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威 高級合伙人
book list
我的書單
張愛玲說:對于三十以后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
今年過了55歲的生日,真正的人生過半,就有很多感慨,更有一種時不我待的迫切感覺。
年輕時的任性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紀大了任性就是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了。
生命是自己的,最重要的是讓內心舒服自在。
今年看的書相比往年少了一些。
原因有二。
一是眼睛花了,看書就有點累眼睛,特別是晚上燈下,從前那種不拘哪里、不拘何時、肆無忌憚地捧著本書就一路看下去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二是學會了摜蛋。本來也一向沒有午休的習慣,只是這樣一來,原本中午看書的時間都用來跟幾個合手的牌搭子打摜蛋了,不要太歡樂。
在我自己,讀書與摜蛋本來也無太大區別,都是哄自己開心的事兒。
非虛構
今年讀了很多的隨筆、雜文,觀察生活和在別人的書寫里觀察生活,都很有意思,那些沉寂于歷史中的小細節太迷人了,平靜的敘述里自有一種驚心動魄。
北野武的《菊次郎與佐紀》
寫得真好,毫不諱言生活里的窮困和窘境。當面對父母,覺得他們“好可憐”、“很不容易”時,就是邁向成熟的第一步。又看了一遍《菊次郞的夏天》,那個有點笨拙、不講理的不靠譜男人,是他成年后對父親的理解與同情。
張北海的《早上四,晚上四》
喜歡看他寫的臺北、紐約,那些人、那些事。特別是五、六十年代海峽另一側的人的生活,不是大歷史,而是個體經歷帶出的歷史感。老爺子的最后一本書,有太多的故事都被帶到另一個世界了。
黃仁宇的《地北天南敘古今》
換個角度、換個陣營來看那段以為自己很熟悉的歷史。
王愷的《地球上的陌生人》
有浪游的機會,又有觀看的能力,還有思考的深度,可以不受約束地放縱地寫。寫得過癮,讀得也過癮,最喜歡那篇《難中尋吃》,作為背景的災難比直面的災難更觸目驚心,寫生命的流逝沉重又哀而不傷。
陳沖的《貓魚》
真是姜文序言里說的,難得那么誠實地講述,這種勇氣,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寫外婆,寫外婆與母親吵架,寫晚年的父母,那種瑣碎也是尋常百姓。她寫自己年輕時的迷茫和迷失,也一樣毫不留情。
李孟蘇的《莊園與下午茶》和 《小小不列顛》
書里的內容雖然是十幾年前的事,但讀來既仍感新鮮又有物是人非之感,唯一的缺憾是沒有照片。她現在人在英國,每天在微博上跟著她的步伐看各種有趣的人和事兒。沒有命題作文的壓力,感覺寫得更輕松更有趣。
黎戈的《茫然塵世的珍寶》
她的書寫得慢,我也就慢慢讀,因為字字珠璣,不舍得快讀,而且總還要重讀一遍才過癮。我喜歡她寫的書評、畫評,總有想不到的細膩和新意。喜歡她寫母親、女兒和平淡的日子,總有會心和感動的點。她寫下了這些轉眼即逝的瞬間,讓這些不凡的平凡被看見,雖然說起來都是些平淡的瑣屑,但都是時間的金屑。
西西的《我的喬治亞》
西西在這本書里寫她的娃娃屋,一開始還覺得有點兒瑣碎,但后來就越讀越有意思,由娃娃屋和玩偶延伸開去,內容越來越多、布局越來越大,變得有趣起來。那些生動的細節描述,讀完長知識又長見識。清貧的西西為了娃娃屋和玩偶,可以走遍世界各國的娃娃屋博物館,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并沉浸其中,真是幸福呀!
《葉嘉瑩談詩詞》 葉先生過世,把這本拖著看了好幾年的書一口氣讀完。
王曉磊的《唐詩光明頂》 唐朝詩人的拼圖又補上了幾小塊。
止庵的《苦霧抄》《比竹小品》《旦暮貼》 因為出身醫科,他文章中保留的理工科遺跡或許就是對“言之有據”的重視,翻閱舊紙堆詳加考證,言之有物,言之有趣。
余斌的《周作人“偶遇”張愛玲》 高估了自己對這種偏學術文章的喜歡,不是真的感興趣,就沒有那么多的耐心。
虛構類
小說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世間的千姿百態,也折射出人性的光輝與復雜。
韓松落的《晚春情話》 他的第二本小說集,像玩個游戲,人物都有相互的影子,但又不同。不同的平行空間里就發展出無數個不同的故事軌跡。他故事里的人,就總讓人牽腸掛肚。
韓江的《素食者》 沒有想象中的晦澀,很有可讀性,也許是翻譯得比較好。比較有趣的感受是,不同的人看不同的人是多么不一樣。在妹夫眼里,妹妹就是個最普通平凡的女人,而他更喜歡姐姐,姐姐更有女人味,更能干,也更開朗一些。在姐夫眼里,妻子賢惠得讓他只覺得煩悶和無聊。他喜歡妹妹的單眼皮,高顴骨,單薄的身材,沉默寡言,深思。人看人,是多么不同呢!
葛亮的《靈隱》 喜歡的不是主線,而是那些支線的故事。還喜歡那些半真半假的香港背景。
艾麗絲·門羅的《逃離》 幾年前讀過,靜下心來重讀,感覺短篇小說留白多也更有后勁,平白的語言,總是在某個點心被撞擊了一下,然后讓人念念不忘。
林棹的《潮汐圖》 第一遍讀,陷入了語言的迷霧之中,再看一遍,就一切都清晰了,也覺出作者的用心和格局來。
楊云蘇的《團圓記》 相比她之前寫的東西,這本書因是虛構類,還是細節不夠。除了敘述者,其他人還是不熟。好的作品幾句話就讓人會對書里的每個人都牽腸掛肚。
止庵的《令顏》 因為《受命》和他的雜文而讀的這本書,卻是難以想象令人震驚的不喜歡。
雙雪濤的《不間斷的人》 他的新書試圖走出東北的大背景,可還是最喜歡有東北背景的那篇。
還讀了張天翼《如雪如山》,林戈聲《紛紛水火》,到年底回想起來已沒什么印象了。
原版書
今年安下心來讀了幾本原版書。
《莫斯科紳士》和《呼吸》都是女兒推薦的,強烈要求我去讀原版。
埃默·托爾斯的《莫斯科紳士》 英文版里有太多的法語和俄語,太多的酒和美食,太多的音樂、繪畫、文學、歷史、神話,有一定的閱讀門檻。借著一個虛構的貴族、兩個小女孩還有一間酒店來寫那段歷史,一個傳奇。開放式的結尾,是美國人的想象,實際上根本逃不掉,人民的汪洋大海里可是無處藏身的。
特德·姜的《呼吸》 過年期間耐心讀完。第一篇最輕松,關于時間的環,既神奇又燒腦。其他幾篇后勁就更大了,借著科幻的殼,講的都是些讓人思考的哲學問題,特別是那個記憶修正的故事。
Ann Cleeves 的《Red Bone》 《Hidden Depths》
Clare Francis的《a death divided 》
都是披著懸疑的殼,寫的其實還是人。這兩位英國女作家, Ann Cleeves做過假釋官、觀鳥基地的廚師、海灘救生員,然后才是職業作家。她的一系列犯罪小說被BBC拍成了十多季的電視劇。
Clare Francis,她居然先是位職業航海家,寫過三本關于她跨洋航海的書,作為專業作家,又寫過十一本暢銷書。
這些女作家,真是有著令人羨慕的豐富人生。
專欄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