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銷煙鴉片戰(zhàn)爭是封建的中國轉變?yōu)榘胫趁竦匕敕饨ㄖ袊霓D折點,也是古代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水嶺。鴉片——這種被吸食者稱為“福壽膏”的毒物,也的的確確腐蝕了中華民族的肌體,只是在當時,一向夜郎自大的清朝統(tǒng)治者只顧欣賞罌粟花的美麗,而未嗅出其釋放的毒氣。
1773年,清乾隆年間,英國便已開始對中國輸入鴉片。鴉片,俗名大煙,是一種麻醉性的毒品,人吸食后,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對其產(chǎn)生依賴并導致人的精神萎靡、體質下降,過量吸食會引起死亡。同時,由于鴉片泛濫,吸食者越來越多,使大量的白銀流出國門,國家一時間呈現(xiàn)了田地荒蕪、經(jīng)濟調敝、兵弱銀荒的局面。據(jù)統(tǒng)計,18世紀中期,英國每年偷運到中國的鴉片為200箱;1838年至1839年,猛增到3.5萬箱,美國和沙俄也在同期向中國偷運鴉片。在1840年前的20年里,中國白銀外流已達到1億兩。白銀的外流引起中國銀價上漲,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遭到嚴重削弱。
罪惡的鴉片貿(mào)易造成如此多的嚴重災害,人民忍無可忍,要求禁煙的呼聲日益高漲。人民的禁煙要求在統(tǒng)治階級營壘中也引起強烈反響,以林則徐為代表的一部分官員堅決主張禁煙。1838年12月29日,道光皇帝宣詔湖廣總督林則徐來京,并授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加兵部尚書銜,節(jié)制廣東水師,派往廣東施行禁煙。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閩侯縣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等。是中國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9月20日,湖廣總督林則徐奏陳嚴禁吸食鴉片。
1839年3月10日,林則徐到達廣州后,即與兩廣總督鄧廷楨和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合作,開始了禁煙工作。首先他制定并頒布了《禁煙章程十條》,嚴懲販賣和吸食鴉片者一千六百多人,并從這些人手中收繳煙土、煙膏46萬兩,煙槍四萬余支。查禁外商鴉片202833箱、2119麻袋,合計2376254斤。為了敦促煙商交出鴉片,林則徐曾下令停止中英貿(mào)易,并派兵嚴守商館,斷絕商館與澳門的交通,撤退中國在商館中的雇員,迫使英國鴉片商販同意繳煙。林則徐、鄧廷楨、關天培等還率領文武官員,勒令零丁洋洋躉船上的英、美煙販繳煙。
1839年6月3日,林則徐在虎門要塞主持銷煙。當日,到場觀看銷煙的人成千上萬,其中也有外國的煙商。林則徐命兵士在海灘上挖了兩個15丈見方的池子,池子前面設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溝,池底鋪上石條、四壁欄樁釘板,以防滲漏。之后,將水車從溝道推入池子,將鹽撒進,先把鴉片切成小塊投入鹵水中,浸泡半小時后再投入石灰,池中立刻水湯滾沸,圍觀的人群此時發(fā)出震天動地的歡呼聲。從6月3日到25日,除有8箱作為樣品送往京城外,所收繳的110多萬公斤鴉片全部被銷毀。
虎門銷煙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首先,它不僅狠狠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反對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其次,虎門銷煙事件加速了中國對外來文化和價值觀的反思,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復興。最后,虎門銷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時中國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的脆弱性,促使后來的改革者積極探索現(xiàn)代化的道路。
然而,當林則徐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后,英國資產(chǎn)階級異口同聲地提議發(fā)動戰(zhàn)爭,他們盼望已久的用大炮轟開中國大門的借口終于找到了。他們以強凌弱,企圖用武力來征服清政府,達到他們不可告人的目的。1840年6月,由四十八艘船艦、五百四十門大炮和四千名士兵組成的英國“東方遠征軍”陸續(xù)到達廣東附近海面,嚴密地封鎖珠江口,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了。
戰(zhàn)爭爆發(fā)后,英軍在廣東外圍的海面上兜了好幾個圈子,無奈廣東水師戒備森嚴,嚴陣以待,他們不敢貿(mào)然進犯,便掉轉方向,北上進攻福建、廈門。閩浙總督鄧廷楨親自率領軍民坐鎮(zhèn)廈門,擊退了英軍的多次進攻。侵略者繼續(xù)北上,清政府麻痹大意,放松了警惕,竟毫無防備。后來,浙江定海失守,英軍迅速北犯白河口,進逼天津,并以武力恫嚇清政府,提出割地賠款的要求。昏庸的清朝統(tǒng)治者被敵人的陣勢嚇壞了,急忙派直隸總督琦善前往大沽口乞求英軍退兵。為了表示“誠前往廣州與英軍談判妥協(xié)。之后,清朝將領奕山、奕經(jīng)先后率軍與侵略調動人民群眾力量而遭慘敗。侵略者得勢以后更加囂張狂妄了,又變本加厲,進一步提出了許多無理要求。
清政府在英國侵略軍炮艦威逼下屈膝投降,俯首稱臣,任人宰割,同英國先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后又簽訂了作為《南京條約》補充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同時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它是英國侵略者進行侵略的開端。
晚清政府在對外關系中表現(xiàn)出了極度的軟弱。在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時,晚清政府采取了妥協(xié)退讓的政策,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削弱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這種軟弱的態(tài)度使得中國無法有效地抵御外來侵略,導致了國家長期的動蕩和衰落。
晚清政府的官員貪污受賄、挪用公款、徇私舞弊等問題屢見不鮮。這種腐敗現(xiàn)象不僅損害了國家利益,也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導致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降低。同時,由于官員能力不足、腐敗成風,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效率也大大降低,難以有效地推動社會進步和發(fā)展。
此后,各國侵略者接踵而來,趁機向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索取特權,并與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略者的陰謀竟然屢屢得逞。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晚清這段屈辱的歷史真的不愿去提及,每當讀到這些歷史事件,內心深處的忿忿不平和屈辱感就由心而生。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晚清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而復雜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面臨著外來侵略、內部動蕩和社會變革的巨大挑戰(zhàn)。晚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上的改革措施,試圖挽救國家危機并推動現(xiàn)代化進程。然而,由于各種內外因素的影響,這些努力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成果,導致了中國的衰落和國家的割據(jù)狀態(tài)。
晚清歷史的教訓是多方面的。首先,國家的獨立和主權是一個國家繁榮發(fā)展的基礎,任何對外屈服和妥協(xié)都會給國家利益帶來巨大損害。其次,政府的腐敗問題會嚴重削弱國家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和發(fā)展滯后。此外,社會的變革需要有勇氣和決心,不能被舊有的束縛所限制,需要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
晚清歷史給也我們提供了許多反思和借鑒的機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以及如何應對這些問題。通過研究歷史并從中吸取經(jīng)驗教訓,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當前的局勢和問題,為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