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歉 在這里先給大家道個歉,之前上一篇文章我找的視頻不完整,在多個讀者的反映下,我才了解到內容在演講的末尾有小部分內容缺失,在這里對指出缺失的讀者表示感謝,同時我補充上了內容,重新發一遍,再次表示歉意。 大綱
黃奇帆演講大綱:中國并不打算收緊開放,反而要讓國內和國際市場更緊密地連通、互動。擺脫過去“內貿”與“外貿”分割的老路,讓它們在制度和業務層面更加統一,企業能同時兼顧國內外市場。未來會加大服務貿易比重,目標是讓服務業和貨物貿易齊頭并進;“一帶一路”更關注國內各區域的開放平衡,讓內陸也能搭上對外貿易的快車;RCEP倡導的“零關稅、零補貼、零壁壘”將進一步延伸到全國,不只局限于某些自貿試驗區。人民幣國際化方面,將從過去的“審慎”改為“有序”,希望能讓人民幣地位與經濟實力相匹配。面對美國等外部不確定因素,中國也有相對成熟的應對策略,包括充分利用龐大市場、完善產業鏈、金融“護盾”、科技創新以及“開放到底”的基本態度。
腦圖
演講原文
按照會議的主題,我就新格局下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特征、新趨勢跟大家做個溝通。這個主題里邊有三個新,首先是新格局的內容,第二是開放的新特征,第三這十年來中國對外開放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趨勢。首先講一下新格局,在我們國家現在的場景里,新格局不是一個簡單的新事物的形容詞,而是一個特定定義的內涵的一個詞。這就是以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格局。所以這個新格局是有特定內涵的,是我們黨在2017年十九大報告里提出的一個時代的特征。
那么外循環內循環是什么含義呢?在國際上通行的一個說法,就當一個國家進出口貿易,包括它的貨物貿易加服務貿易,總之進口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如果這個比重超過60%,那么它是外循環為主體的國家。如果這個比重低于40%,也就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低于40%,那么這個國家是內循環為主的國家。那么我們對我們國家來說,1950年到1980年,進出口貿易占GDP的比重大體上在10%以內。比如1980年中國GDP是兩千多億美元,我們的進出口貿易是200億美元,不到10%。那時候我們是一個相對比較絕對的內循環為主體的國家。
改革開放的幾十年,從80年以后,我們按鄧小平老人家提出的對外開放,改革開放的方針。中國進入到一個利用國際的資源,國際的資本。對中國經濟進行發展,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策略。在那個階段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占到了GDP60%以上。
2006年中國在進入WTO以后的六七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上升到了GDP總量的71%,其中貨物貿易占64%,服務貿易占7%左右,加在一起占71,當然是一個外循環為主的國家。那么我們現在是多少呢?比如去年中國的進貨物貿易進出口的貨物貿易6萬億美元左右,那么我們的服務8000多億-9000億美元左右,加在一起就是7萬億美元不到。折算成人民幣,四十多萬億,50萬億不到一點。那么我們GDP,是126萬億。所以去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占GDP比重是38%,是內循環為主。因為進出口貿易在40%以內進入了內循環為主。
那么大家會想,我們怎么會從新世紀初2010年前的70%以上,現在降到了38%呢?是不是因為特朗普打貿易戰,拜登搞小院高墻,從中國撤資,拉幫結伙使得我們進出口萎縮了。是不是我們疫情下在新冠病毒沖擊的過程中使進出口的產業鏈、貿易鏈受到了障礙,所以進出口萎縮了,如果大家這么想呢,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因為中國實際上在2016年進出口貿易已經降到了38%,就是2016年那一年我們降到了38%。
之所以能夠成功的下降,進入到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是因為從07年的時候,美國出現了全球金危機,造成了歐美的資本市場、資金市場各個方面收縮了至少10萬億美元的一個經濟規模,造成了巨大的海嘯般的世界經濟沖擊。這個過程中,歐美對中國的進出口的市場規模需求大幅度萎縮。中國從80年到06年一直是兩位數的進出口貿易增長,那個階段幾年,就降到了5%以內。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啟動了一個對沖世界經濟危機沖擊的一個措施,啟動了4萬億投資的概念。現在看,我們一百多萬億GDP,4萬億好像不那么多。但是在2005,2006年,中國GDP是二十幾萬億。二十幾萬億的時候,你啟動了一個4萬億,這個比重差不多接近20%,相當于現在一百多萬億GDP。你如果啟動一個20萬億的投資計劃,那就不得了的一個計劃。所以當時中國政府的戰略舉措刺激了中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我們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GDP增長始終保持10%以上。當時2010年是11.5%的增長,所以中國GDP保持兩位數增長。進出口貿易四五年萎縮到4%到5%的增長。一進一出,我們GDP和進出口貿易的比重到了55%,也就從71%降到了55%。我們進入了十八大。
