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簡稱“錫”,又稱“梁溪”“金匱”“錫城”“震澤”,江蘇省轄地級市。地處華東地區、江蘇省南部,北依長江,南瀕太湖,東鄰蘇州市,西連常州市,南和西南與浙江省湖州市、安徽省宣城市交界,京杭大運河穿境而過,總面積4627.46平方千米。 全市常住人口749.50萬人。
截至2023年末,無錫市轄梁溪區、錫山區、惠山區、濱湖區、新吳區5個區,代管江陰市、宜興市2個縣級市 ;市人民政府駐濱湖區新金匱路1號。
周秦時期,此地盛產錫礦,后錫礦采盡,故名“無錫”。
商末(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泰伯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筑城立國,自號“勾吳”。周武王十一年(約前1066年),周武王滅商后,因泰伯無子,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后越滅吳,楚滅越。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 西漢元封十年(前110年),無錫為侯國,屬會稽郡。 征和四年(前89年),廢無錫侯國,復置無錫縣。
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無錫縣為有錫縣,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無錫縣。
東吳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復置無錫縣。隋唐屬常州。元朝時期升為無錫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無錫州屬中書省。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無錫州為無錫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改中書省為直隸,無錫縣屬直隸常州府。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改直隸為南直隸,無錫縣屬南直隸常州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南下取無錫縣,廢南直隸,設江南省,無錫縣屬江南省常州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分置江蘇省、安徽省兩省,無錫縣屬江蘇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縣、金匱縣,兩縣同城而治,均屬江蘇省常州府。
清宣統三年(1911年)11月6日,無錫同盟會占領無錫縣衙、金匱縣衙,并在金匱縣衙設錫金軍政分府,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宣告無錫獨立,脫離滿清統治。
民國元年(1912年)1月,無錫縣、金匱縣兩縣合并為無錫縣。
光緒無錫金匱縣志·卷一
(1881年·光緒七年)
建置沿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