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七年(1137年),趙構得知父親宋徽宗的死訊,嚎啕痛哭,對大臣說:“我母親年事已高,我想她到了坐立不安的地步,我向金國求和,也正是為了這件事。”
(帝號慟,諭輔臣曰:“宣和皇后春秋高,朕思之不遑甯處,屈己請和,正為此耳。”)
趙構母親韋太后南歸后因為岳飛沒來朝見就詢問趙構,得知岳父父子已經遇害,怒罵高宗。
趙構對岳飛冤獄,礙于威嚴未能及時平反。多年后政局穩定,趙構赦免岳飛家眷,并平反岳飛長子岳云。
宋孝宗繼位后正式為岳飛平反,同時查處秦檜奸黨。
原文賞析:
嗣后諸將戮力,恢復可待,而秦檜主和,班師喪地。
史略:初,汪若海言于張浚曰:「天下者,常山蛇勢也,秦、蜀為首,東南為尾,中原為脊。 今以東南為首的,安能起天下之脊哉?將圖恢復,必在川、陜。 」趙鼎亦言:「經營中原,當自關中始;經營關中,當自蜀始;欲幸蜀,當自荊、襄始。 」
【譯文】此后各位將領齊心協力,恢復中原的希望原本指日可待,然而秦檜主張和議,導致軍隊撤退,失去大片土地。
《史略》記載:汪若海向張浚(抗金將領)建議說:“天下的形勢就像一條常山蛇,秦蜀是蛇頭,東南是蛇尾,中原是蛇身。現在以東南為蛇頭,怎么能挺起天下的脊梁呢?要想恢復中原,必須從川陜開始。”
趙鼎(宋高宗時宰相)也說:“經營中原,應該從關中開始;經營關中,應該從蜀地開始;要想去蜀地,應該從荊襄開始。”
時金人已入關,西至秦、隴,悉被侵陷,復退屯同、華,東連河東,西擾諸路。 張浚恐金人據陜窺蜀,則東南不可保,請置幕府于秦州,遣韓世忠鎮淮東,呂頤浩扈蹕來武昌, 為趨陜計,遂拜浚為川陜荊湖宣撫處置使,治兵興元。
【譯文】當時金人已經入侵關中,西邊的秦州隴州一帶,全部被金人侵占,后來金人撤退屯駐在同州華州一帶,東面連接黃河以東,西面騷擾各路。
張浚擔心金人占據陜地窺視蜀地,那么東南就無法保全了,于是請求在秦州設置幕府,派韓世忠鎮守淮東,呂頤浩隨駕來武昌,為爭取陜州一帶,朝廷任命張浚為川陜荊湖宣撫處置使,在興元治理軍隊。
建炎四年,浚遣兵復陜西軍州,既而以五路之師, 敗于富平, 關、隴六路盡沒, 惟余階、成、岷、鳳、洮五州及鳳翔之和尚原、隴州之方山原而已。 浚退保興州,召吳玠聚兵扼和尚原以斷敵來路,關師古等聚熙河兵守岷州大潭, 孫偓、賈世方等聚涇原、鳳翔兵以固蜀口。
【譯文】建炎四年(1130年),張浚派遣軍隊收復陜西的州郡,不久之后,派出的五路軍隊在富平戰敗,關隴六路全部淪陷,只剩下階州等五州和鳳翔和尚原、隴州方山原。
張浚退守興州,召集吳玠聚集軍隊防守和尚原,以此來切斷敵人的進攻路線,關師古等人聚集熙河的兵力守衛岷州的大潭,孫偓、賈世方等人聚集涇原、鳳翔的兵力來固守蜀地的入口。
繼又分陜西地,自秦、鳳至洋州,吳玠主之,屯仙人關; 金、房至巴、達,王彥主之,屯通川; 文、龍至威、茂,劉锜主之,屯巴西; 洮、岷至階、成,關師古主之,屯武都。 于是全蜀安堵。 朝廷議浚失律之罪,罷還。 時金人已立劉豫于河南,兼有陜西地, 屢邀金人入寇。
【譯文】接著分劃陜西地區,從秦州、鳳州到洋州,由吳玠負責,屯駐在仙人關;
金州、房州到巴州、達州,由王彥負責,屯駐在通川;
文州、龍州到威州、茂州,由劉锜負責,屯駐在巴西;
洮州、岷州到階州、成州,由關師古負責,屯駐在武都。
就此整個蜀地安定下來。朝廷議論張浚失職的罪責,將他罷免召回。