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國民經濟進入新常態。這個新常態其實就是審視做事不再那么依賴國際貿易來拉動經濟,更多的要依靠國內的內循環、國內市場、國內大市場的建設來推動。所以當時的發展戰略也進入到了一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階段,而不是像原來幾十年出口拉動、投資拉動、消費拉動的那個邏輯。所以在這么個背景下,我們主動的又收縮了。內需外循環的比重,到2016年達到了38%,又比2010年下降了17%。
內循環外循環在世界上有個基本的邏輯,凡是發展中國家要超常規發展的,更多的依賴外循環。一旦進入世界經濟強國,凡世界經濟強國你去看通通都是內循環為主。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這個50年任何一年的年份,它的進出口貿易都在GDP的25%左右。去年美國人的GDP27萬億美元多一點,它的進出口貨物貿易5萬億,服務貿易1.9萬億,加起來不到7萬億,進出口占它的GDP26%左右。
歐共體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的一個群體,這27個國家去年GDP是17萬億美元多,它的貨物貿易加服務貿易五萬多億美元,總之在30%多一點。日本,你可以算它兩倍。1945年到75年,日本在推進從他的戰敗國國民經濟機器被打碎的狀態下重新振興它。三十多年他是出口導向外循環為主,進出口貿易占GDP的70%多。最近的三十多年,它成了世界經濟強國,它的進出口貿易始終占GDP的35%左右。
我講這一段意思就是說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到了新的階段。我們在80年到2000年到2020年是鄧小平老人家說的形成初步的小康社會。到2000年我們人均GDP到1000美元,2020年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人均GDP到了1萬美元以上。今后30年,中國將進入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國的循環戰略當然會發生轉變,是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是我們國家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內在選擇、必然選擇、主動選擇。所以在2016年前就形成了內循環為主。
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概念,如果2016年的時候我們還是70%多的外循環。然后特朗普搞貿易戰,拜登搞脫鉤,想跟我們搞投資搞封鎖。如果我們70%多在貿易戰背景下形變成了30%多,那可能我們受直接的沖擊會影響很大。但是反過來,我們16年就是38%,就是內循環為主。這個六七年大家可以看到每年的進出口貿易和GDP比重都在38%左右,充分體現我們這個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格局,是非常的堅強的,有巨大的韌性的,是經得起各種沖擊的。在沖擊下我們沒有把38%的外循環轉被壓縮成28%、18%等等。我們始終保持著這么個38%左右的格局,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這個是我們進入了新格局,這個新格局是今后幾十年都會保持的一個狀態,也就是利益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
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詞,就是在新格局下內循環為主的。是不是外循環不重要了,是不是開放萎縮了?這當然是誤解我們國家最近十年對外開放的說法基本上有這么幾個詞。一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絕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是一個話。第二個話,越開越大什么意思呢?具體的講,就是在雙循環新格局下,中國的開放將體現為更高水平的開放、更深層次的開放、更寬領域的開放。那么這三個詞來說明我們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但你也可能說這三個字還是形容詞,到底什么內容呢?我想下邊就是說這三個詞表述的內容有五個特點。
