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飛
01
合肥,與上海掰手腕
12月29日,合肥官方“合肥發布”官宣: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預計突破130萬輛大關。
來源:合肥發布
這一數據,其實早在10月份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00萬輛的時候,就已經有劇透。
10月份,合肥官方披露,截至10月21日,我市新能源汽車實際產量超100萬輛。
來源:合肥發布
并預計全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0萬輛。如今在年末這個時間節點上,再次發布預測數據,信號很明確,那就是合肥2024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必定在130萬輛以上。
130萬輛是個什么概念?超越了去年上海、西安全年的產量。
與今年的各城市數據對比,已經超越了西安,大概率會超越上海僅次于深圳,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二城,成為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上海最新的數據尚未公布,不過通過國家統計局可以查詢到,今年前11個月上海的新能源汽車產量111.68萬輛,平均每個月產量10萬輛左右,全年大概率不如合肥。
西安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目前也超越了百萬。
12月14日西安官方發布消息,西安比亞迪今年的產量已經突破了100萬輛。
當然,西安不只有比亞迪,還有陜汽等其他品牌,那么西安的產量是否在合肥之上?
大概率低于合肥。
因為10月21日,西安發布披露消息,記者從省汽車工業協會獲悉,前三季度陜西省汽車產量約11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79.8萬輛。
這個陜西前三季度的新能源汽車產量為79.8萬輛,而合肥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92.8萬輛。
也就是說,前三季度合肥的產量就超越了整個陜西,已經甩開了西安。能否登上第二城,就看最后上海的產量數據。
至于深圳,依舊牢牢坐穩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官方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深圳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已達到210萬輛,全年預計突破280萬輛。
來源:深圳市政府官網
02
合肥、重慶、鄭州迎來新一輪城運
在之前寫汽車產業的時候,我說過,汽車是所有產業中最具吸引力,因為它足以改變城運。
當年一汽落戶長春,讓長春在東北到處都是直轄市的年代里,也獲得了直轄市的頭銜。后來由于國家發展戰略調整,東北所有的直轄市都撤了。
二汽誕生于中蘇關系破裂開啟三線建設時代,落戶在大山深處的湖北十堰。十堰當時還只是一個近百戶居民的小鎮,如今七普時期擁有320.9萬人口。
因為二汽的到來,十堰與其原本所屬的鄖陽地區換了身份,1973年十堰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鄖陽地區和十堰市合并,仍稱十堰市,鄖陽地區則降級為十堰的鄖陽區。
1980年三線建設結束,十堰由于交通不便,二汽決定遷出,先是遷到了襄樊(現在的襄陽)成就了襄陽的湖北第二城的身份。1992年二汽改名東風汽車,2003年遷到武漢,成就了武漢的汽車工業,且是武漢如今的當家工業。
隨著如今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新興汽車工業,依舊在改變著城市命運。
深圳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西安也因為新能源汽車一度風光,如今合肥、重慶、鄭州也走上了前臺。
先說重慶。
重慶今年在新能源汽車助攻之下,實際上就是華為賦能的賽力斯助攻下,汽車工業實現了大反彈,再疊加其他工業復蘇,讓重慶的GDP增速異常亮眼。
重慶統計局披露:
前三季度,全市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比去年同期提高2.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2.3個百分點,在全國各省市中居第8位;其中,7、8、9月份同比分別增長6.9%、8.5%和6.5%,均高于全國速度。
重慶統計局明確指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快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汽車與化工產業。前三季度重慶汽車產業增加值增速高達到25.9%,化工產業增速16.8%。
數據:重慶市統計局
從重慶的汽車產量走勢,也能直觀看出重慶汽車工業的恢復情況。
2017年受全國新能源汽車強勢發展影響,作為燃油車時代的霸主重慶,汽車產量跳水式下滑。
不過好在重慶很快反應過來,抓住了新能源汽車產業,最終穩定住了產量,并一路上升。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重慶市統計局
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231.79萬輛,時隔多年后重回全國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50.03萬輛,約占全市汽車產量的22%、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的5%,有了質的飛躍。
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量更是反超廣州,奪回“汽車第一城”的寶座。
