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
鎮江市現有回族、蒙古族、苗族、滿族、彝族等47個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8493人,其中回族等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有11167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0.36%,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的61%。回族多“圍寺而居”,故在清真寺周邊自然形成了多個成片的回民聚居區,一些頗具民族文化內涵的街巷也應運而生。透過“爸爸巷”背后的史實,我們看到的是一座團結包容、和諧共進的文明古城。
“爸爸”、“ 巴巴”稱謂之由來
東漢許慎所撰
《說文解字》
中尚未出現“爸”字
三國張揖所撰訓詁書《廣雅·釋詁》中已收錄“爸”的解釋:“布可[切];爸者,父親之轉。”讀音與“波”相同。
南朝梁大同九年(543)顧野王所撰《玉篇》的解釋是:“浦可切,父也”,這讀音與“婆”相近。
成書于宋景祐四年(1037)的《集韻》中才有了現代讀音的出現:“爸,必駕切”。
明末張自烈(1597-1673)在《正字通》里對“爸”字的解釋是:“舊注浦可切。婆,上聲。吳人呼父也。
今南夷呼父曰波,概此字之轉也。按:南史遙本作爹,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作爸字。”“夷語”即外族人的語言,所以“八八”、“巴巴”都是音譯。
明末清初方以智(1611-1677)撰的《通雅·稱謂》則有了更具體的解釋:“八八,乃迻語之稱巴巴也。
《唐書》德宗以懷光外孫燕八八為后八八,蓋迻語稱老成者曰八八或巴巴。今回回教以老成者呼八八,其聲近‘把’”。
《康熙字典》對“八八”的注釋沿用此解釋:“《通雅》八八,外國語稱巴巴。”其實,即使到了清朝,“巴巴”一詞也未普及到漢族社會,及至今日,仍有很多人不知其意。
“巴巴”一詞原意究竟是什么呢?
“巴巴”是阿拉伯語????音譯,原為對男性長者的尊稱,一般放在人名的后面。如《天方夜譚》里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這里的“阿里”是主人公的名字,“巴巴”是對這位主人公的尊稱。“隨著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巴巴’這個詞,影響到波斯、土耳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有不同語言符號拼寫方式,但發音和語調都基本相同。由于社會交流的發展和地域的不同,其詞義也在擴大,宗教賢達、領袖、老師、監護人等等,甚至只為表示尊敬而已,都可稱呼‘巴巴’”。
在中國,“巴巴”一詞,在今天的回族用語中仍舊普遍保存。
為了與其他民族稱謂有所區別,傳統的回族家庭一直沿用“巴巴”來稱呼祖父,覺得十分親切。回族還喜歡將一些圣賢稱為某某巴巴。
例如,揚州解放橋附近有座“巴巴窯”,那是南宋來我國沿運河兩岸傳教,在揚州去世后安葬于此的普哈丁墳墓;南京雨花區花神廟附近有清朝著名伊斯蘭教學者劉智的墳墓,穆斯林習慣稱之為“巴巴墳”。
“爸爸巷”背后的史實
鎮江有“爸爸巷”、“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
爸爸巷是大西路郵局西邊的一條巷子,“南至同鑫里,北至大西路,長304米,寬2-2.7米,原名支家巷。因巷內多為回民居住,后改稱爸爸巷”。
“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則分別位于大市口剪子巷南、北兩頭,“大爸爸巷,東至剪子巷,西至解放路,長82米,寬2-3米。據《丹徒縣志》記載:稱大爸爸巷,因巷內回族居民較多,‘爸爸’系回族對長者的尊稱”。
與之平行的小爸爸巷,“東至剪子巷,西至解放路,長74米,寬2米。據《丹徒縣志》記載:稱小爸爸巷。為區別大爸爸巷,故名”
據筆者研究,“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和“爸爸巷”雛形約形成于明清之際。
鎮江是我國伊斯蘭教傳入較早的地區之一。據史料記載,唐宋年間就有來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前來貿易經商,且有部分人“久居不歸”,為了過宗教生活,他們還修建了清真寺。明萬歷《鎮江府志》記載:“清真禮拜寺系唐貞觀二年(628)敕建,原在阜民坊。洪武間毀,后改仁安坊。萬歷初,冠帶住持談鎮、金約等因隘改建於治安坊市河岸。焚修。”該寺現已遷建于學府路。元代蒙古人西征勝利,東歸時除了帶回大批俘虜士兵,還有許多歸附的商人、工匠、軍士、學者等一同來到中原大地,他們被元政府分散到全國各地,史稱“回回遍天下”。這一時期,在鎮江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大增,《至順鎮江志》有詳細記載。明清之際,回族在鎮江已經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態勢,穆斯林聚居區亦趨成熟。
歷史上,鎮江曾建有古潤禮拜寺、山巷清真寺、苗家巷清真寺(毀于日寇)、牛皮坡清真寺(拆遷)和新河街回教堂(征收)等五座清真寺,為方便日常生活和參加宗教活動,穆斯林多“圍寺而居”,在這些清真寺周邊陸續形成了多個成片回族居住區,也有了許多因回族居住而命名的街巷。
關于“大爸爸巷”和“小爸爸巷”的來歷
據坊間相傳
明清之際,此地住有回族談氏兄弟二人,他們勤勞經營,頗具資產,且樂善好施,睦族友鄰,為世人稱頌,后因人丁興旺,遂分居剪子巷南北。久之,周邊百姓親切地以大爸爸 、小爸爸冠以巷名,以垂揚他們美德。這大戶談氏于清末遷居至范公橋附近,形成“談家巷”,《鎮江指南》有記載。至于山巷清真寺附近的爸爸巷,應是形成于清中晚期。
1928年省會改治鎮江后
各項城建工程陸續開工建設,道路越來越多,越修越整齊。“禮拜寺巷”改成了“清真寺巷”,后來為了與剪子巷清真寺旁的“清真寺巷”有所區別,又改名為“清真寺街”,沿用至今。民國時期,還細化分為“清真寺街”、“清真寺橫巷”、“清真寺支巷”。
1931年再版的《鎮江指南》“第八編匯錄·附城廂地名”中還記有“爸卜巷”,其大致位置在今白蓮巷附近。“白蓮巷東至經折巷,西至山門口街,長215米,寬2-4米。據元《至順鎮江志》記載:稱湯團巷,后改稱白蓮巷。原爸卜巷于1957年并入白蓮巷”。(《鎮江市標準地名使用手冊》)“爸卜巷”的形成尚無資料可考,或許亦與回族有關,但消失較早。
至于“爸爸巷”設置為巷名始于何時并載入方志史籍,目前僅見《鎮江指南》(1922年)有相當詳細記載,但民間實際稱呼它,肯定要遠遠早于此。
用“爸爸”作為城市街巷的名稱,國內獨此一處。從城里“大爸爸巷”、“小爸爸巷”到城外“爸爸巷”的形成,其歷程見證了鎮江主城區不同朝代經濟、商貿、文化中心的移動路線和城市建設的滄桑巨變,也是以回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群眾遷徙到此,由少到多、圍寺而居的穆斯林社區自然形成的有力佐證,更是他們在此扎根、創業、生活的永久印記。
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的前行步伐,許多古街巷正日漸消失,街巷曾經承載的靜逸和喧嘩,也將漸漸遠離我們的視野和記憶,留下的是其背后不去的史實和文化遺痕,或許只能在沉寂的文字里與之相遇了,如何去保護、利用這些古街巷及其名稱,使之更好地服務于城市建設、文化旅游,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和探索的。
來源:金山網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