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八路軍和新四軍來說,1940年抗日戰爭進入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國際上德意日法西斯結成軍事同盟,英美也簽訂協議,兩個集體都想把蔣介石拉入他們的聯盟,與此同時,蘇聯仍在繼續援助國民黨政府。
這些局勢讓蔣介石得意忘形,認為到了清算八路軍和新四軍的最佳時機。而新四軍由項英和葉挺率領的軍部及第三縱隊在蔣介石看來“如甕中之鱉,手到擒來”,因此也就成為蔣介石軍事圍剿的重點對象。“皖南事變”本可避免,因為毛主席警覺心極強,對此早就洞若觀火,從1940年年初到年終,連續對項英發出了5次預警,但由于項英缺乏遠大的戰略眼光以及優柔寡斷,數次錯失轉移的良機,最終釀成“皖南事變”慘案。
毛主席在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
毛主席給項英發出第一次預警
日本侵略者占領了華中地區之后,高瞻遠矚的毛主席看出來在華中地區的敵后同樣可以發展抗日游擊戰爭,當他大體展開了華北敵后抗戰戰略后,就把注意力放到了華中地區來,于是,在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上,毛主席鄭重提出“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任務。
毛主席認為,敵后游擊戰爭大體可以分為兩類地區:一類是像華北這樣游擊戰爭充分發展了的地區,任務是鞏固和堅持根據地,準備在新階段戰勝敵人的殘酷進攻;一類是像華中這樣游擊戰爭尚未充分發展或者正準備開始發展的地區,任務是迅速發展游擊戰爭,以免將來陷入困難境地。
1939年春,受毛主席委派,周恩來來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幫助他們制定了“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正確方針。12月,根據毛主席安排,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到華中敵后,負責指導華中工作。
客觀而言,新四軍在華中發展的確面臨著許多困難:一是改編而成的新四軍指揮系統以前不統一,武器裝備和軍事訓練也不如八路軍;二是華中多是平原的地勢并不利于游擊戰爭的初期發展;三是新四軍組建較晚;四是華中地區敵后的政治形勢比八路軍初入華北時要復雜多了,很容易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限制和排擠。
1940年初,新四軍剛獲得一點發展,蔣介石就命令顧祝同、李品仙、湯恩伯和韓德勤等將領向江北新四軍進攻,拉開國民黨頑固派在華中反共的序幕。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毛主席立即發出“磨擦中心將轉移到華中”的警告,并明確提醒處于國民黨軍隊三面包圍之下的新四軍軍部,要有所準備,以免遭到襲擊,可向陳毅支隊靠攏,再向蘇北轉移。這是毛主席對項英發出的第一次預警。
新四軍時期的項英、周恩來、葉挺(從左至右)
毛主席給項英發出第二次預警
為幫助華中地區新四軍,1940年4月1日,毛主席致電八路軍總部,要求八路軍立即抽調4萬至5萬人的兵力,在3個月左右的時間內抵達華中,增援新四軍,創建新的敵后根據地。根據毛主席的部署,江北張云逸率領的新四軍第四支隊以勸告和爭取的態度暫時制止了桂軍東進,同時,也在軍事上擊退了蘇北方面韓德勤的進攻。
蔣介石這時耍起了卑鄙的心眼,要朱德和周恩來赴重慶談判華中問題,又授意顧祝同邀請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 福 上饒商討新四軍活動區域的問題。蔣介石就是想要把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統統限定在黃河以北的區域內活動。