第一,最近十多年中國對外開放的貿易政策從過去幾十年以出口導向為主,已經轉變為既鼓勵出口也鼓勵進口,而且加大采取了很多加強的措施鼓勵進口。比如在上海,2 018年就開始在搞進博會,搞了五年多。這是世界最大規模的進博會,展覽場館差不多五十多萬平方米。這六年每年一次進博會。這世界上專門大規模的搞進口的博覽會,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每到10月份,進博會上上萬家全球跨國公司要把它的各種產品在中國來推銷。在進博會,就變成了一個狂歡節,各個層面的企業或者政府系統的都來參加這個活動,這是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中國最近十年大幅度的降低了進口關稅。2010年的時候,中國進口關稅平均關稅率還在26%、27%,到05年就降到了15%,降了十個點。最近到了去年2023年又進一步,差不多降到了6%左右。我預計今年2024年、2025年的時候會降到5%以下。世界發達國家進口關稅平均值就在5%左右,我們也會降到這么低。降低進口關稅就是在鼓勵國際市場商品進入中國,讓中國老百姓分享世界各種優秀產品的成果,這是一個方面。第二個,就是在投資政策上的。中國過去幾十年比較多的力度,重點就是引進外資為主。現在現在的投資政策,既鼓勵外資到中國來,也鼓勵中國企業海外投資。2018年到去年差不多這五年我們每年海外投資1100多億美元,這五年平均1100億,總的加起來有接近6000億美元,這是一個概念。當然我們這五年引進外資平均每年也有1600億,五年引進外資有8000億,走出去投資有1100多億,總的來說有進有出。我們1980年到2010年30多年走出去投資沒有超過5000億,現在五年就能有五千多億。這個和我們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跟世界發展融合一體這個戰略方針密切相關,這是第二個概念。
第三,中國的開放從過去幾十年沿海開放為主,現在進入到了沿海內陸,東南西北、中東中西同步的開放。我們在過去30年,如果一說開發區27個,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都在沿海,然后五個特區都是沿海特區。新區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也是沿海保稅區。到2010年中國一共批了67個保稅區都在沿海。大家腦子里想的就是境內關外,保稅區就境內關外,當然就在沿海邊境旁邊,然后關外鐵絲網一圍,就相當于是一個海關之外的地方零關稅。大家一種想當然的開放總是在沿海,然后沿海開放,他十年五年積累的經驗在梯度轉移到中部、西部。
最近十年大家可以看到,中央只要采取的任何新的開放措施,都是東中西同步的開放。比如說2014年中央推出了自由貿易試驗區,這個是中國最頂級的開放。在自貿區里邊是零關稅、零壁壘、零補貼,是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協定區的那種政策。這個政策,十年一共推出了22個區域,七個在沿海的自貿區,七個是在中部的七個省,還有七個在西部的七個省,東中西各七個。剩下一個海南島也可以算東,也可以把它算中,也可以算西。因為他在沿海是東部,它在中國地圖的中軸線上是中部,它的經濟水平跟西部也差不多。所以總而言之,就是東中西是協調平衡的保稅區。
原來67個都在沿海,2010年以后,中國政府又新批了70個左右的保稅區,那么六十多個是在中部、西部,東部只加了六七個,現在加在一起,東部有七十多個,西部有六十多個,中西部有六十多個。所以總之中國的開放政策,東南西北中協同開放。開放是一種理念,是一種制度,是一種管理方式,和地理位置無關。德國在西歐的內陸不靠海,沒有人會認為德國的開放度小于西班牙。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現在的區域開放政策是比較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的。
第四個方面就是在產業政策上。過去我們的開放總之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類型企業開放度高。比如外資搞工業、外資搞百貨、外資搞建筑業、外資搞房地產,這些產品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開放度就比較大。這一類企業也比較多,不管獨資、合資、控股不控股都放開。但是外資如果搞看不清摸不著的服務貿易、金融業,或者各種其他的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事業,那么這一類管的就比較緊,準入的門檻也特別高。最近十年,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開放,這些服務貿易領域,教育、衛生、文化領域以及金融業開放度都極大的提高。包括外資搞金融不僅可以控股百分之百獨資也是被允許的等等,這是第四個方面。
