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許許多多被強制征兵的青壯年,隨著大部隊敗退到臺灣。
從那以后,鄉愁就隨著那灣海峽,被隔絕在對岸。
在那個通訊不發達,來往又受阻的年代。
他們成了流落在外的游子,有家不能回,有親人不能見。
臺灣老兵
而被迫與他們分離的家人,帶著思念與擔憂,等在海的這邊,期盼著離家的孩子,能回家團圓。
這么多年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夢里喊著媽媽淚濕了枕巾。
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帶著遺憾離去,從此再無相見的可能。
老兵們日日都在怕,等不到回家的那一天,日日都在想,想要見家人一面。
但無奈年事已高,歲月不等人,他們的念想只能由晚輩完成。
臺灣老兵
何詠芝就來自這樣的老兵家庭。
小時候聽著爺爺的鄉音,不知道那代表什么。
長大了,明白了一切,便更加向往那個故土。
這次,她帶著爺爺的遺愿,踏上了尋找故土的路。
鄉愁是灣淺淺的海峽
1949年,年僅十幾歲的何燦南在家門口被強制征了兵。
他沒來得及跟家里的弟弟妹妹說一聲,就被帶上了車。
隨著戰敗,何燦南跟著大部隊來到了臺灣,這個困住他一生的地方。
臺灣老兵
期間他想過離開,可礙于時代的原因,最后只能被迫留下。
想著老家僅剩的,比他小11歲的弟弟妹妹,何燦南始終懸著一顆心。
他不知道,離開了自己,她們還能不能活下去。
更不知道,自己這一走,還能不能有機會再跟親人見一面。
何燦南什么都沒能從家鄉帶走,跟家鄉的聯系,只剩下一口的鄉音和腦海里的記憶。
他不敢讓自己忘掉這一切,經常獨自說著家人們都聽不懂的鄉音,抒發心中的思念。
后來,何燦南結了婚,生了子,但他的生活條件沒能好起來。
何燦南一家
他在那個混亂的年代,沉沉浮浮卻始終找不到落腳點。
何燦南平日里沒事的時候,經常去同鄉會坐坐。
那里都是跟他一樣的來自大陸的朋友。
跟這些人在一起,聊下在大陸時的生活,就仿佛回到了大陸片刻,能緩解一絲鄉愁。
他們總是聚在一起說著,要回去啊,一定要回去。
那里還有親人在等著,在外漂泊的游子最后還是要落葉歸根啊。
但他們也只能想著、念著,沒人回去過,也沒人回得去。
何燦南
隨著參與同鄉會的人一天天變少,信念的力量一點點減弱,他們不知道自己還能堅持多久,也不知道是否真的能等到那一天。
好在,祖國也為了他們在努力。
后來,大陸跟臺灣恢復了聯絡,但還是只能通過香港。
何燦南在朋友的介紹下,聯系上了香港的何先生。
何先生經常往返在香港和大陸之間,可以幫兩岸的親人傳遞信件。
在何先生的幫助下,何燦南第一次聯系上了妹妹何巧如。
在得知哥哥還活著的時候,何巧如十分激動,她給哥哥哥回信說,可以出路費幫助哥哥回家。
信件
就在何巧如滿心歡喜的等待哥哥回信的時候,她不知道,自己再也沒機會跟哥哥見面了。
1989年的時候,何燦南突發腦淤血,帶著遺憾與不甘離開了人世。
他的大兒子何家祥幫父親寫了最后一封通往大陸的信件,將這個噩耗告知了姑姑一家。
那時候,何家祥想著,自己一定要回大陸看看,幫父親完成這個遺愿。
可惜天意弄人,中間人何先生不久后也去世了。
何家人跟大陸唯一的紐帶,就這樣斷掉了。
繼承
何家祥是何燦南第一個孩子,他常年跟在父親身邊,聽了很多關于老家的故事。
何家祥記得父親說過,他們的老家在廣東省高要市的一個村莊。
那里有座七星巖山,山腳下就是他們的村子。
