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奶茶的名字,一個個都千奇百怪?
「xx 啵啵」這樣的名字只是入門,一些限時活動款,還會加上一些讓人感到羞恥的前后綴。
相信大家都看過這個視頻:
圖片來源 網絡
買奶茶的時候,對著菜單上一個個離譜的名字,完全不好意思說出口!好像得了「讀奶茶名羞恥癥」。
圖源 xhs 網友分享
還有些網友還在評論區分享,自己也有各種稀奇古怪的「羞恥癥」。
比如,有些人一叫別人姓名,就會覺得無比尷尬。
相比直呼其名,他們更習慣用「寶寶」「親愛的」「X 老師」等等代稱,或者干脆一句「嗨」直接開啟對話。
甚至有人連叫自家寵物名字都會覺得別扭??
微博網友評論截圖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名為「Alexinomia」的現象;意思是明明知道對方的名字,卻無法在談話中說出他們的完整姓名。
取其含義,中文可以翻譯成「名字羞恥癥」或「姓名羞恥癥」。
這種現象通常從兒童時期就開始了,不過有些人到了長大后,也還是不敢叫別人名字。
而下面這三種情況,都是導致「名字羞恥」的潛在原因:
害怕喊錯名字
有一批人說「因為害怕喊錯名字,所以不敢叫別人名字」。
在快速瀏覽文字時,我們的大腦更傾向于快速提取關鍵字,其他則由大腦「腦補」完成。
圖片來源 網絡
這種情況下,就可能誤讀成更熟悉的詞或名字。
比如,你之前有個朋友叫「ABC」,多年以后你又遇到了一個叫「ACB」的人,可能就會把新朋友的名字誤看成「ABC」。
此外,一些名字包含多音字或生僻字,如果讀錯,不光對方,就連自己也會覺得有億點尷尬。
童年創傷
童年被欺負、家庭不穩定(像父母離婚、家暴、被忽視)或者經常搬家,都可能會導致成年后害怕與人交流,甚至不敢叫別人的名字。
圖片源自pexels
這些人通常不信任別人,對親密關系感到焦慮,表現出依戀焦慮和回避傾向。
社交焦慮癥
研究發現「名字羞恥癥」與「社交焦慮癥」之間存在顯著關系,名字焦慮癥患者經常被診斷出社交恐懼癥/焦慮癥。
另外一篇研究也發現,兩者之間呈正相關(見??散點圖),也就是說,社交焦慮越嚴重,名字羞恥癥的情況可能越明顯。
圖源:Ditye et al.|Name avoidance in social anxiety: Understanding alexinomia
并且,癥狀在親密關系中(如朋友、伴侶)可能更加明顯,而在與陌生人或疏遠的關系中則較輕。
照這么說,如果我不好意思叫別人名字,就可能有社交焦慮癥嗎?
別急,繼續往下看~
「社交焦慮癥」(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也叫「社交恐懼癥」(social phobia),是焦慮癥的一種。
它被定義為:對某些社交場合或人際互動的持續性恐懼,而這種恐懼往往是過度的、不成比例的(見下表)。
試試上下滑動~
雖然 Alexinomia 和社交焦慮緊密相關,但名字羞恥癥并不等同于社交焦慮癥。
也就是說,有些人可能只是不敢叫別人名字,但并不是社交焦慮;反過來,并非所有患有社交焦慮癥的人都會害怕叫別人名字。
所以不能僅憑是否害怕叫名字,就判斷自己是否患有社交焦慮癥喔~
提到「內向」和「社交焦慮癥」,是不是覺得它們是一碼事?其實,這完全是兩個概念。
內向是性格,而社交焦慮癥是一種心理疾病。
內向的人并不一定會感到焦慮。他們更喜歡獨處,但這并不代表他們害怕社交。
外向的人也可能有社交焦慮癥。他們可能會因為擔心自己受到評判或嘲笑,在社交場合中感到高度焦慮、不敢開口。
這就是為什么,內向≠社交焦慮癥。
幸運的是,研究表明,通過時間、實踐和專業支持,社交焦慮是可以被改善的:
認知行為療法(CBT)
它是治療社交恐懼癥常用的心理療法,通過模擬社交情境和逐步曝露,幫助患者逐步適應社交場合,減少焦慮感。
此外,CBT 不僅適用于成人,對青少年和兒童同樣有效。
圖源 Youtube|Sandstone Care
正念
正念療法著重于情緒調節,幫助患者學會接納和容忍不舒服的情緒,而不是試圖消除它們。
圖片源自pexels
除了上述非藥物療法之外,有些醫生還推薦一些藥物來緩解癥狀。
藥物治療
用于治療社交焦慮癥最常見的藥物類別是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s)、苯二氮卓類(BZDs)、β受體阻滯劑和其他抗寒劑等。
SSRIs( 比如帕洛西汀、舍曲林和氟伏沙明等),它的療效顯著,但可能帶來一些不良反應。(不良反應因人而異)
圖片源自pexels
在治療過程中,許多患者過分追求「安全性」,可能導致藥效不足,甚至延誤病情的改善。
因此,如何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間找到平衡,成為治療社交焦慮癥的關鍵。
為了更精準地選擇藥物和劑量,WeGene 推出「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它通過分析患者的基因信息,幫助醫生制定個性化的用藥方案。
前面提到的舍曲林、帕洛西汀和氟伏沙明等,在微基因「抗抑郁藥物」基因檢測報告中都有收錄。
不光這些,微基因檢測報告覆蓋了7 大類、87 種精神類藥物,全面覆蓋精神科綜合用藥場景。
WeGene「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示例報告|目錄部分
以「帕羅西汀」部分為例,內容包含綜合用藥建議、避免合用藥物、謹慎合用藥物,以綜合考慮可能的影響。
報告右上角的綜合用藥建議,分為「按說明書用藥」、「建議增加/減少/關注藥物劑量」、「警惕療效不足」、「警惕不良反應」:
WeGene「精神類用藥基因檢測」示例報告
這些信息不僅方便醫生精準調整藥物劑量,還幫助患者了解潛在的不良反應和自身用藥適應性。
結語
還記得《你的名字》里那句觸動人心的話嗎?
「只要記住名字,不論你身處何方,我也一定會找到你」
《你的名字》宣傳海報
名字,是我們與世界連接的橋梁。
然而,對于患有「名字恐懼癥」的人來說,這聲簡單的呼喚,卻充滿了恐懼與猶豫。
就像三葉和瀧拼命穿越時空尋找彼此,名字恐懼癥患者們也在通過努力,找回那個更坦然、更自信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