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式各樣的“俄羅斯商品館”遍地開花,門頭上掛著“俄羅斯進口”“源頭直供”的字樣,櫥窗里排列著諸如“俄羅斯椴樹蜜”“紫皮糖”“俄式面包”“俄式火腿香腸”等琳瑯滿目的商品,仿佛這些商品來自異域的田園牧歌,帶著所謂“戰斗民族”的粗獷與純粹。
然而,稍微想一想,就會發現這不過是一場精心包裝的戲碼:改革開放幾十年,你能否想起中國境內有哪家俄羅斯投資的著名公司,一個輕工業長期落后的國家,正在經歷戰爭拖累與經濟困境的國家,如何能反向輸出如此大規模的“優質食品”?這哪里是“俄羅斯的饋贈”,分明是一場智商稅的狂歡。
一、掛羊頭賣狗肉
走進這些“俄羅斯商品館”,你會發現它們名字一個比一個洋氣:什么“俄比熊”“俄品會”“俄霍集市”,甚至還有打著“官方認證”旗號的“俄羅斯國家館”,讓人覺得這些商品館似乎與俄羅斯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然而,稍微深挖一下就會發現,絕大部分這些商鋪的注冊公司不過是國內的小企業,大多成立不到一年,比如“俄比熊”去年12月才成立于武漢,“俄品會”今年7月在佛山注冊,哪里來的“官方背景”?
再看看商品本身,你只要留意一下標簽,便會發現里面大部分商品根本與俄羅斯沒有半毛錢關系,甚至連“掛羊頭賣狗肉”都算不上”。但商家深諳消費者心理,用“進口”“情懷”這些標簽包裝廉價貨,以高價兜售給消費者,賺得盆滿缽滿。
更荒唐的是,他們還大肆宣傳加盟的高利潤,號稱毛利率高達50%,以此吸引加盟商入局。至于這些加盟商能不能賺錢,商家不在乎,他們只需靠賣加盟費和供貨就能穩穩地割上一波韭菜。
二、被“情懷”裹挾的消費者:智商稅收割的主力軍
商家無良,但消費者未必無辜。究竟是誰在為假“俄羅斯商品”買單?答案應該是那些被“俄羅斯情懷”沖昏頭腦的人。一些人對俄羅斯有著莫名的好感,至今,小編也沒能想明白這些人對俄羅斯的好感從何而來。認為它是“戰斗民族”,豪爽、純粹;或者因為宣傳上的歷史中俄關系,覺得俄羅斯是“老大哥”,值得信賴;甚至還有人對“俄式風情”心生向往,覺得俄羅斯的商品自帶一種“異域浪漫”。
然而,這些情緒不過是一些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表現。稍微了解一下俄羅斯現狀就會發現,這個國家的輕工業長期落后,大量日常消費品依賴進口。俄烏戰爭爆發以來,俄羅斯經濟被拖入泥潭,連糧食和生活物資都捉襟見肘,出口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性產品,至于食品?真是想多了。但偏偏有人選擇相信“俄羅斯商品館”的各種宣傳,甘愿掏出錢包為這些偽進口商品買單。
歸根結底,不少消費者既缺乏理性判斷能力,又對所謂的“進口商品”懷有盲目的信任,再加上一些人對俄羅斯的刻板印象與莫名親近感,這才給了商家可乘之機。商家利用的,不只是消費者的錢包,更是他們的情感弱點。
三、市場亂象與監管缺位:誰來守護消費者權益?
“俄羅斯商品館”的突然興起,不僅暴露了商家的逐利本性,也暴露了市場監管的缺位。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對國產食品的信任度不斷下降,這給了“進口商品”以生存的空間。而這些“俄羅斯商品館”則進一步鉆了監管的空子,用短期租賃規避風險,一旦風聲緊就撤店跑路,讓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防不勝防。
更讓人無奈的是,這些明顯的問題卻鮮有人提及。這些“俄羅斯商品館”也仿佛處在輿論的盲區,任其收割智商稅。或許是因為這些商品館的體量較小,不足以引發大范圍關注;又或許是因為消費者自知被割了韭菜,也不愿意捅破這層窗戶紙。但無論如何,這種亂象的存在,終究是在損害整個市場的健康。
四、理性消費,拒絕情緒化買單
“俄羅斯商品館”的興起,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商家的逐利本性,也照出了部分消費者的情緒化與盲目。
從“進口商品”到“俄羅斯情懷”,這些看似高大上的標簽,實際上不過是商家精心布下的誘餌。但反過來想,去購買這些商品的人被收割好像也沒什么奇怪的,也算是為情懷買單吧。
愿更多的人在消費時多一分理性,少一分盲目;多一分獨立思考,少一分情緒化沖動。畢竟,智商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被收割后,還為此沾沾自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