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之后,延安就敏銳地發現了東北這塊黑土地的巨大價值。為了開發東北,延安除了派出許多的領導干部之外,各解放區軍區,也派出了許多的作戰部隊,到東北這塊黑土地上加強力量。這其中都有哪些部隊呢?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從1945年8月開始,由關內解放區奉命調往東北的部隊就有晉察冀軍區先期向東北開進的部隊,除一部留熱河外,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運昌率5個團和1個支隊,該軍區第16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副政治委員唐凱率領2個團,合計4900余人到達錦州、沈陽、本溪地區。
由冀中軍區參謀長沙克率領的第3團1500余人于10月上旬到達錦州。
l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和政治部主任肖華率領的山東軍區部隊,是進入東北部隊的主力。該部分批起程,海陸并進,以海路為主,任務繁重而緊迫。為有效的實施海路運輸,由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組成海運指揮部,動員汽船30余只、帆船140余只進行運兵。
山東軍區為了打通海路,消滅和驅逐煙臺附近崆峒島和蓮萊以北長山列島上的偽軍,還派出部隊迅速占領了瀕臨遼東半島的外長山列島,控制了渤海海峽,并在沿途砣磯等若干島嶼設立了兵站,聚草存糧,保障了海運暢通與軍供應。
為了掌握遼東半島和部隊登陸地區的情況,中共膠東區黨委派人攜帶電合渡海進入大連地區,將所獲情報及時報告了中共中央與山東軍區。
膠東軍區還派出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黃榮海率領4個連隊乘汽船偵察了天津以南海面和美國軍艦運送國民黨軍于塘沽、大連登陸及渤海灣內守軍的布防情況,為部隊渡海北上,防敵攻擊,制定海運計劃提供了依據。
山東渡海部隊選定膠東半島的龍口和欒家兩個渡口出海,在遼東半島的大連老虎灘及新金縣貔子窩(今皮口)與莊河等地登陸。
山東軍區主力陸續挺進東北的部隊計有:由濱海支隊和膠東軍區一部編成的東北挺進縱隊,以濱海軍區副司令員兼濱海支隊支隊長萬毅任縱隊司令員,周赤萍任政治委員。下轄2個支隊4個團3500人,從海路抵達遼東半島,10月到達磐石、海龍、東豐西豐地區。肖華率領山東軍區部分機關人員及直屬部隊約1000人,在大連老虎灘登陸,10月初抵達安東。山東軍區第5師和第6師各兩個團約10000人,在第5師師長吳克華、政治委員彭嘉慶的率領下,從海路抵達遼東半島,10月24日全部進駐營口地區山東軍區。第7師在師長兼渤海軍區司令員楊國夫的率領下,經陸路抵達冀東,10月下旬進駐山海關地區。
渤海軍區副政治委員劉其人率領渤海軍區3個團(時稱劉其人師)進至河北省古北口地區,隨后到達東北。以上楊國夫與劉其人部共計6個團連同黃榮海率領的1個營在內,共12000余人。
山東軍區第2師7500余人在師長羅華生、政治委員劉興元的率領下,從海路進入遼東半島,11月上旬抵達沈陽以南的莊河與鞍山地區。
山東軍區第1師7500余人,在師長梁興初、政治委員梁必業的率領下,于11月中句從陸路抵達遼西錦州地區。山東軍區第3師8300余人,魯中警備第3旅4000人,分別在魯中軍區政治委員羅舜初、警備第3旅旅長胡奇才率領下,從海路抵達遼東半島、12月上旬到達遼陽、鞍山地區。
膠東軍區海軍支隊(亦稱田松支隊,該支隊系1944年鄭道濟領導的威海偽海軍起義部隊編成)1000余人,在支隊長田松率領下,從海路到達遼東半島,11月中旬轉赴牡丹江地區。
羅榮桓接到赴東北的任職命令以后,1月上旬率軍區機關人員及特務團個營,乘汽船在遼東半島貔子口登陸,然后乘火車到達遼陽,13日抵達沈陽。
先后挺進東北的還有山東軍區直屬部隊與機關人員4000人及地方武裝一部,分別進駐安東及沈陽地區。
自1945年9月至1946年初,山東軍區奉命進入東北的部隊,共有8個師(旅),3個支隊,合計6萬余人。
除了山東部隊,挺進東北的還有由華中解放區開赴東北的新四軍第3師。
這支部隊在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劉震、洪學智(兼參謀長)的率領下,于1945年9月28日,從江蘇省準安出發,由陸路經魯南、蕞中、冀東北進,于11月下旬抵達錦州地區。該師下轄第7旅6900余人,第8旅7000余人,第10旅8000余人,獨立旅6000人,另有師直屬特務第1、第2、第3團共7100余人,全師總兵力35000余人。
除了上述兩大解放區之外,陜甘寧晉綏聯防軍也有調往東北的部隊,第359旅副政治委員晏福生、參謀長劉轉連率領的3000余人,于1945年10月底到達本溪與撫順地區。由晉綏軍區司令員呂正操率領的第32團600余人,于10月中句抵達沈陽。由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第2旅旅長黃永勝率領的教導第1旅與教導第2旅各1個團及警備第1旅旅長文年生率領的該旅一部3000余人,于11月底到達熱河、編入熱遼縱隊,以后縱隊司令員黃永勝率部到達錦州。
由陜甘寧邊區進入東北的還有延安總部直屬抗日軍政大學、炮兵學校等、合計2000余人,于12月底先后到達通化市。另外,冀魯豫軍區第21團1500余人亦相繼進入東北。以上由關內進入東北的部隊合計11萬人。
從關內各解放區派往東北的黨政軍干部約2萬人。這里面包括準備用于建立一百個團的各級千部,也陸續抵達東北。總計進入東北地區的部隊與各類干部共13萬人。
各部隊在開進途中,克服重重困難,爭分奪秒,不失時機地向東北挺進。從陸路開進的部隊,不怕刮風下雨,不畏道路泥濘在雨具缺乏、衣服単薄的情況下,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戰勝疲勞,兼程北進。
新四軍第3師從江蘇出發,長途跋涉,歷時兩月,跨越魯、冀、熱、遼數省,始終保持了高昂的士氣。從水路開進的部隊,不怕風大浪險,克服木船顛簸、暈船嘔吐等困難,晝夜不停地與風浪搏斗,較好地完成了進軍任務。
山東和晉察冀解放區的地方政府,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在部隊北上沿途和渡口,安排了食宿,指定了向導,設立了開水站、鼓動棚,到有接有送,有力地保證了北上任務的完成。
正是有了這么多的干部和戰士從四面八方的解放區,進入到這片炙熱的黑土地上,成立了東北民主聯軍,而且不斷地發展壯大,最后才發展成百萬東北野戰軍的部隊。才獲取了遼沈、平津兩大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