當時金人已經在河南擁立劉豫,同時兼有陜西的土地,劉豫多次配合金人入侵南宋。
紹興四年,韓世忠大敗之于大儀, 金人引卻。 六年,岳飛屯襄、鄧,屢敗豫兵,上言:「金人立豫于河南,蓋欲以中國攻中國。 愿假臣歲月,提兵趨河、洛,據河陽、陜府、潼關, 號召五路叛將。 叛將既還,王師趨汴,豫必北走,京畿陜右,可以盡復。 然后分兵浚、滑,經略兩河,逆豫成擒,金人可滅也。 」
【譯文】紹興四年(1134年),韓世忠在大儀大敗金軍,金人退卻。
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屯軍在襄州和鄧州,多次打敗劉豫軍隊,上奏說:“金人在河南擁立劉豫,大概是想用中國人來攻打中國人。
希望朝廷給我一些時間,我帶領軍隊前往河洛地區,占據河陽、陜府、潼關,號召五路的叛將歸順。
叛將歸順后,王師直接進攻汴京,劉豫必定會向北逃跑,京畿陜右一帶,就可以全部收復。然后分兵浚縣和滑縣,經營兩河地區,迎擊劉豫,活捉他,金人就可以消滅了。”
會劉豫寇淮西,楊沂中大敗之于藕塘。 金人遂廢豫, 遣使議和。 九年,以河南、陜西地歸宋,旋叛盟入寇,盡奪所歸地。 于是許飛等進討。 飛發鄂州,遣諸將略京西諸郡,命梁興渡河,糾合忠義,復兩河州郡。
【譯文】正值劉豫侵犯淮西地區,楊沂中在藕塘大敗劉豫軍隊。金人于是廢掉了劉豫,派遣使臣來議和。
紹興九年(1139年),金朝將河南地區和陜西的土地歸還給宋朝,不久金人背叛盟約再次入侵,奪回了歸還的土地。
于是允許岳飛等將領進軍討伐。
岳飛從鄂州出發,派遣各位將領攻取京西各郡,命令梁興渡過黃河,糾集忠義之士,收復兩河地區的州郡。
時劉锜亦敗金人于順昌, 而韓世忠、王德等復海州、宿州,吳璘自河池 敗金人于扶風, 進克秦州,楊政自鞏州進拔隴州,破岐下諸屯,郭浩自延安復華州, 入陜州。 飛遂遣兵東援劉锜,西援郭浩,而自以其軍長驅闞中原,破金人于蔡州,復其城。
【譯文】當時劉锜也在順昌打敗金軍,而韓世忠、王德等收復海州、宿州,吳璘從河池出發,在扶風打敗金軍,進軍攻克秦州,楊政從鞏州出發攻占隴州,攻破岐山各寨,郭浩從延安收復華州,進入陜州。
岳飛于是派遣軍隊東援劉锜,西援郭浩,而他自己率領軍隊長驅直入中原,在蔡州打敗金軍,收復了蔡州城。
諸將所至克捷,西京、汝鄭、潁昌、淮寧東至曹州皆下。 飛大軍屯潁昌,以輕騎敗兀術于郾城, 又敗之于臨潁, 兀術遁去。 梁興敗金人于垣曲, 又敗之于沁水今澤州沁水縣,遂復懷、衛州,斷太行道,絕金人山北、河東之路,金人大懼。 飛進軍朱備鎮在, 距汴京四十五里,兀術來戰,復敗去。
【譯文】各位將領所到之處都取得勝利,西京、汝州、鄭州、潁昌府、淮寧府以及東到曹州的地方都被攻下。
岳飛大軍屯駐在潁昌,率領輕裝騎兵在郾城打敗完顏兀術,又在臨潁再次打敗完顏兀術,完顏兀術逃跑。
梁興在垣曲打敗金軍,又在沁水打敗金軍,收復懷州、衛州,切斷太行道,截斷金人向太行山以北、黃河以東的撤退路線,金人大為恐懼。
岳飛進軍朱備鎮,距離汴京只有四十五里,完顏兀術前來迎戰,岳飛再次打敗他并迫使他撤退。
于是兩河響應,敵中將帥皆來降附。 兀術謀棄汴去,飛方指日渡河,期抵黃龍, 而秦檜主和,請畫淮以北棄之,詔飛班師。 飛不得已還鎮,所得州郡,旋復陷沒。 吳璘亦奉詔班師,棄所得州郡而還。 自是金人屯田治兵于中原,而王師不復問京、洛矣。
【譯文】兩河地區的抗金力量紛紛響應,金朝的將領和士兵紛紛投降歸附。完顏兀術計劃放棄汴京逃跑,而岳飛正計劃近期渡河,打算直搗黃龍府。
