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年都去給身體做個“大檢查”,就像車子定期去4S店保養一樣。檢查結果出來,各項指標都顯示“綠燈”,你心里那塊石頭總算落地了。但有時候,吃完飯后,身體卻開始“抗議”,總感覺很別扭,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咱們平時的體檢,都是在肚子空空的時候進行的,這時候身體的一些小問題,尤其是那些跟吃吃喝喝有關的,就不太容易被發現。
比如說,你吃了一塊蛋糕,糖一進肚子,血糖就“嗖”地一下上去了,這時候胰腺就得趕緊派出胰島素來“滅火”。如果血糖降得太低,胰高血糖素又得出來“救場”,肝臟也在忙活著儲存和釋放葡萄糖,大家齊心協力,把血糖穩定在一個合適的范圍。
這個過程,其實就是咱們身體的自我調節,保持平衡的能力,在學術上,有個專門研究人體內調節平衡能力的,也就是所謂的內穩態。
內穩態,即人體在遭受外部壓力包括進食后恢復平衡的能力,它涉及到人體在面對各種生理和環境變化時,如何通過自我調節來保持內部環境的穩定。
那么,怎么知道咱們的內穩態好不好呢?這就得提到湯臣倍健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合作開展的“內穩態健康評估體系”研究成果了。
他們找來了111個志愿者,年齡和身體狀況各不相同,不僅測了空腹的情況,還讓他們喝了含有糖、脂肪、蛋白質的飲料,然后在不同的時間點檢測了上百種和代謝、身體器官的指標。
根據這些數據,他們搞出了兩個指標,一個叫“健康表型狀態評分”(HPS),有點像咱們平時的空腹體檢分;另一個叫“彈性穩態評分”(HRS),是進食后的動態數據。
研究發現了不少有趣的事兒,比如有很多人空腹體檢分差不多,看起來都挺健康,可一吃東西差別就大了。尤其是HPS分差不多的用HRS打分就有明顯差異,為啥呢?因為每個人的代謝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糖代謝強,吃了甜食血糖穩定快;有的人脂代謝厲害,吃了油膩的東西也能輕松應對。
那怎么更真實的反應人體的健康狀況呢?他們弄出了個全新的代謝健康量化模型"健康狀況圖譜"(Health State Map, HSM),簡單來說就是把空腹和吃東西后的檢測數據合在一起,就像給身體畫了一幅超詳細的健康畫像,能更全面地知道一個人空腹的時候健康咋樣,吃完飯代謝恢復得好不好,比光看空腹體檢數據要準得多。
頂級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已經刊登了相關研究成果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總之通過這個研究,咱們能更精準地了解身體對糖、脂這些營養的代謝啥水平,比如說減肥的人,就能根據這個知道自己的實際代謝,然后再去調整飲食,減肥效果肯定更好。
還是那句話,真正的了解自身情況,才能更好的維持健康生活。咱們的身體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需要我們細心地去了解和維護,才能保持最佳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