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剛剛,比亞迪在深圳總部舉行了30億教育慈善基金啟動儀式,創始人王傳福與來自全國35所高校代表以及28所科技館、博物館共同啟動了比亞迪30億教育慈善基金捐贈。
這一件事或許在業內沒有掀起多大的波瀾,但在海外卻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
美國車評人麥克約翰森感慨:中國電動車快速崛起的背后,彰顯了中國對人才的重視。比亞迪為首的中國車企放著暴利的利潤不要,反而連年加大力度投入研發,不斷招聘應屆生,不斷擴大研發團隊,這意味著中國車企要徹底與西方車企“決斗”!
事實上,美國車評人感慨萬千的背后,并非空穴來風。
今天比亞迪捐資30億教育慈善資金的背后,就是要助力中國科教戰略。
因為在汽車行業,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是跟在西方背后,甚至受盡西方的嘲諷:就算給中國人圖紙,也造不出來發動機。
但今天不一樣了,在新能源賽道上,中國車企一馬當先,比亞迪站在了世界的舞臺上。
這背后的依靠,正是比亞迪這么多年來堅持科技創新,而比亞迪科技創新的底氣,正是來自王傳福的堅持不懈。
正如王傳福所說的:如果沒有科教興國戰略,就不會有今天的比亞迪,更不會有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今天。
所以王傳福今天要做的,就是繼續擴大“科教興國”戰略,利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能力,助推中國科教事業。
事實上,一個國家,只要擁有足夠多重視人才、尊重人才的企業,那這個國家的科技發展,必定能夠蓬勃發展。
其實,關于人才培養,一直以來都是王傳福的“重要戰略”。
他曾說過:人才是比亞迪最寶貴的財富。就算財富沒了,廠房沒了,只要人才還在,那就一定能夠東山再起。
而值得一提的是,比亞迪從1997年開始至今,從未中斷過應屆大學生的招聘。
可能很多人認為王傳福很愚蠢,為何要花大價錢去招聘一幫沒有“實戰經驗”的大學生?
但在王傳??磥?,應屆大學生是一家企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因為一家企業只有擁有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從學校到社會的“教育能力”,那這家企業必定能夠走在行業的頂峰。
因此,這也是比亞迪的成功之處。
近兩三年來,比亞迪招收應屆大學生數量已經超過5萬人,今年的碩士、博士占比更是高達70%,研發人才接近80%。
可能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從2017年開始,比亞迪就設立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開啟了博士后人才培養,落實“教育接力”新篇章。
在過去的7年時間里,比亞迪在深圳、重慶、西安建立了“三站四基地”,累計培養了超過1600名博士后。
目前比亞迪博士后在站人數接近1400人,在站規模全國第一,出站留存率高達100%,所以比亞迪能夠連年推出自主研發創新的技術,這背后離不開這龐大的“人才培養體系”。
更有數據表明,比亞迪超過一半的高管和技術骨干都是從應屆大學生培養而來的。
由此可見,比亞迪科技創新的底氣,正是來自于王傳福敢于培養應屆大學生!
回過頭來,王傳福寧愿“放棄”高額利潤,寧愿冒著“得罪”同行的風險,也要不留余力地培養大學生,也要不斷加大投入研發費用。
這背后目的很簡單,那就是要造出讓全世界都驚艷的中國汽車,讓西方國家明白,中國人不僅能造車,而且能造出好車!
在過去,或許中國依靠人口紅利成為了世界工廠。
現如今,經過我國教育幾十年的發展,顯然從人口大國變成了人才強國。
中國工業發展就是很好的呈現,我們早已經擺脫了“大而不精”的世界工廠頭銜,開始向“智造強國”邁進。
今天新能源汽車發展,就是我國工業飛速發展的很好呈現。
通過一代代工程師的技術創新,掌握了新能源時代的核心技術和產業鏈,讓中國徹底打破了西方的壟斷,實現了從汽車大國走向汽車強國的夢想。
今天比亞迪捐資30億教育慈善基金,不僅僅是中國汽車行業的好消息,更是吹響了中國越來越多人重視科教事業的號角。
也希望未來會有更多企業像比亞迪、華為、大疆這些企業一樣,不留余力投入研發成本,不斷培養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