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腳是巴西“解救”某汽車廠工人,后腳就有商務部對進口牛肉的保障立案調查。消息一出,巴西一些養殖上市企業的股價大跌。
很多人高呼:迪子牛逼!
調查進口牛肉,是“圍牛救迪”嗎?
在我看來不是。
今年的牛肉價格,確實是越來越低了,某電商20元/斤的進口牛肉已經泛濫。
市場上的牛肉價格,相比于往年近乎便宜了一半,很多人因此實現了“牛肉自由”。
為什么牛肉突然便宜了呢?有人拿出了海關數據:
2023年全年我國累計進口牛肉273.74萬噸,占據我國進口牛肉市場的6大主要進口國分別是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其占比分別為43.00%、19.25%、10.03%、8.27%、7.53%和5.70%。
意思是:進口牛肉牛肉多了,而且巴西占了大頭。
所以很多人覺得,商務部的這個調查是針對巴西的。
但這恰恰是一種誤解。
02
首先,剛剛那個數據是2023年的,2023年中國的牛肉價格還沒有出現大幅度的跳水,真正跳水的,是今年。
今年的牛肉進口市場出現了一個新情況。
2024年,國家新增了對俄羅斯、澳大利亞的牛肉進口,禁止了對美國的牛肉進口。
俄羅斯,懂得都懂,對我們的出口東西基本都是便宜量大。
數據顯示,24年1-4月,俄羅斯凍牛肉只要10~20塊/500g,相當便宜。
而且俄羅斯靠近中國,運輸成本比澳大利亞、巴西運過來,要低多了。
所以,中國消費者能吃上便宜牛肉,要感謝下烏克蘭,因為戰爭等原因,俄羅斯處于持續“放血”狀態,中國人也吃上了俄羅斯的便宜牛肉。
中國人吃上便宜牛肉,還要“感謝”美國。
本來巴西對我們出口牛肉的價格是比較固定的,但是,由于美國開啟全球金融收割戰術,導致很多國家的匯率被打了下來。
在此情況下,人民幣的匯率波動,反而較小,這就導致了進口商品的價格變相降低。
而巴西卻很受傷,因為匯率問題,巴西雷亞爾持續對人民幣貶值,這就讓我們花一樣的錢,買到了更多的牛肉。
另一頭恢復對澳大利亞牛肉進口,也有美國的因素。
前幾年澳大利亞跟著美國混,對中國提高關稅,外交上也不友好,導致中國也限制了進口,今年澳洲經濟感覺撐不住了,開始主動尋求改善關系。
中國也是對等放松了管制,讓澳洲的便宜牛肉涌進來了。
現在特朗普即將上臺,右轉信號明顯,又是要對墨西哥、加拿大加關稅,又說要買下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
不少美國的盟友沒有了安全感,開始尋求和中國改善關系。
這也是最近日本外相主動訪華,促成中日友好的一大原因。
最后,最關鍵的因素來了。
阿根廷!
中國人能吃上便宜的牛肉,阿根廷的總統米萊,可謂居功至偉。
別人家的凍牛肉價格再怎么低,也要18元一斤,阿根廷直接干到了出口價9塊9。
按照阿根廷的規矩,牛肉出口賣了換美元,美元結算給央行,央行再按照官方匯率印出相應的比索(阿根廷貨幣)給國內牛肉商人。
而因為米萊一系列的改革,直接導致了比索的匯率大跌,同時米萊還取消國內牛肉配額,把國內大多數牛肉送到中國換外匯。
這使得阿根廷的出口牛肉的價格低到了1.5美元/斤。
現在的一些低價電商,阿根廷的牛肉價格來到了令人發指的15元/斤,還順豐包郵。
綜上所述,中國人之所以能吃上廉價的牛肉,和烏克蘭、美國、阿根廷這三個國家的關系很大。
同時,也要感謝我國開放牛肉進口的政策,讓廉價的牛肉涌入。
03
說完牛肉便宜的原因,也要說說國內養牛戶的利益。
商務部之所以啟動調查,很大程度是養牛戶受不了了。
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牛肉養殖商出欄一頭牛,平均虧損1600元,連續8個月虧損超過1000,65%以上的養殖戶處于虧損狀態。
“牛賤傷農”,比起海外的產牛大國,中國缺乏優質牧場,缺乏好的肉牛品種,傳統牛肉養殖戶,禁不起這個沖擊。
于是中國畜牧業協會大聲呼吁,說了農民生計,必須要對進口牛肉采取管控措施。
所以才有了商務部的迅速跟進。
那么,我們是不是要學美國那樣搞貿易保護主義,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呢?
