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我》看完了。
這一篇我不想以常規的方式寫開頭,因為我此刻剛剛走出電影院不久,腦子里還閃爍著電影畫面。
直接說結論——
年度十佳水準是絕對有的。
作為一部易烊千璽主演的電影,這次《小小的我》宣傳力度不算大,而且很克制。
電影正式上映前,幾乎所有預告片、海報中,主角易烊千璽的臉都是被遮擋住的。
而掩蓋面部的原因,就是為了讓觀眾能把關注點放置到他的身體表現上。
零零后演員表演腦癱殘疾人,光是這個挑戰就足以撐起整部電影的話題性。
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
易烊千璽竟然完成的非常好。
預告片中,易烊千璽纖瘦的四肢,隆起的關節,光是身體狀態就和真實的病人一模一樣。
更厲害的是他肢體動作的模仿,簡直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甚至讓人懷疑,這是不是真的腦癱患者替身?
直到我今天看完《小小的我》之后,我必須給易烊千璽豎起一個大拇指——
這孩子早晚拿影帝,太好了。
《小小的我》預售成績就已經破億。
今天正式上映,截止到發稿前累計票房3.06億,媒體預測隨著口碑發酵,從5.59億也一路攀升到了6.9億。
這個成績對于易烊千璽來說不算多驚艷。
畢竟之前的《少年的你》、《奇跡.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紅花》等電影都是破10億的大爆款,更別提《長津湖》這種票房巨頭。
但對于一部以腦癱患者為主角的社會電影來說,絕對是爆款中的爆款了。
口碑也穩了。
除了那些可以忽略的粉黑大戰之外,《小小的我》幾乎都是好評,我那幾位“頭鐵”博主朋友也都紛紛給出了好評,不乏溢美之詞,甚至呼吁粉絲二刷。
好電影就是好,是不需要粉絲發大水,也不需要資本控制輿論。
質量會說話。
小小的我,普通的我
該從哪開始夸呢?
電影和《好東西》一樣,并沒有一條明確的主線故事,而是圍繞腦癱患者“劉春和”身邊發生過的很多事,一步步匯成他的一段生命軌跡。
但如果我給《好東西》五星,那我就會給《小小的我》六顆星。
電影里有震撼、感動、理解甚至是對于尺度的震驚——
這是我能在大銀幕看到的嗎?
首先能肯定的是,雖然主角是腦癱患者,但電影沒有半點要販賣苦難,眼里撒洋蔥的意思。
反而希望提煉出痛苦的生活狀態里,常人觀察不到的快樂。
電影中的劉春和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和普通人不一樣。
他四肢扭曲,動作不便,說話困難,就連吃飯都隨時會被嗆到無法呼吸。
然而劉春和始終和姥姥在一起生活,而她就是電影的第二主角。
姥姥雖然年紀大,但非常“不著調”,她操辦了一個老人合唱團,每天最著急的事兒不是劉春和,反而是合唱團里的雞毛蒜皮,有時甚至會為了和同伴敘舊,將劉春和丟在路邊餐桌旁。
但就是這種“忽視”,讓劉春和看到了“尊重”。
因為劉春和最大的心愿,就是證明自己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不著調的姥姥帶著劉春和與老朋友們聚會、喝酒,帶著他去公園練習合唱,甚至在鼓手罷工的情況下,義無反顧“供奉”了自己的孫子,讓這位腦癱患者嘗試著打鼓。
但劉春和很開心,因為在姥姥的眼里,她時常會忘記自己是腦癱患者。
而在周圍老人的眼里,他也有著被需要的理由。
電影的前半段幾乎都是劉春和與姥姥、老人合唱團的故事,以人生過來人的身份來回望正在經歷成長的苦難者。
這個設計不僅有著強烈的對位關系,在情緒上也能保證不會向“苦難敘事”傾斜。
既能逃離現實,又保證不會超越現實,實在是妙絕。
印象最深刻的是比拼打鼓那場戲,老頭子帶著鼓和劉春和PK,嘴上說著不會欺負殘疾人,但打起鼓來卻不相上下,最后更是被氣到被救護車抬走。
老頑童們互相拌嘴,吵架,銀幕前的我也笑得合不攏嘴,感受到了劉春和的快樂。
劉春和為什么喜歡和老人們在一起呢?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們同樣是社會的邊緣者,不被社會需要,有著共同的社會標簽和情緒。
而為了成為一個普通人,劉春和從未放棄努力。
他伏案苦讀,應聘培訓班教師,應聘咖啡店職員,報考師范大學,考駕照....