毛主席敏銳地察覺到了形勢異常嚴峻,他尖銳地指出,蔣介石似乎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掛著抗日的照片,做著剿共的實際”。毛主席當即電令彭德懷、黃克誠和劉少奇等,提出,第一,華北敵占區日益擴大,我們不入華中不能生存;第二,遭遇全國性突變時,華中是我們最重要的生命線;第三,蔣軍進攻新四軍,我們應趁此時機派必要的軍力南下。
蔣介石此時打的如意算盤是這樣的:將軍事進攻的重點從江北轉移到江南,原因是,葉挺和項英率領的新四軍軍部及第三支隊如甕中之鱉,可以手到擒來;陳毅和粟裕率領的第一、第二支隊在蘇南,如海濱之魚,稍縱即逝。因而,蔣介石的用意就是要江北新四軍南調,以切斷其和八路軍會合的可能,再把新四軍集中在蘇南狹小地區加以消滅。
毛主席很快就洞悉了國民黨軍的這種企圖,非常擔心皖南的新四軍軍部,因為北面是日本軍艦嚴密封鎖的長江,其余三面都被國民黨重兵圍起來了,遭遇突襲的可能性極高。當即先后兩次致電項英,詢問,萬一遭遇突襲能否突圍并避免重大損失?并再次提醒項英,快速準備應付的辦法,做好自衛的準備。這是毛主席對項英發出的第二次預警。
八路軍在百團大戰中攻克日軍據點
毛主席給項英發出第三次預警
針對這種日益危險的局勢,項英主張江北葉飛和張道庸兩個團迅速返回江南,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劇變;而陳毅和粟裕則認為,新四軍難以在皖南和蘇南兩處應敵,建議皖南軍部迅速向蘇南靠攏。陳毅和粟裕的主張得到毛主席的支持,當即致電項英等,要求皖南軍部迅速轉移到蘇南為宜。
毛主席在電報中再次向項英重申:團結抗戰時期,我們不應向友黨后方行動,而應向戰爭區域和敵人后方行動。局勢越來越明擺著惡化起來了,但項英始終猶豫不決,這和他缺乏遠大的戰略眼光以及優柔寡斷、猶豫不決的個性有著極大的關系。
5月4日,毛主席在起草給東南局和新四軍的指示中,對項英進行了尖銳的批評,指出,不論是八路軍還是新四軍,不論在華北還是華中,我們都能夠發展,也都應該發展,也就是要獨立自主地放手地擴大軍隊;在應付可能發生的全國性的突然事變的問題上,只能采取斗爭的方針,才能在精神上有所準備,在工作上有所布置!這是毛主席對項英發出的第三次預警。
毛主席的指示到達后,陳毅迅速行動,率部北渡長江,挺進蘇北,破滅了國民黨軍妄圖在蘇南地區消滅新四軍的圖謀;但項英依舊不為所動,固執己見,并沒有率部同陳毅會合,白白喪失了最佳轉移時機。同時,在軍事上對國民黨軍隊隨時可能發動的突襲也不作任何準備,這就意味著,皖南的新四軍軍部已經陷入了越來越危險的境地了!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軍在華北正太鐵路沿線同時向日軍發起大規模的交通破襲戰,八路軍出動105個團,20多萬人,總計作戰18000次,以傷亡17000多人的代價,擊斃、打傷日軍20000多人、偽軍5000多人,俘虜日軍200多人、偽軍18000多人。這就是史上著名的“百團大戰”。
新四軍取得黃橋戰役勝利
毛主席給項英發出第四次預警
正當八路軍在華北同日軍拼死苦戰時,蔣介石竟然加緊在華中部署對新四軍發動新一輪進攻。蔣介石認為,蘇北的新四軍力量較弱,可先從蘇北下手,再打皖南。于是,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部兵分兩路大舉南下進攻在黃橋的陳毅、粟裕部。
新四軍在陳毅和粟裕指揮下奮起反擊,經過4天激戰,殲滅韓德勤部11000多人,取得“黃橋戰役”勝利。這完全是韓德勤咎由自取。黃橋戰役后,新四軍在蘇北敵后就站穩了腳跟。10月10日,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的南下先頭部隊和新四軍北上的先頭部隊勝利會師,打通了華北和華中聯系的通道。
