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2023年3月19日,海滄區政協文史學委廖藝聰先生在海滄區后井村衙里社塵土飛揚的整村拆遷現場發來喜報:一座碑身與底座均完好無損的明代石碑記意外出土。
△衙里社拆遷現場發現的明代碑記,@廖藝聰
從其沾染黃土、滿是斑駁的碑額照片中,溫福來先生辨讀曰“澄邑姚侯遺愛祠記”。莫非,這位姚侯就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海滄人建祠供奉的縣令→姚之蘭?
△《海澄縣志》卷三祀典志
崇禎《海澄縣志》卷三祀典志載,“姚公祠,祀邑令姚之蘭也,一在新路直街,一在港口堡內,一在三都”。
康熙《海澄縣志》在延續前志記錄之后,又增補到,“公子姚孫榘,壬戌進士,曾為漳南分道,謁港口祠,為聯以記之曰:‘大人明德遠矣今此下民于心終不忘俎豆猶歌舊澤,小子于役來思是亦為政恥躬之不逮步趨曷繼先猷’”。
至乾隆《海澄縣志》,卷三祀典志中特辟“遺愛祠”小節,上記有“姚公祠,凡有四,一在新路直街,一在湖美庵后,一在港口堡內,一在三都。祀明邑令姚公之蘭,后祀名宦諸祠俱壞,惟湖美庵祠現祀公像。公子孫榘,壬戌進士,曾為郡守,置田一石付湖美庵僧收管,以供祭費。復為聯云:‘大人明德遠矣今此下民于心終不忘俎豆猶歌舊澤,小子于役來思是亦為政恥躬之不逮步趨曷繼先猷’”。
由此三條縣志的先后記錄可知,位于海滄(即三都)的姚公祠,至晚到清乾隆初便已毀壞消失。結合康熙志的不完整記錄,或可猜測,康熙志只是抄襲了崇禎志并做了紙上的補充,并未實地考察,或許在康熙初年,海滄的姚公祠便已不存。
然而,單純從縣志的記載,我們無法獲悉為何海滄這塊土地單單只為姚縣令立祠?
姚之蘭,安徽桐城人,萬歷辛丑(二十九年)進士,萬歷三十一年二月至萬歷三十四年十二月,任海澄縣知縣。在任期間,姚縣令功勛卓著,不僅得列海澄縣名宦祠,而且民間為之建專祠供奉,實屬難得。
查澄志人物傳,姚縣令的功績大體有三:一,解決了禾平莊、鎮海倉賦稅的歷史問題;二,從石碼挖渠引流改善九都(今海澄鎮)鹽堿地;三,創建學田,為學子求學解決了經費問題。
從中可以看出,姚縣令確實在為民請命和做好事方面有著不俗的成績。再查澄志中有關姚縣令與海滄的內容:其一,為貞庵江光彩妻、蘆坑謝君禮之女謝八娘旌匾“節烈遺風”;其二,游覽海滄大巖山期間,作詩一首,題曰“大巖道中”;其三,仲裁界定大巖寺所在山頭南北田園的歸屬,柯挺為之作文《姚侯大巖寺山南北惠民頌德碑》;另外,柯挺為姚縣令的政績,還作有《姚明府置學田記略》、《海澄重建儒學記略》等。
記錄如此,只能看出柯挺和姚縣令關系匪淺,但仍未給出海滄人紀念姚縣令的理由,看來,只有新出土的石碑才能給出最終的答案。
這塊被掩埋了數百年的石碑,一出現立即引起后井村居民的密切關注。他們將之視作“金沙鄉愁”的組成之一,連同周氏家廟、金沙宮廟的主要構件一起,被集中搬遷到后井村新的安置地:石囷村網山。后井人誓要在變遷的社會中,異地重構屬于金沙人的集體記憶,包括這塊曾經被忘記了的碑記。
2024年11月27日,廖藝聰先生來到即將落成的金沙宮廟群前,為闊別一年半的老朋友作了系統的體檢:碑身2830×1100mm,底座1700×800mm。隨后,廖先便把碑記的靚照分享予眾文友,隨即引起漳州政協海峽文史資料館原館長、漳州傳拓技藝傳承人江煥明先生的關注。據江先透露,漳州龍海區近來新發現兩塊完整的姚縣令碑記和一塊姚公祠殘碑,其中于珠浦村發現的姚碑首要落款人物中,便有海滄籍的柯挺和周起元,以此推斷,后井姚碑可能有更多關于柯、周二人的信息。