重慶汽車工業恢復,主要是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所致。因為從數據來看,重慶的燃油車仍在下降。
重慶統計局披露,前三季度燃油車114.03萬輛,下降15.4%。而新能源汽車產量59.43萬臺,增長了1.3倍。
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翻倍背后,重慶官方多次在公開報道中強調是賽力斯的功勞。
重慶統計局公布的“1-5月份重慶經濟運行簡況”中,明確寫著:
1-5月,汽車產業受賽力斯及其相關配套企業高增長拉動,增加值增長31.0%,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2個百分點,是支撐全市增長的核心產業。
來源:重慶統計局
6月份重慶統計局發布的工業解讀文件中,再次點名:
目前我市汽車產業增長核心仍在于賽力斯,其2月上市的問界M9銷售供不應求,M7和新款M5銷售同時向好,企業生產水平持續攀升。受賽力斯帶動,金康新能源、青山工業、滬光電器等配套企業亦實現高速增長。
來源:重慶市統計局
重慶統計局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解讀文件中,再次點名了賽力斯:
前三季度,重慶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9%,較上半年放緩4.4個百分點,拉動全市增長4.5個百分點,拉動力比上半年回落0.6個百分點。其中,汽車整車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7.9%,汽車零部件制造增長16.9%。前三季度重慶汽車行業增長核心仍然是以賽力斯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賽力斯的主打車型問界M7、M9銷售持續火爆,受賽力斯等新能源車企帶動,金康新能源、小康動力、滬光電器等配套企業亦實現高速增長。
公開數據顯示,今年1-9月,賽力斯新能源汽車銷量31.67萬輛,同比增長364%。其中,問界M9下線10萬輛,連續6個月蟬聯中國豪車市場50萬元以上車型銷量冠軍,打敗了奔馳、寶馬和奧迪。
再看鄭州。
2023年之前,鄭州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幾萬輛。2023年直接狂飆至31.6萬輛。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鄭州市統計局
2023年4月,鄭州比亞迪工廠正式投產。2023年鄭州生產的31.6萬輛新能源汽車中,有20萬輛汽車是比亞迪生產的。在比亞迪的助力下,鄭州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進入新能源汽車產量前十城市榜單,這也帶動河南電動汽車出口大幅增長。
今年前三季度,鄭州汽車產量69.12萬輛、增速83.5%,新能源汽車產量36.17萬輛、增速901.9%。預計全年整車產量超11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接近70萬輛。
來源:河南省政府官網
盡管與頭部幾個新能源汽車仍較為懸殊,但鄭州也算是終于擺脫了燃油車時代的毫無存在感,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位列全國前十。
最后重點說說合肥。
03
合肥,最強黑馬
2021年,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只有14.5萬輛,2022年也只有15.03萬輛,2023年開始狂飆突進,當年達到了74.6萬輛,而今年全年突破了130萬輛。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合肥市統計局
合肥新能源汽車背后,既有當年風投押準的新勢力蔚來,也有江淮、大眾、比亞迪、長安、安凱等國內外知名車企。
用合肥自己的話說,合肥已經形成了一個堪稱汽車界“全明星陣容”的整車產業集群。
最關鍵的是,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未來的想象空間更大。因為華為也在加持合肥。
按照華為的鴻蒙智行四界“問界”、“智界”、“享界”與“尊界”布局,“尊界”正與合肥的江淮簽署合作。
11月25日,在華為發布會上,尊界S800正式發布,預售價100萬-150萬元,意向金2萬元。
來源:華為商城
合肥為何這么強悍?其背后既有掌舵人的慧眼獨具,也有時運之緣故。
縱觀合肥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用“逆天改命”四個字形容,再恰當不過。
安徽籍作家張恨水在其游記《京滬旅行雜志》中有過一段合肥解放時的描述:
城區面積僅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6萬,一條馬路三盞燈,一個喇叭全城聽,小河流穿城而過,一座小樓才兩層。
新中國成立后,在安慶、蚌埠、蕪湖、合肥四個城市的選擇中,合肥最終勝出,成為了安徽省會。
老牌省會安慶,由于地處長江,而建國初期不安定的因素,讓很多人擔心如果把省會設在安慶這樣一個和沿江戰略重鎮,并且在南京與武漢之間,一旦戰事再起,極有可能被敵軍一日連下兩個省會城市。
蕪湖、蚌埠當時的條件其實比合肥更好,但蕪湖離南京太近,而蚌埠在歷史上一直被視作南京的北大門,都面臨著與安慶相似的困境,同時也為了“去南京化”,所以合肥最終勝出。
合肥后來的發展并沒有多大亮色,和鄭州一樣,都被視作小縣城。
真正的起勢,是進入21世紀。
2005年合肥“工業立市”的戰略出臺之后,就開始尋找新的產業發展路徑。
成功的第一步,是綁定了京東方。2007年,在金融危機中煎熬的京東方尋求地方政府融資支持,合肥在一片爭議聲中,合肥承諾拿出當年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資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代線項目——“合肥之變”自此開啟。
投資京東方,是合肥豪賭的開始。
合肥市政府投入60億,戰略投資者投入30億,如未能引入戰略投資,剩下的85億在合肥政府的支持下貸款解決。而當年,合肥市財政收入才300億。