第五,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開放一般是注它的貿易流量和資金流量,以要素流量的開放為主。現在我們已經進入到了不僅是貿易要素的流量,更多的是從制度、規則、規制、體制、機制、標準等這些方面的開放,促進中國各種區域的營商環境國際化、法制化、市場化。以上是我具體做的一個解釋。這五種特點大家用腦子稍微想一下就可以體會到。中國現在的開放度是比過去更高水平、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這是我要講的第二條。第三個,在內循環中國大市場的吸引下,加上中國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的開放的推動下,中國這個十來年對外開放的經濟趨勢實際上是令人振奮的,是比過去十年、20年、30年要成果和各種效果都要大得多。具體的表現三個方面,說一個國家對外經濟最重要的就是這個國家的產品在全世界的出口結構。第二個就是這個國家生產方式,制造業制造產品的方是對全世界國際的影響。第三,這個國家的開放度也體現在是不是吸引了全世界的資本投資。這個資本投資不僅是炒外匯,炒股票的匯率上的這種熱錢的投資,更重要是體現在FDR外商工商企業的直接投資。因為工商企業投資會帶來資本、技術、產業鏈、裝備和市場。在這個意義上,體現一個國家的開放度的經濟成果。最重要的就看這三件事。
我們最近十年在出口產品方面,出現了基礎性的根本性的結構性變化。2010年中國的出口量出口是3萬億美元,我們的出口是1萬5000億美元。在當時我們1萬5000億出口里邊,70%多也就有一萬多億美元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服裝或者各種箱包、玩具、輕工產品。有20%多是機電產品、電子類產品。
到了去年,中國的進出口貿易,貨物貿易到了6萬3000億美元。其中3萬3000億美元是出口,3萬億是進口。這個3萬3000億美元要比10年在出口量上增加了一倍多。但關鍵是結構,我們這3萬3000億里90%的產品是機電產品、電子產品。也就差不多有近3萬億美元的制造品工業的裝備類產品,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輕工紡織勞動密集型產品從原來的70%幾,現在的比重是10%。
你這么一看,你如果對著輕紡來說,你會覺得好像中國輕紡蕭條了。但你仔細想想,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產品,不就是六七十年代歐洲把它甩給了日本、韓國,不就是七八十年代日本韓國把它甩給了中國。現在中國把這一塊甩給了東南亞,印度時代的變遷,這是一個中國勞動力成本最近十年要比十年前要高一倍以上,勞動密集型的競爭效應下降是很正常的。現在東南亞的企業,百分之六七十的外資都中國的民營企業轉過去的。轉過去中國政府從來不阻攔,因為這是亞洲一體化ICP的一個自然的結果。過去以后,他們的產品在東南亞組裝原材料部件,關鍵的東西可能中國國內過去。所以2019年亞洲十國、東南亞十國跟中國進出口貿易是6500億美元。到了去年已經變1萬億美元以上,就這么幾年漲了個50%,好事情,所以這是第一個。
然后我們現在的出口產品就是比如像造船,在三十多年前,世界造船50%,日本造。20 10年前世界造船50%是韓國造,現在世界船舶50%中國造。我講這一段就是說以前我們說用10億件襯衫去換一架波音飛機進口。這個時代已經轉變為中國一大堆裝備電子類產品出去,然后換回國外我們需要的糧食、豬肉,或者是地下的礦物質,或者其他的一些產品。總之這個出口產品結構是趨勢性的、結構性的,非常好的一個概念。大家應該看到這一個是非常了不得的一個進步,是40年來中國開放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成效。
第二個概念,就是國際貿易之間有個生產方式,工業的生產方式。中國的工業2010年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一。但那個時候中國工業中有百分之四五十是加工貿易。什么叫加工貿易?就是1000億美元出口,800億美元零部件、原材料、半成品買進來,然后你再組裝一下,形成了1000出去。所以你這個單子進出口貿易單子1800億GDP可能只有10%多,只有一百幾十億。因為你在加工的過程,水電氣還是要抵扣。抵扣了以后,你真正的利潤,企業的利潤,職工的收入,還有國家稅收加起來也就占整個出口貿易量的10%多。
所以加工貿易是只漲過頭不漲落,是在你沒事好干的時候,勞動力又過剩的時候,搞一些是可以的。但是一旦強盛,你這種事肯定要甩給別人。現在東南亞就是50%的加工貿易,他的兩頭在外,一頭從中國過去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中國過去加工完了,他賣到歐美,他這個也是兩頭在外。所以這件事中國在2010年前,中國的制成品的比重里邊,50%是加工貿易。然后30%幾,是一般貿易。所謂半貿易就是你國內自己的產業鏈做出來出口,這個是一般貿易。還有,就10%左右的農產品、原材料、初級產品不需要你制造的。