△搬遷至臨港新城的石碑,@廖藝聰
△搬遷至臨港新城的石碑,圖中為廖先,@廖藝聰
△搬遷至臨港新城的石碑,@廖藝聰
這對海滄人來說,確實值得期待。于是,在廖先的預先張羅下,江先即將開啟后井姚碑的拓印識碑之旅。
11月30日,在海滄拓碑傳承人陳滄山、顏繼興、肖榮婷等人的陪同協助下,江煥明先生親至海滄臨港新城,為該碑記進行拓印。石碑深埋地下數百年,盡管整體保存完好未有破損,但其表面也因泥水浸漬、鐵石摩擦而呈現漫漶不清的窘相。是故,拓印之后,江先花費半月時間,幾經比對、討論、易稿,終于在12月16日正式發布識別后的碑文。
△拓碑人合影,左一顏繼興,左二江煥明,左三陳滄山,右一肖榮婷,@曾綠洲
△拓碑人合影,左一曾綠洲,左二江煥明,左三陳滄山,右一肖榮婷,@顏繼興
△拓碑,左二陳滄山,左三肖榮婷,右一顏繼興,@江煥明
△拓碑,左一陳滄山,右一江煥明@顏繼興
△拓碑,圖為江煥明,@肖榮婷
△拓碑,左一曾綠洲,右一顏繼興,@江煥明
△拓碑碑額,@顏繼興
今特錄其全文如下(江先提供):
澄邑姚侯遺愛祠記
重建姚明府生祠記
征辟翰林院待詔辭職□□民張□(燮)撰文。
賜進士第通議大夫奉勅總督南京糧儲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治年弟林宰篆額。
賜進士第中憲大夫貴州按察司副使前行人司行人治年弟楊聯芳書丹。
祠者,所以崇德而報功也。國有祀典,民有輿情?!酢酢跸阍谄溆唷鮼碇庖?。昔宋汝陰、陸俊儀□□士民俱重為立祠□□□□……如桐鄉民后來建祠祀之。上下纏綿,心心相信。一至于非淺,人傳余其真情,稽不層即鳥飛鸞翔,終□幻境,安能長坐所部□……
芳麓姚公之蒞澄所三載,其去澄也,抵今又二十有余年,而公之捐館舍,亦且十余年矣。澄父老子弟猶能述。公所以拮據澄者,其所問與□平昔所見……文物之邦而張臣之宅也。公建學興文,多所成就。其與滄莽,興利鋤獘,竭誠是營,如浚渠三百余丈,通遠水灌田,遂使斥鹵化為豐□□……輸…姚公為□改就近征輸,田家無憂,其一切更始皆此類。
□最巨者,尤在□中珰之勢,而揉遠夷之氛。洎寀珰銜命擁閩波□視澄為湯沐邑,自澄有重□□棱,彈壓□猛獸。在山□□□采□之力也。妄一男子張嶷?稱東夷有金,中國可自采視□□……旨今閩覆視中外洶洶。時遣邑倅偕行,公訂倅諭夷無恐,且誡嶷不得橫生事端,竟以為有還報,而嶷伏法,公之力也。紅夷從大西來□□□□□紅夷□……□是其先世貿易之所,攜大泥移文來求互市,寀珰陰主之。公密白當道,往復嚴拒。嗣間次紅夷為避去,公之力也。公有大功德于所□外又未嘗……衷于情與法之際,而宏敞出為淹邵,故自公以艱行,澄之民咸尸而祝之。祠宇相望,其在縣下者二,□一在三都,歲時頻繁,永薦勿替矣。
三都者,澄邑之……周中丞仰先世聚國族焉者也。父老相語以為我曹戀公必盡抵縣,□后望見德鐘,亦天懸隔,不若別述。一祠于吾土,就日瞻云,晨昏以之,不亦可乎……□周之子姓力肩其事,而他族共効耶。計此役既成,則歲時鄉民視他處為盛,凡民家疾苦,輙叩頭階下,乞靈無,情急則呼父母也。久之,海上賊連年□□……掠焚燒在處缺?而祠亦中毀,獨故基存耳。周郎彥升以蔭□□□書慷慨明大義,每一經□逢人浩嘆。蓋彥建重于庭趨,時仲先數□言姚侯造澄前后無□□子姓之留姚公捐館,時仲先撫嗟為泣哭。公甚哀又問即所親見者,正自不能己已。歲在甲戌,鯨鯢漸平,因以重構為己任。土石沿舊而改木梁,填一切□□□□□□□蜃室樓臺相照映,遠跡瞻矚,咸嘆周郎之善體先志,而益嘆公仁聲之入人深也。周郎之愛,閱久逾焉。汝陰俊儀,以方今□瞠乎后矣。周郎諸□□□□□□□以垂來禩。余避世久,然幸及交公,□□霞州之□,不敢以不文辭。因公之善人仁者,喜而書。