在他們家門口,有棵大大的老榕樹,老榕樹旁邊是一口井。
夏天的時候,他們會把西瓜泡進井里,坐在大榕樹下乘著涼吃。
即使離開了老家,何燦南也沒有忘掉老家的習俗和傳承。
何燦南告訴兒子們,他們名字中間的“家”字,是按老家族譜中的輩分起的。
再下一代,也就是何家祥的孩子們,他們的輩分為“詠”字輩。
何家老二的女兒出生時,何燦南親自幫她取了名字,用了“詠”字輩,就叫何詠芝。
每當說起這件事的時候,何家祥總能看到父親眼中泛起的淚花。
雖然何家祥對老家沒有概念,但在父親的話語中,他也知道了鄉愁的滋味。
年輕的時候,何家祥也想過親自回大陸尋找親人。
可是俗事絆身,他始終沒能抽出時間來。
隨著年歲的變大,何家祥的身體越來越差,他步履蹣跚,口齒也已經不清。
他怕自己像父親一樣,會帶著遺憾離去。
于是,他把老家的故事,講給了二弟的女兒何詠芝聽。
何詠芝還記得,小時候上學時,經常要填籍貫信息。
籍貫信息
那時候爸爸告訴她,他們的籍貫是廣東高要,他們一家都是廣東人。
大陸這個概念,就這樣第一次走進了何詠芝的腦海中。
她聽著大伯講的大陸故事長大,記住了爺爺的家鄉。
長大后,何詠芝不止一次的前往大陸旅游。
她去了北京、上海、西藏等地,但始終不敢去廣東。
她知道那里有她的家人,也想過那些人可能長著跟自己一樣的容貌。
何詠芝
但她不敢去,這應該就是近鄉情怯吧。
但大伯已經等不起了,他的身體狀況不好,再晚幾年,可能就沒機會親自回去了。
看著大伯經常拿著僅存的幾封來自大陸的信件抒發思鄉之情,顫顫巍巍卻又無比珍惜的樣子,何詠芝很是心疼。
于是她決定,回大陸尋根。
何詠芝在網絡上聯系到了幫臺胞尋根的志愿者,在志愿者的幫助下,來到了廣東省高要市公安局查找信息。
民警在人口信息庫里查詢“何巧如”這個名字時,發現沒有可匹配的信息。
就在眾人很是失望之際,民警突然靈光一閃。
他意識到,在方言里“兒”字的讀音和“如”字十分相似。
或許是何家小輩聽不懂方言,錯把“兒”字當成了“如”字。
于是民警再次檢索了“何巧兒”這個名字,還真找到了可以匹配的信息。
只是,何巧兒的戶籍已經被注銷,也就意味著這位老人已經去世。
幸運的是,廣東省的人口信息里,加入了族譜這一系統,民警在里面找到了何巧兒老人的晚輩。
資料顯示,何巧兒育有兩女兩子,分別為大女兒巫潔華、二兒子巫添華,三兒子巫悅華,小女兒巫麗華。
在民警的幫助下,志愿者找到了何巧兒的三兒子巫悅華。
巫悅華在聽到“何燦南”這個名字時,立馬有了反應。
他說自己在母親那里聽過很多次這個名字,也知道這個名字代表著大舅舅。
在巫悅華的記憶里,母親很早之前就從高要搬到了肇慶。
為了養活四個孩子,她經常去碼頭當勞工搬運貨物。
清閑的時候,何巧兒經常去西江旁邊散心。
因為西江對岸是高要,是她的老家,是她跟哥哥僅存的牽絆所在地。
何巧兒經常跟孩子說,不要忘記舅舅的名字,舅舅有一天會回來的。
巫悅華還記得何先生第一次帶信來時的樣子,母親看到舅舅的消息,開心的流著淚。
她跟孩子們說,自己的哥哥就要回來了。
從那以后,何巧兒念叨哥哥的時候變多了。
她總是期盼著,哥哥在下一瞬間,就會出現在她身邊,跟她說一句“哥哥回來了?!?/p>
可惜,她等到的卻是侄子何家祥寄來的,帶著哥哥死訊的信件。
而這封信件,足足遲到了半年多。
因為中間人何先生并不是時常返回兩岸之間,他只能在自己合適的時間里,幫兩邊傳遞信件,時效沒有保證。
何家祥寄來的訃告里,還裝了一張自己的照片,他想讓姑姑一家看看自己,以后好相認。
但隨著何先生的離世,他們再也沒能聯系上對方。