雖然每次都會碰壁,但劉春和從未放棄什么,只要有一點點希望就死命抓住。
殘疾人需要的是什么?
是被社會平視。
他們當然不能被歧視,但也不需要被憐憫,被否定,被圍成一個圈子特殊化。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合適普通的正常身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
就像盲人脫口秀演員“黑燈”所說的那樣——
“殘疾人不要因為怕給別人添麻煩就放棄,你一定要多出門,多添麻煩,他們才會少死機。”
(死機指“正常人”面對殘疾人時無所適從的狀態)
為什么會死機?
因為正常社會運轉中始終沒有殘疾人的位置。
所以劉春和拼了命想要證明自己,他不想證明什么“腦癱者也能生活下去”,而是為自己博得一個社會身份:
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男人。
他需要的是被這個社會尊重,被這個社會需要。
殘疾人的性需求
電影里讓我感受到震驚的是,除了尊嚴需求之外,電影竟然大大方方談起了殘疾人的性需求——
劉春和遇見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瞬間墜入了愛河。
當晚劉春和做了一個夢,在夢里劉春和突然變好了,他和女孩自由奔跑在草原上,兩個人撲倒擁抱,四目相對。
突然,劉春和被奶奶叫醒,而他愕然發現下體傳來的不適,連忙扯住衣角遮擋。
這一夜,劉春和從男孩變成了男人,和所有普通人一樣。
到后半段,女孩甚至找到了劉春和,大大方方詢問他還有沒有“直立”的功能。
在女孩的主動幫助下,劉春和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殘疾人也有性需求。
雖然這一段情節篇幅很少,但能夠出現,已經是國產電影的尺度天花板了。
是啊,所謂飲食男女人之大欲,有需求才能證明自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
任何人的權利都不應該被剝奪。
而電影后半段,劉春和與母親不只是互相救贖,更是借助蔣勤勤的角色,向所有人傳達一個觀點:
我們所有人都被道德綁架太久,以至于現在還不學不會如何接受殘疾人。
家人覺得殘疾人脆弱、甚至是累贅,將他們鎖在安全區;
社會覺得殘疾人可憐,甚至是可悲,將他們拒之門外。
在這種雙向惡性循環中,殘疾人也被架空,永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事實上,只要所有人都接受他們的存在,只要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保持正常的交流,這道題會找到解決方式,殘疾人也能是普通人。
《小小的我》并不是苦難敘事,反而積極向上,輕松愉快,這場電影我又哭又笑。
結局更沒有包餃子,或者把問題拋向觀眾,劉春和在成長與自我調節中終于活出了自己的樣子,這種普普通通,別人觸手可及的日子。
“外婆,你就買張票去你想看的地方,以后的路,你就讓我自己走吧。”
我真是一頓暴哭。
易烊千璽的演技
再說易烊千璽的演技。
或者該說“演技”嗎?
這已經是全身肢體都在參與的表演了。
電影里易烊千璽剛一亮相我就被驚艷到了,本以為宣發不讓易烊千璽露臉是藏拙,沒成想真有底牌王炸。
他整個人的身體都是完全扭曲的。
這種扭曲不只體現在造型上,而是一種整體狀態,甚至在大腿、小臂上都看到了某種崎嶇的線條。
而在走路、吃飯、爬樓梯的過程中,能明顯感受到易烊千璽的動力邏輯與正常肌肉不同。
根本就不是正常人能隨便模仿出來的感覺,太震撼。
面部表演更是挑不出毛病。
電影里有好幾段長鏡頭大特寫,直愣愣懟在易烊千璽的臉上,而他不僅要模仿出腦癱患者的狀態,說話方式,還要在不同情境下表達出不同的情緒。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吃糖那場戲。
劉春和鼓起勇氣與媽媽和解,專門做好了糖塊送給媽媽做禮物,但媽媽此刻卻不能吃糖,被拒絕。
這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劉春和決定用糖塊懲罰自己。
他拿起糖塊奮力拆開,一顆顆拆開塞進嘴里,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后塞了滿嘴幾度嘔吐反射,滿臉通紅,青筋暴起。
而在這種狀態下還要保持腦癱患者的身體狀態和行為邏輯....
太難了,完全可以看作是演技奧數題。
但易烊千璽完成了,而且完成的非常出色,這場戲我看完有心疼也有震驚。
心疼劉春和不被愛的人生,也震驚易烊千璽怎么就這么會演戲了?
最后
總之,《小小的我》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電影,年度十佳都不為過。
而這不止會成為易烊千璽的里程碑,更證明了新生代中,終于有一位值得肯定的實力派了。
啥叫未來可期,有作品才可期。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