投桃報李,后來的京東方活得非常不錯,產業鏈條不斷升級,成長為了全球屏幕顯示產業上的龍頭企業,同時帶動70多家配套企業到合肥發展,使得合肥成為全球最大的顯示產業基地之一,并輻射整個半導體行業。合肥因此站在了屏幕顯示產業的制高點。
同時,由于當年接收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這所國內和國際排名均非常高的大學,給合肥帶來了一大堆基礎科研設施,還給合肥帶來了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頭銜,量子計算機已經成為合肥響亮的名片。
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時代風口的新能源汽車和芯片。
2019年一籌莫展的蔚來在尋求多個地方城市融資未果后,合肥拋來了橄欖枝,2020年蔚來汽車與合肥簽下對賭協議,蔚來汽車的中國總部落戶合肥,讓合肥順利抓住了時代風口。
在牽手蔚來之后,合肥也在不斷升級本土汽車品牌江淮的產業升級,江淮新能源汽車。
截至目前,合肥已相繼實施了江淮大眾新能源汽車、江淮蔚來新能源汽車、長安汽車二期等50多個新能源汽車相關產業項目,并集聚蔚來、江淮、國軒高科、華霆動力、巨一科技等上下游企業,形成了涵蓋整車、關鍵零部件、應用、配套的完整產業鏈。
合肥給未來的新能源汽車畫下的藍圖是:
到2025年,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進展,新能源汽車產值突破300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能達到15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市汽車總產量超過50%,占全國比重超過25%,培育一批國際知名品牌。
隨著新能源汽車產量大爆發,合肥又定下了新目標:
力爭到2027年,形成2至3家年產50萬輛整車企業,新增10家百億規模零部件企業,新能源汽車產能超300萬輛,集群營收超7000億元。
合肥已經成長為新能源汽車賽道上的重量級選手。
芯片方面,2017年,合肥市政府與兆易創新成立合資公司合肥長鑫,專攻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芯片研發生產,并吸引了一大批上下游產業落戶。
2021年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排行榜中,合肥位列全國第六,而智能手表、彩電、筆記本電腦等終端產品產量也進入全國、全球前列。
產業助力經濟騰飛,產業助力人口擴張。
2015年,合肥GDP突破5000億元大關;時隔5年后的2020年,合肥GDP翻了一倍,成功躋身萬億俱樂部。
如今的合肥,與張恨水當年見到的合肥,有云泥之別:
市轄區面積1339平方千米,2023年GDP為12673.8億元,常住人口接近千萬,為985.3萬人。
來源:合肥市統計局
合肥的風投模式,現在被很多城市學習。
除了成功的風投外,合肥的成功背后還有兩個主觀原因:
第一,懂得借勢。
這一點,我在之前寫江西的時候說到過,江西與安徽過去二十年發展上的差異,很重要的一點,是安徽懂得借勢,而江西錯失了。
安徽,在到處蹭熱度,既充分融入中部發展,更與長三角實現了捆綁。
2010年合肥、馬鞍山加入。2013年蕪湖、滁州、淮南加入。2018年,銅陵、安慶、池州、宣城加入。2019年,蚌埠、黃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陽加入。
至此,安徽全境順利加入了長三角。并且,在中央發布的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正式官宣。
此外,安徽還將自家的兩個城市蕪湖與宣城,加入了南京都市圈,借助南京的力量發展自家的城市。
同時,作為中部6省之一的安徽也在與中部通力合作。開啟了左右逢源的模式。
中國內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強省會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對于安徽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路線。
借勢之下的安徽,不斷賦能合肥,才有了如今的合肥。
第二,強省會發展模式。
中國內地城市大多都是走強省會模式,安徽也不例外,對于安徽來說,這無疑是正確的路線。
經過多年的強省會發展,如今的合肥,經濟首位度26.9%,也即超過四分之一的GDP被裝在了省會合肥。
而從老大與老二角度來看,合肥是蕪湖的2.7倍。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強省會帶來的結果有二:
第一,引領全省發展。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十年間,安徽排名上升三個位次,從十年前的第13位升至去年的全國第10,上升速度僅次于貴州。
制圖:城市財經
第二,人口瘋狂流入省會。
這一點,我在去年分析長沙的時候就說過。2022年長沙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但湖南全省人口減少了18萬人,而且除長沙外的其他城市,全部在減少。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2023年,合肥增量如此彪悍,但2023年安徽人口首次進入了負增長,減少了6萬人。
目前,安徽公布人口數據的12個城市,8個減少,1個持平,三個增長。其中合肥增長最為明顯。
制圖:城市財經;數據:各城市統計局
由此可以看到,強省會基本都在虹吸全省人口。
不過,這并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正如我不斷強調的,強省會和均衡發展模式,其實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不適合。
比如內陸地區走強省會,主要是因為在改革開放之下,內陸地區根本難以招架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所以只能弱則核心,壯大省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