2007年的時候,何巧兒也去世了。
去世前,她囑咐自己的孩子們,一定要保管好那些從臺灣寄來的信,因為她堅信,那邊的親人一定會回來。
這些信和照片,被何巧兒的大女兒巫潔華保管了起來。
何巧兒的小女兒巫麗華再看到這些信件和照片時,紅了眼眶。
她記得,母親生前經常把這些照片拿出來看,上面還有母親手指摸索時留下的痕跡。
她也知道,母親這輩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跟舅舅一家人見一面。
在母親去世后,巫家四姐弟也想過去臺灣尋親,但也因為種種原因,計劃未能實行。
在得知臺灣那邊的親人已經找回來時,巫麗華開心的直掉眼淚。
她們父輩的愿望,終于在晚輩的努力下實現了。
即使重逢又是初見
在雙方取得聯系后,2019年何家祥帶著妻子,跟小弟弟何家文,侄女何詠芝,坐上了回鄉的飛機。
路上,何家祥很是激動,那個只存在父親口中的大陸,馬上就要被他親眼看到了。
另一邊,巫潔華、巫添華和巫麗華已經等在接機口。
巫潔華一家
幾人目不轉睛的看著乘客出來的方向,期待著親人的出現。
巫家幾個兄妹覺得,馬上到來的人一定跟舅舅長得很像。
因為有這份親緣關系在,哪怕是第一次見面,他們之間肯定也不會感到陌生。
何詠芝是第一個走出來的,她有點羞澀,略顯拘謹的抱住了這幾位親人。
然后是何家文,何家祥和妻子。
他們跟巫家人一一擁抱,就像抱住了思念。
這跨越了整整70年的重逢,絲毫沒有稀釋掉他們之間的骨血親情。
兩家人在接機口就熱絡的聊了起來,仿佛已經認識了很久很久。
何家祥告訴幾位親人,自己想去看看父親心心念念的七星巖,也想去摸摸令父親魂牽夢繞的大榕樹。
他在父親那里聽了無數次大陸的美景,這下終于有機會能親眼看看。
但在這之前,他們要先去祭拜姑姑。
何巧兒
因為何巧兒葬在山上,何家祥因為身體問題不能前往,只能委托妻子代表自己,去給姑姑上柱香。
何家祥的妻子帶著何家文和何詠芝來到了何巧兒的墓前,她作為長嫂,先行祭拜。
何家祥的妻子跟姑姑說了何家祥的苦衷,又講了何燦南對故鄉和大陸親人的思念,有點哽咽。
她說雖然兩位老人都已經不在,但他們作為晚輩,會把兩位老人的思念傳承下去,以后不會再斷了來往。
何家文也給姑姑上了幾炷香,他跟姑姑介紹了自己,說了自己的故事。
何永芝也一樣,雖然她年紀不大,對這個故鄉的印象也只來自于長輩的描述中。
但大概還是因為血濃于水的緣故吧,她很愛這片土地,以后這份愛也不會改變。
何巧兒的照片就擺在那里,她似乎就在看著哥哥的親人們。
這場跨越了70年的等候,終于迎來了最完美的結局。
何燦南一家是千千萬萬個臺灣老兵的縮影。
他們創造了歷史,但也被歷史裹挾著,身不由己的活著。
他們心中都有一個大陸夢,但能實現這個夢的人并不多。
近年來,隨著兩岸交流程度的加深,出現了很多幫助尋親的志愿者。
即使機會渺茫,即使百般辛勞,她們也始終堅持在第一線,盡力幫助老人完成心愿。
還有自費帶著老人骨灰回鄉的大義之士,他往返兩岸之間,送這些老人最后一程。
在臺灣,有很多老人在去世前,都會囑咐兒孫不要給自己下葬。
他們希望自己去世后,能落葉歸根。
在異鄉生活,就永遠是異鄉的客人。
回到家鄉,是每個中國人刻在骨子里的向往。
哪怕肉體已經死亡,靈魂也要回到那個生他養他看著他長大的地方去。
現在還在世的臺灣老兵越來越少,但他們的思念不會因此變淡。
希望有一天,他們都能回到故鄉,在喝一口家鄉的水,安睡在母親的懷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