公諱之蘭,字汝芳,別號芳麓,南直隸桐城人,登萬歷辛丑科進士。
崇禎七年歲次甲戌仲夏之吉。
右都史王志道、大理寺卿王命璿、右中允黃道周、湖廣參政陳儀、浙江副使蔡國禎、通判門生周之龍、瑞昌知縣周海□。
舉人:陳存□、林應龍、恩生年侄周□□。
監生:周慶延、林翰文、周承忠。
生員周□□、□□周彥基、□□周元奎。
生員:周拜鼎、周昌袁、蘇□□、魏孟□、周允□、魏士璋、周彥升、周彥□、周□漳、周起龍、魏癸□、周□□、周侃、周寵、李問萱、周潤芝、李子貞、林長壽。
童生:周顏秧、周起東、周起駿、周麥黃、周振生、魏人鸞、謝□□、周起□、魏□龍、周之龍、周國懋。
武生:周大器、周起春、周高。
典史:陳廷然、陳王定。
耆民:周□程、周□、魏棠、曾師圣、周□□、周□□、魏□□…
碑文在闡述姚縣令履歷時,除了在一開始條列澄志人物傳所描述的三條功績外,更以轉折加重點的方式強調了姚縣令的另外三條關鍵貢獻,這也是海滄人紀念他的主因:
其一,稅監高寀設公館于后井村邊上的澳頭山,“剝民掯價,戕殺生命”,海滄人頗受其害,姚縣令周旋其間,雖未能治本但也盡所能庇佑百姓得一方安寧。
其二,萬歷三十年荷蘭人占據澎湖列島,陰遣人賄賂高寀以獲得獨家貿易權,姚縣令力陳當道,迫使荷蘭人自行離去。
其三,大忽悠張嶷謊稱呂宋機易山有金礦,不僅說服明朝官員前去查勘,而且激發了西班牙人與明人的矛盾,間接導致了呂宋大侖山血案的發生。該役中,喪命的華人十有八九來自海澄縣,姚縣令既是揭發張嶷騙局的關鍵人,又是主持海澄受難家屬善后工作的主官。
如此三例,皆與海洋貿易有關,與當時海滄人的利益訴求相當契合,更重要的是,其背后還有周起元等人的奔走和支持。
碑文中關于姚公祠的始建信息已無從辨認,惟周起元之子攜資料拜訪周起元生前好友張燮,請其為姚公祠重建撰文時所提及的,“周之子姓力肩其事”,“時仲先數□言姚侯造澄前后無□□子姓之留姚公捐館,時仲先撫嗟為泣哭”,“因以重構為己任”,似已挑明姚公祠的建立應與周起元有關。或是,姚公祠即周起元召集周氏族人所建,故選址于周家肇基之地衙里社,以至于崇禎間重建時的參與者也以周、魏、陳等后井人為主。
想必,周起元等人是真的對姚縣令有萬分景仰,以至于后來他本人也繼承其遺志,成功驅逐了稅監高寀和荷蘭人,保得東南海疆十數年的安定。
姚碑的作者是石碼人張燮,落款時間為崇禎七年,時張燮主撰的《海澄縣志》已然交付刊印,故此文未予收錄,否則看文后所列諸大佬,如王志道、王命璿、黃道周、陳儀、蔡國禎等,也預示著該碑的不簡單。此外,碑文之后所列人物中,也有一些海滄聞人,如周起元的弟弟周起龍、云塔寺石刻作者林翰文、三都舉人林應龍、周起元之子周彥基/周彥升等。
如此觀之,該碑確實不俗,極大地補充了姚之蘭在擔任海澄知縣期間,關于抵御外侮、對抗奸珰、鼓勵海貿的記錄,也為周起元研究增添了新的資料。
備注:姚之蘭與海澄縣的緣分,遠不止于此,其后裔多人在這之后,不同時期內多次與漳廈二城結緣,衍生了諸多美談。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圭海四記
Amoynotes
中國·廈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