然而秦檜主張與金朝議和,請求將淮河以北的土地放棄,宋高宗下詔讓岳飛撤軍。岳飛不得已返回駐地,他收復的州郡很快又被金朝占領。
吳璘也奉詔撤軍,放棄了所得到的州郡。從此以后,金朝在中原屯田駐軍,而宋朝的軍隊就不再到過京洛一帶了。
端倪解析:
岳飛力主抗金,反對與金人和議,先后率領所建岳家軍四次北伐,接連收復襄陽六郡。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韓世忠率水師八千乘海艦從海口(今上海)到鎮江,在黃天蕩之戰截擊南侵的金將完顏宗弼所部十萬人之歸路。
這些勝利都是南宋抗金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南宋將領的英勇和智謀。
可惜岳飛和韓世忠等將領在戰場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并沒有改變南宋的困境,南宋朝廷內部的矛盾和是戰是和的斗爭愈發白熱化。
尤其是岳飛被趙構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使南抗金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韓世忠在戰場上立下赫赫戰功,但他此后一直得不到重用,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韓世忠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宋高宗在對金局勢大好的情況下要求撤軍,只想和金朝和談。一心偏安,無心北伐,造成大片領土遭金朝侵略淪陷。
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達成《紹興和議》,和議要求重用主和派黃潛善、秦檜等人,并處死岳飛,罷免李綱、張浚、韓世忠等主戰派大臣,宋對金稱臣。
《紹興和議》對整個南宋的內政其實影響很大,趙構這個人對金朝是怕得要死,但是玩權謀真是一把好手,整死武將都是他理清南宋朝政的一部分,比起偏安一隅,他更怕的是武將做大,所以才一心要把武將邊緣化。
而扶植秦檜來做自己的走狗,也是趙構玩制衡的把戲,一個沒有兵權的“宰相”,對趙構來說完全不是什么太大的威脅,只要能強化君權,乾綱獨斷,對金稱臣啥的,對他來說都是小事。
歷史上對宋高宗趙構的評價有不同的觀點,有些人認為他是特別無能的人,他被指責為殺害民族英雄岳飛的劊子手,割地賠款,對外屈膝求和的“完顏構”,只知道逃跑的膽小鬼,親小人遠賢臣的昏君。
但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他創造了南宋經濟奇跡,把宋朝政權多延續了150年,一個毫無感情的優秀的政治運行機器,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復雜的好皇帝。
趙構一心求和,恐怕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是因為什么了,當他北望中原的時候,腦子里一定還想著他爹和他哥都在金朝當著俘虜,生死兩茫茫的悲涼是否也曾涌上趙構的心頭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