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米筐投資"
前不久,某越汽車近乎于在網上原地解散,鬧得沸沸揚揚。
他們一個女主播直播中接到消息,“在線失業”,直接都快哭了,令人唏噓。
更有網友神評論:
我買的高合,媳婦極越,老爸眾泰,他們都笑我,本是一家人,相煎合泰極。
汽車行業正在“渡劫”,當下的慘烈程度,遠超大家想象。
新能源汽車廝殺到今天,在復雜多變又血腥競爭的市場中,大大小小的各路廠商為了留在牌桌上,使出渾身解數。
Flage立的一個比一個驚悚:
“年銷量增長50%以上達成XX萬輛”;
“XX萬以內最好的車”;
“新能源我們要不客氣啦”;
“如果最后是XX效果,我就去跳樓”。
各種優惠政策沖銷量,也是層出不窮:
“零首付零利息”、“5年0息”......
甚至有人在網上,排了一個新能源汽車“生死薄”。
這就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一邊攻城略地,銷量不斷上漲,一邊瘋狂“內卷”,瘋狂廝殺。
今年,堪稱汽車行業大逃殺!
但同在汽車這個大盤子之下,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憂,各有各的幸與不幸。
有后來居上和逆襲的。
比如,名不見經傳的賽力斯Allin“大哥”,揚眉吐氣,市值都懟到2000多億了,問界M9一個月都快干到2萬輛了,還要啥BBA啊。
比如,11月,被稱為小理想的零跑交付量突破4萬輛,從腳部新勢力一下躍升為頭部新勢力,完成了一次車圈拼多多式的逆襲。
零跑走出了一條“用理想50%的價格,買理想大部分體驗的特色路徑,什么“雙叉臂”,冰箱、彩電、大沙發一樣不缺。
這作業抄的是明明白白,有點走理想的路,讓理想無路可走的味道。
總結起來就是:質疑理想,學習理想,成為理想,只不過是半價的理想。
相比之下,BBA一線豪華品牌,屬實就有點慘了,經銷商的信心差點被擊潰,不得不低下了高貴的頭顱。
2024年是BBA在中國市場量價齊跌的一年,留給他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今年1~9月,BBA中國銷量分別下滑10.2%(奔馳)、13.1%(寶馬)、8.6%(奧迪)。
你想想,光M9一月接近2萬輛,還有雷神的小米SU7,這銷量看的BBA們垂涎欲滴。
頭部豪華品牌尚且如此,其他沒有太大競爭力的二線豪華品牌,更是不值一提了。
這么說吧,別說上桌拿筷子了,蹲墻角喝口剩湯的機會幾乎都快沒了。
銷售除了和客戶掰扯折扣率、權益、保值率,如今另一大重點工作,估計就是讓車主相信,“我們不會退出中國”。
但當下國內新能源車廠商大部分還都是賠錢賺吆喝,仍然沒有擺脫越賣越虧的窘境。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比亞迪、特斯拉大幅盈利之外。
上岸的理想,凈利也開始下滑,而其他車企還在虧損的泥潭中苦苦掙扎。
此前,蔚來披露了三季度財報,繼續虧損50.6億元,根據統計顯示,自2014年成立至今累計虧損已經超過了1000億。
一直未能盈利,成了蔚來的“硬傷”,現在又要用樂道和螢火蟲兩個子品牌布局下沉市場,多少有點貪多嚼不爛的味道。
今年高層重要會議和文件里,多次提及行業“內卷”的問題。
無休無止的內卷、價格戰,真可謂當下我們營商環境里的一大毒瘤。
價格戰無處不在,不僅僅是汽車......
一旦開始就沒完沒了,就像一個巨大的漩渦,不管你情不情愿,都會身不由己的卷入其中,因為誰都想留在牌桌上。
關鍵是,你的低價如果不是來自技術進步、管理進步、效率提升,而是無情壓榨供應商、壓低員工工資、甚至不惜偷工減料,那就太可怕了。
后果可能就是螺旋式的通縮,自我強化的消費降級,產業升級被阻斷甚至倒退,整個經濟陷入無法自拔的滯脹境地。
造車燒錢大家都知道,但國內車企的高負債率著實有點嚇人。
今年前三季度,20家A股港股上市車企的平均資產負債率為70.2%,中位數為64.4%,比制造業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55%,高出了一大截。
在房企全面爆雷的前夜,曾有媒體發布過相關數據:到2021年中,全國主要房企平均負債率為74%。
有不少人擔心車企會不會步房企的后塵,走上爆雷的不歸路。
說實話,單純拿這個類比是不客觀的,因為各大車企的負債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無息負債,其實就是供應商的應付賬款。
這是甲方欠乙方的錢,相當于“黃世仁”向“楊白勞”借錢,能還就不錯了,哪里還敢要什么利息?
這個事,也就是長賬期,如果仔細分析后更是別有洞天。
特斯拉副總裁陶琳就發過一張車企向供應商付款的時間圖,通過對比特斯拉與中國某四家新勢力車企的付款周期,指出特斯拉的付款周期已縮短至90天左右,遠低于中國友商,接近300天那家,后被證實是蔚來。
賬期長也就算了,有些大廠結算的時候還不給現金,只給商業承兌匯票,兌現期要延后的。
很多供應商沒辦法只能拿商票去貼現,還得付出5個到10個點的貼現率。
更過分的是,拖著不給結款,給商票也就算了,有些大企業還給供應商提供了“供應鏈金融”。
你不是沒錢了嗎?我借錢給你,但你要付我利息哦!
說實話,受害的主要都是中小供應商,明明資金鏈最緊張,卻還要承受最大的壓迫。
但最終這會反噬啊,因為根本上都是一條鏈上的。
為什么有些廠商產能上不去、交不了車?為什么有些友商的產能爬坡這么快?
小米汽車是新品牌吧,雷軍也是剛踏入造車行業,但從SU7發布到生產出第10萬輛車,用時是230天,平均一個月產能約1.25萬輛。
表面上是產能的問題,更深層是囊中羞澀,長賬期無限壓榨供應商,人家不怎么想跟你玩了。
汽車行業應該算是房地產之后的第二大行業,新能源汽車對于我們產業轉型也至關重要。
新能源汽車資格賽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已經來臨,接下來將是國內車企最血雨腥風的幾年。
一大批企業將在殘酷的競爭中被清洗出去,整個汽車行業正在上演一場大逃殺。
據媒體統計,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企已經超過了487家,但到了2023年底,據不完全統計,能正常經營的新能源車企僅剩下40多家。
小鵬汽車的創始人何小鵬說:
“2024年是中國汽車品牌進入‘血海’競爭的第一年,也就是淘汰賽的第一年。未來十年,中國汽車品牌只剩7家。”
也有人認為,未來只有3家還能活下來。
從宏觀和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一個行業從一擁而上、群雄逐鹿轉向幾家獨大幾乎是新興行業必然的市場進程,但這個過程多少還是過于殘酷。
整個行業到了真正的裸泳時刻,在這場血雨腥風中,可能還會不斷有像極越那樣的小姐姐在線失業。
中國汽車業的2025年,注定不會平靜。
新能源汽車真正殘酷的淘汰賽,才剛剛打響。
現在是高度不確定的時代,也是關鍵的時期,我們都感受到了,世界正在發生巨變,洪流之下,趨勢就是命運。
如果你還完全沒有感知,我只能說你對政策和變化太無感,太鈍化了,時代拋棄一代人,甚至都不會提前跟你打一聲招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