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丨熱點丨軍事丨為農
這里,是龍牙正在爬的一座山。
答案是我國剛剛搞過一次了。
與想象中相反,“西方81”演習是一種示弱的表現。不要信什么自媒體動不動“北約嚇破膽”之類的胡說八道,他怎么知道北約嚇破膽的?他鉆北約肚子里檢查過了?西方81之后北約干啥了就嚇破膽?那怎么沒過幾年就被人給和平演變了呢?
老毛子到現在還喜歡干這種事,以“超強硬”來表現自己的軟弱。
我也不是特別明白為什么他們總是喜歡用這種色厲內荏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強硬,俄烏戰爭中就屢次揮舞核大棒,除了表現出自己常規戰爭能力的嚴重下滑,還讓人覺得他們的核武器不值錢,得不償失。
因此,跳出弱智軍事自媒體的渲染,冷靜客觀的看待傳說中的“西方81”,你就會發現這次演習的結果是促進了西方世界對蘇聯的圍剿,甚至某種程度上鼓勵了當時的中國加入徹底埋葬蘇聯的行列,促成了老山輪戰和支援阿富汗,最終在1991年結束了蘇聯的存在。
同樣的,1981華北大演習在今天看來也是一種“示弱”的表現,恐怕會嚴重促進其他國家對中國進行軍事冒險的可能性。
81大演習本身有著濃烈的針對蘇聯重型裝甲集團的味道,不光是武器裝備嚴重落后的問題,更充分暴露了我軍當時戰術戰法嚴重落后、缺乏高技術武器、嚴重缺乏持續戰斗能力的問題,整個陸軍空軍是完全按照對沖抵消蘇聯“一周攻勢”設計的,海軍則聊勝于無。如果說“西方81”演習嚴重暴露了蘇聯大型坦克集團進攻能力極限是一周,那么81華北演習則暴露了我國整個軍事體系就是為了對付蘇聯設計的,這一點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可資利用,與美國的需要吻合,然而在今天再來復制一次就顯得極為搞笑了。
我們來看1981年華北大演習的戰術想定:
一是模擬藍軍集群坦克進攻;
二是空降與反空降;
三是陸軍師堅固陣地防御;
四是戰役預備隊反突擊。
四條戰術想定一條一條捋下來,每一條都是嚴格針對的當時蘇聯的戰術戰法:空機降奪占戰略要點的同時發動坦克集群沖鋒,迫使敵軍多線作戰、打亂其后勤部署。
大致上就是這個意思,這里藍軍表示蘇聯,紅軍表示我們,簡單一點說就是用空、機降迫使紅軍提前動用預備隊、增大后勤組織難度,同時用坦克集群沖擊紅軍的防御前沿,一旦突破則迅速朝指揮中心、后勤中心等等重要節點突擊。
簡單到了令人發指,但是它確實有效,至少在冷戰中確實是有效的。
但是放在今天幾乎等同于送死:高效的區域防空火力會讓空中突擊、機降傘降變成一場大屠殺,而坦克集群幾乎不會遇到什么“防御前沿”,全他媽是防御前沿,一路都在挨揍,有無人機、有直升機、有反坦克小組、有大縱深防御體系,“突擊”倒是確實十分的順利,可是你會發現等你“突擊”到了紅軍的縱深就不剩下幾輛能動的坦克了,就這碩果僅存的幾輛坦克,還沒有燃料補給、彈藥也打了個精光,除了舉手投降什么都干不了。
1981華北大演習的針對性戰術想定也是簡單到了令人發指,就兩條:
一是陸軍師一級規模的堅固陣地防御。
也就是擺出所謂的“烏龜陣”,依托預設工事搞陣地戰防御,這些預設工事今天都還存在,華北平原、蒙古高原上比比皆是:
好多城市都有的所謂“X號山”就是這種堅固工事,能夠扛核打擊,能夠在坦克攻堅中堅持好長時間。當年這些工事勞苦功高,但是今天看起來多少有點兒過時了,除了說明當年我們“什么辦法都想過了就是沒想過投降”的偉大精神,不剩下什么實際意義。
二是戰役預備隊反突擊。
在堅固工事扛住第一波進攻,在敵后打下拔不掉的釘子之后,利用敵軍進攻的“強弩之末”發起反突擊,直插敵后后勤補給節點。進攻蘇軍進入“一周攻勢”末期,比如第五天、第六天,我們的人造山工事還有一部分幸存的,而敵軍的進攻鏈條已經被拖到了很散很長的狀態,這種時候動用預備隊向著敵軍的縱深發起突擊,企圖一舉打亂敵后勤部署,迫使深入到我們一邊的敵軍失去后勤支援從而陷入四面受敵的汪洋大海。
以上其實就是所謂的“西方81”演習以及我國“華北大演習”的全部,所有東西都在這里了。
不要聽那些弱智軍事自媒體胡說八道,沒有那么神秘,整個冷戰中東西方對抗和后來的中蘇對抗,就這么“兩板斧”,連程咬金都不如。整個歐亞大陸東邊和西邊都一回事,東亞主要是我國北方大平原爭奪,歐洲則是東歐大平原爭奪,進攻方、防御方的戰術就這些,說不出個花來。
另外說一下核武器,當時其實美、蘇、中就已經意識到了核武器不是無敵的、不是萬能的,很大部分軍隊能夠頂著核大戰堅持作戰,后勤體系也能在全面核大戰中維持運作,核突擊最大的作用僅僅是降低敵方作戰能力,想要完全靠核武器消滅對方是不可能的,否則也不可能搞那么多核背景下的作戰訓練和演習。
具體到這個戰術想定里面,就是:
(1)用戰術核武器提高突擊成功率,如蘇軍的核+坦克突擊;(2)用戰術核武器遲滯坦克突擊,如德國(英法制造)和法國的核地雷。
最后提一嘴空軍:除了用于掩護戰略轟炸機的戰斗機、攔截戰略轟炸機的殲擊機,整個空軍也都是圍繞這個坦克集群攻防戰設計的。制空權爭奪,是為了強擊機、攻擊機、武裝直升機干活準備的,殲擊機跟戰斗機們打得胳膊腿亂飛,最終還是為了讓強擊機去投彈炸碉堡和人造山,讓攻擊機去點坦克的天靈蓋。
以上就是整個冷戰中歐亞大陸的故事,不涉及海軍,陸地上以及天空中就這么點東西,西方81也好,華北大演習也罷,都是圍繞這點東西展開的。
稍微有點兒軍事常識的軍事愛好者都知道這一套其實就是“火力中心戰”。
坦克是常規戰略威懾武器,是突擊力量;炮兵是火力中心,是主要火力;步兵是用來補盲和打掃戰場的;空軍點狀打擊、空中突擊。
至少在80年代中期美國就已經突破了火力中心戰的思維,開始往信息中心戰的思路上面走,具體體現就是名為“戰斗機”實為攻擊機的F-117。
這個武器今天看當然不足為懼,早已過時,而且維護保養昂貴麻煩。但是其劃時代的意義在于它不再以“增強火力”為設計目標,而是著眼于傳感器對抗,也就是“信息獲取與反獲取”。
它這個雞扒操性就沒辦法帶幾枚精確制導炸彈,更別提什么幺蛾子地毯式轟炸了,方頭方腦有棱有角的外形決定了這東西飛起來完全是靠的“力大磚飛”。但是它:
(1)截獲發現困難;
(2)彈藥精度高,火力效率高。
此后的軍事對抗就完全走向了信息對抗,以信息作為中心設計整個軍隊體系,美軍最早完成轉型,大概在90年代末期完全徹底轉為信息中心作戰;我國緊隨其后在21世紀10年代完成了轉型,2016軍改以后已經是機械化、信息化并重發展了。
當然,美國屬于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信息中心戰整合并沒有我們迭代得那么快,其陸軍長期糾結在治安戰中無法脫身,導致其正規戰的信息化水平一直提高不起來。不過不管怎么說,中美兩國當前的軍事力量完全是信息中心戰主導的,火力服從于信息,不搞鋪天蓋地的火力覆蓋,也不搞漫山遍野的坦克突擊。
到現在為止我都不知道老毛子在琢磨個什么東西。
迄今為止,俄羅斯軍隊的信息化就等同于0。
是的,不要懷疑,俄羅斯的信息中心戰能力就是個0,其軍隊的信息攻防能力確實是有的,但是這種能力根本無法主導火力輸出,信息戰打信息戰的,前線部隊還是無腦輸出火力,至多能夠在班排連的級別搞一搞信息戰整合,到了他們的營一級就脫節了。
這是你今天在俄烏戰爭中總是看到老毛子搞大型演習反而示弱的原因:越是搞演習,越是露怯,本來想露臉的結果露出個大紅腚眼子。屬于是光著屁股拉磨,轉著圈的丟人,戰場上打不過烏克蘭也就罷了,演習的時候更是暴露了軍事思想陳舊、軍隊設計落伍、信息中心戰能力缺乏、冷戰慣性過大的毛病。這都馬上2025年了,打烏克蘭還在用當年打捷克斯洛伐克的那幾招:
空機降,美!半天功夫“占領”重要節點,帥!
坦克突擊,爽!驕傲的坦克騎兵馳騁在原野上,猛!
突然之間怎么打不動了?空降兵咋就被包圍了?硬骨頭啃不動了?戰線四處冒煙?后勤補給跟不上了?咋辦咋辦咋辦?涼拌!
客觀一點看待,開始于2022年的俄烏戰爭,跟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其實沒有任何本質區別,俄羅斯的戰法還是就那些。因此俄烏戰爭打得不順利,老毛子也搞了不少次“威懾性”演習了,到現在為止除了露怯露底褲,沒有任何卵用。
為什么沒卵用?大哥,你在夢回冷戰。
今天你讓解放軍搞一場“西方81”或者1981年華北朱日和大演習?
不,這玩意兒我們其實搞過了,2017年搞的,搞完了效果非常的不錯,到現在也沒人敢在陸地上跑來搞我們。
長這樣sai兒的:
2017年朱日和大閱兵就是一場如假包換的“西方81”式、1981年華北大演習式的大規模演習,不過早已不是“火力中心戰”模式了,而是正式宣告解放軍進入信息中心戰時代。震懾效果也是很明顯的,現在全世界狗腦子打成豬腦子,俄烏、中東到處冒煙,前幾天韓國那個不靠譜總統尹錫悅還打算挑起半島戰爭,美國全世界到處拱火,你看他可曾跑來中國周邊搞?
尹卡卡事兒都辦到半截了,結果還不是被一把摁死。
這后面,美國壓根不支持他,是決定性因素。整個韓國到處是美國駐軍,你尹卡卡想要政變,美國人不答應你想屁吃呢。
點擊查看推薦文章:
作者簡介:龍牙是一名曾在西藏戍邊數十年的退伍軍人,他熱愛文學和寫作,對時政問題、社會新聞有著獨到的見解。歡迎關注公眾號“龍牙的一座山”、小號“黃科長銳評”。
感謝您的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請點擊名片后臺回復關鍵詞,如“精彩推薦”、“中美關系”、“軍事”、“毛澤東”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