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最近有沒有在網絡上看到這樣的說法:
“ 醫保賬戶每年年底就會清零,必須盡快把錢花完,否則就虧了”
“職工門診統籌額度再不用完,12月底就要清零了”
“要抓緊時間用,不然白白浪費了”……
這些說法讓許多人心生疑慮,不知到底該如何對待醫保賬戶。所謂的年底“清零”說法到底是怎么回事?門診統籌額度到底是什么意思?它和醫保賬戶里的錢是一個意思嗎?
醫保個人賬戶余額
可自動轉結至下一年使用
所謂“醫保賬戶年底清零”與職工醫保個人賬戶無關。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余額不會被強制清零。
根據我國現行醫保政策,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個人賬戶屬于個人及其親屬使用,當年計入賬戶的資金如果使用不完,其余額仍會留在賬戶中,下一年度同樣可以正常使用。
不過,職工醫保還有一個待遇政策叫門診統籌,門診統籌有一個門診費用“年度支付限額”政策,通俗來說,就是每年我們可以使用的“門診統籌”最高報銷額度。當一個年度門診醫療報銷超過一定金額時,就無法再通過門診統籌報銷費用。支付限額會根據最新數據每年進行調整,當年支付限額無法跨年累計,所以也會被一些人當作所謂的“額度清零”。
那“門診統籌”報銷額度應該如何理解?即使沒生病也要去醫院把這個額度用光嗎?
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保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解釋,門診統籌實際上是醫保報銷的政策,是給老百姓的承諾。在門診看病時,如果在額度范圍內,醫保按照報銷政策進行報銷,超過額度不報銷。這不是個人的錢,是一個共用的基金,所以不存在清零。
門診統籌額度
支付比例從50%起步
此前,我國在職職工個人醫保賬戶里的錢由兩部分組成,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單位繳納的一部分。
2021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改革職工醫保個人賬戶,單位繳納的部分全部計入統籌基金。門診統籌覆蓋職工醫保全體參保人員,政策范圍內支付比例從50%起步。
王宗凡解釋,目前我們的醫保個人賬戶里只有自己繳納的2%,單位繳費的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戶,而是用于門診統籌。門診統籌是給大家提供的新報銷類型,相當于把原來個人賬戶的一部分錢變成共濟資金,誰有需要誰來用,真正實現了保險基金的互助共濟、風險共擔的目標。
“統籌支付”“個人自付”“個人自費”如何區分?
很多人都分不清楚“醫保統籌支付”“個人自付”和“個人自費”之間的區別,為了讓大家看病報銷更加清楚明了,國家醫保局近日專門對此作出了解讀。
醫療總費用等于醫保統籌(基金)支付、個人自付、個人自費三部分相加。
醫保統籌支付是指,屬于醫保目錄范圍內,按規定由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支付的醫療費用,即醫保直接報銷的部分,這部分不需要自己掏錢。醫保目錄范圍也就是常說的醫療服務項目、藥品、耗材“三大目錄”。
職工醫保醫療費用統籌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額支付。
城鄉居民醫保醫療費用統籌支付包含基本支付和大病支付。
使用醫保統籌支付,需要達到醫保統籌地區起付線標準。具體標準根據參加的醫保類型以及醫院級別的不同,所對應的標準均有所不同。
個人自付指在醫保目錄范圍內,需要由患者負擔的醫療費金額。這部分費用可先由醫保個人賬戶內的余額進行支付,不夠的部分再用現金等方式支付。
個人自費是指在醫保范圍外的藥品、項目等,由參保人員全額支付。
門診就醫花不到統籌額度是不是虧了?
有不少網友表示,既然有統籌額度,單位也給繳納了統籌基金,那沒有花到上限,是不是就吃虧了呢?
王宗凡表示,醫保基金是一個共用基金,不是個人賬戶。不生病時是在給別人做貢獻,需要使用時,基金就能提供報銷來分散風險。錢是公共的,需要時就去消費,不需要時就不要浪費,浪費可能會侵害別人的利益,甚至可能導致基金本身不可持續,出現赤字風險等,將會影響到所有人,包括自身將來報銷的待遇。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ID:cctvnewscent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