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長城逶迤兩千余年,春秋戰國時期齊魯之間多古道,如果不是親臨,是如何也不能想象,疊巒成嶂的泰沂山脈之中,古人是如何跨越兩國的邊境通行和貿易的。
濟南章丘垛莊街道與萊蕪區交界處是群山峻嶺,當地人常常稱呼長城嶺,當然每座小山也有自己的名字,比如雞爪嶺、疙瘩嶺、安子山、豎山子等等。齊長城就逶迤在群山之巔,齊魯兩地的交通和貿易往來就是經過各個關門互通有無,其中大關有天門關、北門關,小關有天羅頂、南豎山子頂、上梯子、閻王鼻子、曹操峪頂等山埡處五小關。
南豎山子頂關就位于垛莊街道垛莊水庫南側豎山子村南側山脊埡口處。通往關門需盤山越嶺才能到達,但如今已經不同于以前,通往山村豎山子自然村(隸屬于邵莊行政村)的路如今已有柏油路。雖然狹窄,大多只能一車通行,會車需要提前避讓,畢竟可以驅車直達。山村靠山吃山,山上種滿了栗子樹,也有鋪上水泥的路面可達半山腰。到達關口則還需步行一段方可到達。
崎嶇的山路到達山頂時,就發現山脊非常明顯,好像地面上人工修葺的土石混雜的隴子,這就是2000多年前的齊長城遺跡,據村民講,捻軍橫行時,這里也是防御捻軍的工事。
這一段的齊長城不同于其它段,或塊石干壘,或夯土修筑,因此段山脊較平闊,沙土層較厚,城址底部為夯土層,寬約3米~5米,其上壘石;或在右沿用薄層灰巖砌筑單面墻,再在其側填沙土夯實;或取沙土筑基,然后在右側用石護坡而成。據資料介紹,這段長城有約3公里左右遺存,城墻寬4米,高3-3.5米。
山脊埡口處即曾經的南豎山子頂關口,寬約五六米的樣子,山的南側山勢較緩,有層層的梯田,山下為萊蕪區的紅哨子村和胡家莊村。
站在埡口處,順著山脊的方向左右看去,隆起的齊長城痕跡非常明顯,猶如一條長龍蜿蜒在山巔盤旋,山脊上一排松樹正是巨龍的翅膀。沿著山脊行走,發現明顯的遺跡,南側,也就是曾經魯國的一面,塊石砌壘的城墻非常明顯,雖然有的地方在風雨的侵蝕下早已崩塌,卻更彰顯了古長城的滄桑。
山脊上多處有古建筑的遺跡,不過只剩下石頭砌壘的地基,從這殘破的遺跡中,似乎可以找到當年駐軍的樣子,兵戈鐵馬,刀槍劍戟,戰鼓隆隆,如今只是在風中嗚咽,滿眼都是蔥郁的林木和層層的梯田,滄海桑田,時光流轉,歷史猶如這殘破的城墻,滲入了齊魯邊境兩側的人民的血脈里。
我在探尋豎山子關的時候,遇到了一群騎行的人,他們是從垛莊水庫騎行到雪野湖的,誰知道導航誤把他們引入這條齊長城的山路,無奈步行推著自行車行走,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正行走在2000多年前的齊魯古道之上。
關口向東,胡家莊村后山上還有殘破的兵營遺跡,這一次未能走到,下一次我們一起去探尋一下這些古兵營,看看是否能撿到2000年前的古兵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