現在中國去年6萬多億美元進出口的產品里面,大家可以看到加工貿易已經從50%降低到20%以內。然后一般的制造,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制造的東西占到了70,然后還剩下10%是農產品或者地下挖出來的原材料。我講這一段大家稍微想一下國際商品的加工方式、制造方式,加工貿易的比重下降,是我們中國自己的產業鏈集群。這十來年擴鏈、強鏈、補鏈,使得我們的產業鏈有世界最大的產業鏈,而且是完整的產業鏈。在這個意義上講,是中國制造,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的一個趨勢性的特征。
第三個,就是大家最關心的引進外資。大家總會感覺這個十年由于特朗普搞貿易戰、搞撤資,拜登搞拉幫結派、搞地緣政治、搞逆全球化,那么中國的外資似乎應該是減少了。大家憑本能的感覺,但是感覺了的東西不一定確切,必須理性的用國際貿易中的數據來分析才清楚。我們可以這么說,80年代十年,中國每年引進外資大體上在四百多億、500億不到。90年代這個十年,中國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在八九百億美元。新世紀初的十年,也就2000年到2010年,中國引進外資在1200億美元。大家就要想,這個十年似乎比以前要少。其實這個十年,2012年到2022年,我們每年引進外資在1400多億美元,比過去十年平均每年增加20%。
大家,這個感覺,憑我嘴巴說不行,你們可以自己去百度搜索中國的外經貿委(現為商務部)或者WTO,每年都會有相關統計數據。這是一個事實。
第二個概念,最近十年里,大家可能會說,是不是過去五年增長較高,而最近五年相對較低。確實,最近五年經歷了貿易戰和疫情的雙重影響。但實際上,中國在最近五年引進外資的平均水平,每年仍達到了我剛才提到的1600億美元。而在之前的2010年到2016年期間,年均大約是1300億美元。兩段時間加起來平均一下,大約是1400到1500億美元。
我講這一段的意思是,恰恰在這十年里,即使在美國搞逆全球化、發動貿易戰的背景下,企業家們依然秉承“在商言商”的原則,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行事,這一趨勢是不會改變的。
比如,美國的特斯拉這幾年在上海先投了50億美元,隨后又追加了50億美元,總投資達到了100億美元。再比如,蘋果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超過了一百億美元,各類資金的投入支撐了每年生產1.7億臺蘋果手機。蘋果一年全球生產2億臺手機,其中1.7億臺是在中國完成的。這十幾年來一直如此。
2017年,特朗普曾經把庫克叫去質問:“你為什么在中國搞這么大的生產規模?為什么不能在美國、巴西或者墨西哥生產?” 庫克冷靜地回答說:“我在20年前,也就是90年代,在美國開過很大的蘋果工廠,既生產電腦也生產手機,但不賺錢。可在中國,每年生產1.7億臺手機,銷售額達1700億美元。中國的制造成本低,40%的毛利可以帶來600多億美元的利潤,其中中國企業獲得100多億美元,而蘋果可以從中國每年帶回500億美元的利潤。您是想要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也在美國但不賺錢的蘋果,還是一個總部在美國、生產基地在中國、每年能帶回500億美元利潤的蘋果?”
特朗普是做房地產出身的,他不太懂這些。聽完后,竟然很天真地追問:“為什么會這樣?” 庫克進一步解釋說:“中國有龐大的內循環市場,這正是吸引世界資本到中國投資的最大籌碼。同時,大市場帶來的規模效應可以降低單位投資成本、單位物流成本、單位研發成本和單位采購成本,還能提高勞動生產率。綜合來看,中國制造業的整體制造成本較低。”
盡管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得益于幾十年來的人口紅利和規模效應,中國的綜合制造成本依然具備競爭力。比如,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生產,其產品銷往全世界,而不是僅在中國銷售。這種模式被稱為“產地銷”,即在中國生產,然后銷往全球。為什么要放在中國生產?因為中國的綜合制造成本優勢。
這些綜合效應使得中國對全球資本的吸引力不斷增強,外商直接投資(FDI)的效應日益顯現。這正是我今天想要講的:中國對外開放正在帶來的三大效應。
這三大效應不僅讓全世界的投資者和企業家,包括政客們感受到了作用,甚至連那些對中國不友好的政客,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友好的政客更多地選擇與中國合作,而不友好的則想方設法打壓中國。但不管如何,這是經濟規律的體現。世界最終還是要服從經濟規律的。
我就講到這里,謝謝大家。
(來源:問我何所思)
中企君薦讀
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后臺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復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為己任。
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于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