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廈門市檢察機關聚焦法律監督,突出“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更加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為法治擔當,持續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檢察實踐。同時,我們積極從檢察業務中積淀和培育一批特色鮮明的檢察工作品牌,以檢察工作品牌的“百花齊放”推動各項檢察工作“春色滿園”。
今起,“廈門檢察”融媒體策劃推出“廈檢巡禮”專輯,為您呈現廈門市檢察機關“以品牌促工作、以工作樹品牌”的實踐成效。邀您一起檢閱!
以創新機制保障臺胞權益
全省首創涉臺檢察幫教機制,為臺灣地區犯罪嫌疑人在同等適用非羈押強制措施及緩刑方面創造條件。
被告人莊某某通過檢察幫教基地協助開展審前社會調查和落實幫教監管,得以適用緩刑,該案例入選最高檢涉臺典型案例。
建立涉臺案件公開審查機制,邀請臺胞臺商代表參與涉臺案件公開聽證、公開宣布等程序,實現不起訴案件公開聽證率100%,臺胞聽證員和臺胞人民監督員參與公開聽證率100%。
以檢察建議推動社會治理
通過大數據分析歸納,“一案一類一建議”推動治理。針對本市涉臺人員危險駕駛發案率較高的情況,以類案態勢分析警示,向廈門臺企協會發出檢察建議,發放防范醉駕宣傳手冊,開展預防危險駕駛系列專題講座等,有效降低涉臺人員危險駕駛發案率,獲得臺胞高度認可。
以司法政策落實平等保護
落實臺灣地區犯罪嫌疑人和其他案件當事人在強制措施、不起訴、緩刑適用等方面享有同等司法待遇。協助臺灣地區犯罪嫌疑人申請法律援助,實現涉臺刑事案件審查起訴階段辯護律師全覆蓋。
以需求為導向,精準施策
建立檢察官包聯臺企工作機制,檢察官化身“網格員”包聯66家規上及小微等臺企。2022年以來,通過包聯機制走訪服務臺企142次,發放宣傳材料1500余份,收回法律服務需求調查問卷反饋80余份。
對臺企生產經營中的法治需求加以分析,建立問題臺賬。針對性提供相關法律意見、建議47條。相關經驗做法被推廣到全市檢察機關。
以平臺為抓手,優化服務
開通全國首條具有閩南特色的24小時雙語檢察服務專線,用“鄉音”傳“法音”。2024年以來累計接聽37次,提供法律建議22條。
建立以廈門市臺商協會為總站、海滄轄區臺商創業館為分站、輻射全市的“固定+流動”“線上+線下”的“1+1+N”三級“涉臺檢察法治驛站”。2023年以來有針對性地開展普法活動9場,受眾人群500余人。
以合作為延伸,多方發力
加強與行政主管部門的協作配合,聯合外力擦亮“檢護企航”品牌。聯合行政主管部門舉辦稅法專題講座、勞動關系講座、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沙龍、企業服務接待日走進海絲中央法務區等活動9場,受眾企業300余家。
法治融合網 架起臺胞參與橋
建立臺胞檢察聯絡制度。深化“一室多員”工作機制,以臺胞檢察聯絡員為紐帶,構建多維度、全方位、系統化的法治融合網。
臺胞檢察聯絡員協助收集、匯總全市臺胞臺企的相關法律需求,讓“需求清單”轉化為檢察“履職清單”。
法治活動行 引領臺胞共融路
廣泛邀請臺胞參加公開聽證、旁聽庭審、參與檢察開放日、法治宣傳講座等,2023年以來臺胞以檢察聯絡員、聽證員等身份參與各項檢察工作56人次。
開展臺灣地區法科學生到檢察機關實習實訓,通過課程培訓、上崗實習、參與聽證、心得交流、案例分析會、庭審聽庭和實地走訪臺企等多種形式,鼓勵支持臺灣青年來廈門學習、就業、創業,增進兩岸青年交流合作,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喚醒同記憶 增進臺胞認同心
推動臺胞以文物保護志愿者的身份參與認領和守護涉臺文物,進一步完善“檢察監督+臺胞參與+社會共管”涉臺文物檢察保護模式。
臺胞公益訴訟觀察員全程參與“開臺王”顏思齊祖陵顏慥墓涉臺文物公益訴訟案,共同走訪、實地查看整改情況,守護兩岸文脈。該案獲得臺胞僑胞熱烈反響,人大代表齊聲點贊,被多家國家級媒體報道。
持續以檢察開放日、公益訴訟“回頭看”等形式,邀請高校臺胞教授、臺胞志愿者及臺灣青年實地查看涉臺文物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成效,以臺胞視角積極建言獻策,助力海滄高素質高顏值國際一流灣區建設,推動兩岸融合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