10月19日,在蔣介石授意下,國民黨的何應欽和白崇禧以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致電朱德、彭德懷和葉挺,要求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收到電報后的一個月內全部開往黃河以北,并要求兩軍人數從現有的50萬人縮減為10萬人。這封電報被稱為“皓電”,標志著國民黨將發動更大規模的反共高潮。
1940年9月間,德意日簽訂三國軍事同盟條約,英美也簽訂了協定,兩大集團在更加激烈的斗爭中都想拉攏蔣介石加入他們的聯盟,而與此同時,蘇聯也仍然在援助國民黨政府,這讓蔣介石一下子飄飄然起來,認為剿滅新四軍的機會來了,加上新四軍在蘇北的勝利,使得蔣介石更加迫切地想要對皖南的新四軍軍部采取報復行動。
毛主席反應迅速,很快致電一些主要地區負責人,強調,我們應估計到最困難、最危險、最黑暗的可能性,并把這種情況當作一切布置的出發點。與此同時,毛主席對各方面的工作也作出了周密的部署,要求蘇北新四軍積極整軍,沉機觀察;對皖南的新四軍則要求“認真準備北移”。這是毛主席對項英發出的第四次預警。
新四軍時期的陳毅、粟裕
毛主席給項英發出第五次預警
11月9日,毛主席以朱德、彭德懷、葉挺、項英的名義復電何應欽和白崇禧,提出,對江南正規部隊,朱德等正準備苦心說服,勸大家顧全大局,遵令北移。但仍然懇請中央寬以限期,以求解釋深入,不致激生變故;對江北部隊,則暫時擬請免調。這封電報史稱“佳電”。
佳電發出后,引起社會各界,尤其是中間勢力的強烈反響,得到了廣泛的同情,既爭取了廣大的中間派,又有效地孤立了國民黨頑固派。即便如此,雖然中共在輿論方面獲得了主動,但蔣介石這回是鐵了心要消滅新四軍,他對輿論方面的不利因素干脆置之不理,迅速抓緊各方軍事部署。
12月8日,何、白二人再次電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全部調往黃河以北,與此同時,蔣介石密令顧祝同等暗中做好圍殲新四軍的準備,最無恥的是,蔣介石竟然故意把新四軍軍部北移的路線泄露給日軍,目的就是要和日軍共同夾擊消滅新四軍。在此期間,毛主席仍然提醒全黨,要認真準備對付蔣介石的進攻。
12月31日,毛主席發出指示,要求所有華中及山東的黨和軍隊必須緊急動員起來,為堅持抗日根據地、打破頑固派的進攻而奮斗。毛主席早在12月26日就再次致電項英,對他提出尖銳批評:中央早在一年前就指示你們要向北發展,向敵后發展,你們卻始終借故不執行。此次北移中如遇國民黨向你們進攻,你們要有自衛的準備與決心,這個方針也早已指示你們了!這是毛主席對項英發出的第五次預警。
但此時的形勢已經難以逆轉,顧祝同根據蔣介石“將皖南新四軍一網打盡,生擒葉項”的命令,已完成圍殲皖南新四軍的準備。1941年1月4日,新四軍軍部及直屬部隊9000余人遵令北移,因項英一再猶豫不決而延誤行程,國民黨已經在新四軍必經地區埋下重兵。
皖南事變期間的新四軍
1月6日,倉促行動的部隊抵達涇縣茂林地區時,遭到國民黨第33集團軍總司令上官云相指揮的7個師8萬余人的嚴密包圍和猛烈襲擊。8日,部隊陷入重圍。眾指戰員在葉挺軍長指揮下被迫抗擊,經過7晝夜血戰,終因眾寡懸殊、彈盡糧絕,除約2000人分散突圍外,大部壯烈犧牲。軍長葉挺與頑軍談判時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國平犧牲,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突圍后不幸被叛徒殺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毛主席以其高瞻遠矚和高度的警覺心,早就察覺出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居心叵測,有伺機剿滅新四軍的罪惡陰謀,所以,從1940年的年初到年終,毛主席接連5次給項英發出了預警,可是,缺乏遠大戰略眼光的項英優柔寡斷、猶豫不決又固執己見,數次錯失轉移良機,這才導致“皖南事變”慘案的發生。
如果項英對毛主席發出的多次預警早有行動,“皖南事變”這樣的慘案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