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1895年,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歷經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之戰等,清朝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損失全部大小軍艦30余艘,總理海軍事務衙門奏請將衙門和海軍內外學堂一并暫行裁撤,對失事艦艇艇長全部革職,北洋海軍官兵一并遣散,北洋海軍就此消失。
甲午戰敗后,清政府仍有重建北洋艦隊的計劃,又相繼向德國、英國購買多艘大噸位鐵甲艦。
1899年3月,慈禧太后召見遭革職處分的原北洋海軍“靖遠”“康濟”艦管帶葉祖珪、薩鎮冰等人,授薩鎮冰總兵銜,授北洋水師幫統領、廣東水師提督等職,主持重建海軍的工作。
黃海海戰
1899年夏天,清政府在英國訂購的“海天”“海圻”號巡洋艦到達大沽,同期到達的還有從德國購買的4艘魚雷艇,3艘從德國訂購的穹甲巡洋艦,北洋海軍擁有1.8萬余噸的總噸位。
至此,北洋海軍擁有巡洋艦、驅逐艦、魚雷艇等10余艘,其中“海天”“海圻”號屬于二級巡洋艦,為北洋海軍史上僅次于“定遠”“鎮遠”的大噸位軍艦。
交付前的海天號防護巡洋艦,攝于1897年
1900年,為鎮壓義和團運動,英、俄、日、法、意、美、德、奧為首的8個主要國家組成八國聯軍,聯合出兵中國,以“保衛使館”的名義進行武裝干預和鎮壓。5月底,各國軍艦24艘集結大沽口外。
1900年6月16日,八國聯軍艦隊開始進攻大沽口的清朝守軍,大沽口戰役爆發。
八國聯軍
由于北洋海軍統領葉祖珪在事實上屬于反對義和拳民的一派,在大沽口戰役發生之前乘坐“海容”艦到天津商議機要,強令北洋海軍的艦艇不準開炮,并命令另外4艘魚雷艇前往山東歸隊,結果魚雷艇均被列強聯軍奪去。
葉祖珪
大沽口戰役后,為避開八國聯軍的鋒芒,在山東巡撫袁世凱的敦促下,原本在山東登州一帶巡航的“海天”“海籌”等北洋海軍的艦隊相繼前往上海。
由于京津地區,清軍正與八國聯軍交戰,北洋艦隊突然進入上海水域,引起上海租界的外國人集體大恐慌,以為北洋海軍南下上海是為了進攻上海租界,緩解北方清軍的軍事壓力。
上海租界的各國領事紛紛照會上海道,要求北洋艦隊駛離上海。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1900年6月26日,上海道臺余聯沅代表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列強駐滬領事議定《中外互保章程》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又稱《東南保護約款》,規定各自保護范圍,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由各省督撫保護,雙方不相互開戰,史稱“東南互保”。
為了安撫上海租界的外國人,清朝上海道迅速向各國領事表明立場,北洋艦隊南下上海的目的不是為了“御外”,而是為了“剿匪”,同時命令北洋艦隊各軍艦移駐江陰,加入“東南互保”的行列。
東南互保
與清政府的盲目排外舉動不同,在這場中外戰爭中,北洋海軍自外于北方戰事,選擇保持中立,保存了實力,也以某種程度的南北分裂為代價,使得清朝軍隊在戰爭時期丟失了統一對外的意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