我認為不能,理由有四。
一:中國的牧場少,確實不適宜大面積養牛。
我們的牧場面積小,飼料價格高,養牛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相反進口牛肉價格低,質量好,供應穩定,是商業化的好選擇。
牛肉不像谷物糧食,替代品也多,戰略價值不是那么大,不必要“端在手里”。
二:有利于國內牛肉產業的加速成熟。
這個道理就像電動車引入特斯拉這個“鯰魚”一樣,進口牛肉沒進來前,國內各種注水牛肉、激素牛肉、添加劑牛肉、質次價高的牛肉。
但現在幾乎很少見了。
溫室里的花朵長不大,放開競爭也有利于破除壟斷集團利益,有利于產業成熟。
三:有利于提升廣大消費者的幸福感。
這幾年賺錢不容易,現在可以買到便宜的牛肉,實現“牛肉自由”,也是一種幸福。
讓大家多幸福一會兒,刺激消費,不好嗎?
四:不能沽名學美國。
從貿易戰的結果看,加征關稅,搞封閉主義,并不能起到促進國內產業壯大的作用。
未來10年,中美競爭肯定是國際局勢的一大主線。
美國現在對全球加征關稅,已經讓很多國家開始反感,中國豈能效仿?
相反,應該團結被美國弄得心寒的盟友,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大。
在逆全球化的逆流中,主動扛起倡導自由貿易的旗幟,昭示對外開放的國際形象。
04
當然,我們不是說不保護養殖戶兄弟了利益了。
其實近幾年來,中國已經對牛肉產業實施了一系列照顧性的產業政策,比如:
能繁母牛補貼,每頭母牛300元;
標準化養殖補貼,達到一定規模,給養殖場補貼上限達2000萬;
飼料草補貼,每噸不高于60元;養殖投資予以貼息優惠等等。
只是這些補貼在國外超低成本的牛肉面前,顯得不夠看。
所以,補貼力度還要繼續加大。
但補貼的錢怎么來呢?
《大明王朝》里的思路是“改稻為桑,兩難自解”。
這個思路放在現在,就是讓農戶干脆別養牛了,趁著新能源出口熱,把土地拿來給迪子建廠,搞新能源出口好了。
到時候,慷慨的迪子再把賺到的錢,回饋給養牛戶。
但這個做法不夠全面:
一來是養牛產業不能放棄升級,二來,迪子也不一定會回饋勞動者。
所以我們不妨在這個措施上變動一下——把補貼新能源車企的錢,抽出來補給牛戶。
過去很多年,為了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國家給到了一些車企巨額補貼。
拿迪子來說,既有國家補,又有地方補貼。
而且是一家就拿走了國家近三分之一的產業補貼額。
比如2024國家給迪子的第一批補貼是79.3億元,這就超過了迪子2023年歸母凈利潤(300.4億元)的四分之一(26.4%)。
注意,這還是第一批補貼,還只是國家補貼,地方呢?多的不敢想象。
現在迪子已經強大了,動輒全球第一,技術領先,也該帶領群眾共同富裕了。
我們不妨將給迪子們的補貼收一點回來,去進一步補貼牛戶。
以車補牛,兩難自解。
-完-
(原創不易,嚴禁抄襲,違者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