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夏姓全國人口約468萬,占中國人口總數的大約0.39%。
夏姓的得姓始祖為大禹。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大禹的母親是有莘氏的女志,有一天,她在夢中吃了薏苡,于是懷孕生下了大禹。
薏苡就是我們熟悉的薏米,是中國遠古最早被馴化的作物之一,屬于目前生活中經常食用的五谷雜糧。
東漢班固在《漢書·古今人表》中也寫道:“女志,鯀妃,有莘氏女,生禹”。
史料中,并沒有詳細記載大禹的出生之地。
但是,在如今的四川綿陽市北川縣建設有大禹故里風景區,傳說為大禹的降生之地。每年農歷六月初六大禹生日這天,都會舉辦祭祀活動,延續至今。
后來,大禹治水成功,平定三苗之亂,人們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舜帝就把大禹分封到了夏(河南登封)。
舜老的時候,按照傳統的禪讓方式,把帝位傳給了大禹。
到如今,登封市還保存著歷史遺址“禹都陽城”,位于登封市的告城鎮,距今約4000年。
在接下來的接班人問題上,大禹態度很明確,繼續實行禪讓制。
他推薦了與他一起治理水患的偃姓首領皋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司法的鼻祖。但是,皋陶比禹早逝。
大禹繼續推薦了東夷族的首領益,但最終沒成功。
禹的兒子啟奪得了王權,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王朝。
夏王朝被商湯推翻,西周實行分封制,把大禹后裔的一支東樓公分封到了杞(河南杞縣)。
后來,杞被楚國所滅,王室一族逃到了魯國,魯悼公收留了他們,同時分封為侯,稱為夏侯(復姓),其后裔為不忘先祖,便以夏為姓,尊大禹為得姓始祖。
夏氏一脈大舉南遷,始于魏晉南北朝之際。
到了隋唐時期,會稽郡已經成為最著名的郡望,是今浙江紹興一帶。
在紹興東南會稽山,有大禹陵,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是第四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說,禹做了帝王后,“巡守大越”,在紹興病故,葬于會稽山下。
如今,夏姓人口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夏姓總人口的39%。其中最多的是江蘇,居住了全國夏姓總人口的15.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