業CEO,100億研發費將用有一半投入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車的下半場,是AI。
在李想看來,理想汽車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做汽車的智能化,而是做人工智能的汽車化。
“汽車”和“智能化”順序不一樣,“根”也就不一樣。
李想強調,AI對于理想汽車意味著全部。
而理想的目標就是一家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汽車是手段,智能才是目的。
在他看來,大模型的出現將使人類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汽車也將從工業時代的交通工具,進化成為人工智能時代的“空間機器人”。
也就是說,現階段理想造車,是在以做機器人的方式去造車。
“車”是理想實現智能化的一個載體,或者說是一個盈利產品。
當然,這也是一種理想,市場更關心的是,定位人工智能企業之后,理想作為一家車企,會有什么實質性的變化?
對于這個問題,李想首先闡述了自己對AI的理解,無相君捋了一下邏輯:
1.當下理想汽車全自研的Mind GPT,不僅僅是為了汽車的智駕,而是定位“大語言模型”;這也是車企與AI企業的分水嶺。
2.Mind GPT的大語言模型,會經歷“1.0大語言模型”、“2.0語言智能體”,到“3.0多模態智能體”三個階段;終極目標,是實現L4級別的高度自動駕駛。
3.當使用在汽車上大模型進化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成為“視覺語言行動模型”,在行業里叫做“艙駕合一”。
這時候,理想就不僅僅能造車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也能造出來。
所以李想明確表示,理想汽車不會布局Robotaxi,但100%會做人形機器人,只是目前并非合適的時機,他認為,實現L4自動駕駛后的家庭用車將更具性價比,而解決L4級自動駕駛汽車問題是邁向更復雜人形機器人的基礎。
李想對于企業的戰略計劃是:
1.從10名開外到前五,從前五到第三。
2.2025年,空間智能領域國內第一(翻譯一下:汽車智駕第一),語言大模型國內前三。
3.之后,空間智能和語言大模型二合一,成為VLA視覺語言行動模型。(現在的大模型都是文字、圖片、視頻,理想要加上“行動”)
從這樣的角度看,理想是要三線作戰。
在智駕上和第一梯隊的特斯拉、小鵬干。
在大模型上和字節、百度、阿里競爭。
在機器人上,可能還要和當前如日中天的宇樹科技掰一掰手腕。
目標很宏大,但問題是:怎么實現?
搞大模型競賽,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錢。
無論是人才招聘、還是GPU顯卡,OpenAI和谷歌的實踐已經告訴大家:沒有錢,是上不了這個餐桌的。
那么理想和字節跳動、百度、阿里、特斯拉這些先行企業比,要投入多少錢才能趕得上?
從賬面看,李想只給到了一年50億左右的人工智能研發費用。
這個錢肯定不夠。
但李想卻想到了第二個方式——“生態賦能”。
理想汽車有100萬用戶基礎,輻射300萬-500萬家庭用戶,比起從零開始的企業,理想是有數據和用戶優勢的。
此外,空間智能與大語言模型的結合,也是理想在業界首次公開提出。
未來的汽車拼的是什么?
早年間創業“汽車之家”的李想,有著自己的洞察。
理想的增程,別人可以抄。
彩電冰箱大沙發,別人也可以抄。
這都是很容易被模仿的。
早年間,谷歌就提出過模塊化汽車,現在看,只有一家企業有錢,很容易通過聯合各種供應商組成一輛汽車。
未來甚至不排除供應商直接生成整車,然后直接貼牌的模式。
那么什么是難以模仿的?AI、軟件。
李想認為,現在行業,電動化其實是相當于是一張門票,只有L4會分出來真正的勝負。
而理想今天在做的事情,就是為了L4拿門票,因為L4所需要花的錢,所需要擁有的能力,所需要的數據量,是今天所不具備的。
所以,理想目標和優勢就在于,讓更多的汽車跑起來。
通過跑在路上的汽車,去賦能AI,從而拿到L4的先手門票。
為此,李想的目標,是賣出500萬輛以上的車。
500萬輛車,能不能實現?
發力AI,會不會成為第二個極越?
在我看來,理想是有這個能力的。
首先,理想是新能源車企中唯一不多的“賺錢”企業,從財報看,理想的財報非常健康。
2024年第三季度。理想交付152831輛,同比增長45.4%,季度營收達到429億元,同比增長23.6%。
已經連續八個季度盈利。
對比新勢力的其他玩家,這是一份最健康的財報。
從研發上看,理想的系統升級,也是國內車廠中最勤快的存在。
從今年7月到10月,理想向用戶推送了OTA6.0、OTA6.1、OTA6.2、OTA6.3、OTA6.4共五個版本的系統升級。
這在側面說明,理想的軟件研發成果迭代迅速。
最近一年,理想汽車累計研發投入超120億元,同比提升幅度很大,看得出來,李想搞AI,不是玩票跟風,而是下了決心的。
所以在新勢力中,理想可能是最先拿到L4門票的選手。
但話又說回來,品牌的形象最終是客戶的認知,而不是自己的主觀定義。
在理想現階段只賣車的情況下,如何改變用戶對企業的認知,可能是一個難題。
而且對于用戶來說,要買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的車,還是買一輛車企的人工智能軟件,差別還是很大的。
作為一家AI企業,怎么賣出500萬輛的車,怎么讓用戶建立智駕第一梯隊的認知,會是未來幾年,擺在理想征程的路上,最現實的一個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