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榮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男,漢族,字福駢,曾用名聶云臻,四川省江津縣吳灘鎮(zhèn)石院子(今重慶市江津區(qū))人。
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到蘇聯(lián)學習,建國后,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fā)明協(xié)會名譽會長等。
聶榮臻同志是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chuàng)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勛,深受全黨、全軍、全國人民的愛戴和尊敬。今天我們來介紹他的兩件小事。
他時刻把人民放心上,以下是特別的《樹葉訓令》的故事。
抗戰(zhàn)時期,他臨危受命,率領三千余人建立了晉察冀根據地,并將其打造成為“模范抗日根據地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模范區(qū)”。到1938年底,晉察冀邊區(qū)已發(fā)展到擁有72個縣,武裝部隊人數近10萬。1942年,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最為艱難的階段,晉察冀根據地的軍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zhàn)。由于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和日軍的不斷掃蕩,根據地內的糧食供應變得異常緊張,軍民們的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為了維持生命,他們不得不采取各種方法尋找食物,甚至不惜以樹葉充饑。然而,這種無奈之舉卻在無意中造成了“與民爭食”的情況,給當地百姓帶來了更大的負擔。
面對這一困境,聶榮臻元帥果斷采取了行動。他在軍隊中頒布了《樹葉訓令》,明確規(guī)定禁止部隊的所有伙食單位到附近村莊采摘楊樹葉、榆樹葉等可供食用的樹葉。
這一特殊的命令立即引起了邊區(qū)人民的廣泛關注,他們深深感受到了聶榮臻元帥對百姓的關懷和愛護。許多百姓紛紛找到聶榮臻,希望他能夠收回這一訓令,讓部隊可以繼續(xù)采摘樹葉以緩解糧食短缺的問題。然而,聶榮臻元帥卻堅定地表示,軍隊必須嚴格遵守這一訓令,不能給百姓增加任何負擔。他深知,只有軍民團結一心,共同克服困難,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1938年3月,毛澤東曾風趣的評價聶榮臻:“中國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說,叫做《水滸傳》,里面寫了魯智深大鬧五臺山的故事,五臺山就在晉察冀。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
聶榮臻的這種革命作風和堅定信念,逐漸培養(yǎng)了晉察冀軍民之間的深厚信任和默契。正是有了這種信任和默契,晉察冀根據地的軍民才能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戰(zhàn)到底。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傳遞情報、配合行動,給日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日軍一一師團長桑木崇明在大龍華戰(zhàn)斗后的報告中就感嘆道:“晉察冀的組織是神秘微妙、不可理解的組織,老百姓可以隨便用眼色或手勢傳達八路軍要知道的消息,速度比電話還要快。”這一評價充分說明了晉察冀軍民之間的緊密合作和高效傳遞信息的能力,也彰顯了聶榮臻元帥在培養(yǎng)軍民關系方面的卓越貢獻。
他不僅是“厚道”,更有超越民族的大愛和革命人道主義精神。1940年百團大戰(zhàn)中,我軍戰(zhàn)士在井陘東王舍煤礦的戰(zhàn)火中救出了2名日本小女孩。孩子是無辜的,聶榮臻司令員決定要照顧好孩子。隨后,兩名日本兒童在四名參戰(zhàn)部隊干部戰(zhàn)士及兩名民兵的護送下,被安全轉移至第四分區(qū)戰(zhàn)地動員委員會。委員會隨即派遣專人,利用籮筐將這兩名兒童運送至聶榮臻將軍的前線指揮所……聶榮臻將軍親自削雪花梨,并喂食給年紀稍長的兒童。同時,他滿懷愛意地抱起正在熟睡中的另一名兒童,指示警衛(wèi)員迅速將其送往村落,尋找哺乳期的婦女以進行喂養(yǎng),并安排軍區(qū)醫(yī)生為其治療傷勢。而年紀稍長的兒童則始終伴隨在聶榮臻將軍身旁,時常以小手牽拽其褲腿,形影不離。聶榮臻將軍還與其在指揮所外的土場上合影留念,這張照片日后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歲月如梭,轉眼間至1980年7月,已過不惑之年的美穗子受聶榮臻將軍邀請,自日本遠赴北京,終于得以與救命恩人重逢。7月14日,在聶榮臻將軍面前,美穗子激動不已,淚流滿面,深深地鞠躬并以額頭輕觸聶榮臻將軍的手,表達最崇高的敬意,淚水不禁奪眶而出。聶榮臻將軍亦緊握美穗子的手,久久不愿松開。
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聶榮臻被中共中央正式任命為新中國科技工作的具體負責人,并于1956年被提升為國務院副總理,主管科學技術領域。憑借戰(zhàn)略家的深邃智慧,他首要任務是制定科技方針與科技規(guī)劃,親自參與領導國內外700余位專家共同完成了長達600多萬字的十二年規(guī)劃綱要(草案),該規(guī)劃全面涵蓋了工業(yè)、農業(yè)、國防及其他科學技術領域。
同時,聶榮臻向中央軍委提出了關于研制少量導彈、核武器等自衛(wèi)手段的方案,旨在打破帝國主義國家的核訛詐,并促進常規(guī)武器的配套發(fā)展,持續(xù)加強陸、海、空軍的現代化裝備。該方案隨即獲得中央軍委的批準。隨后,聶榮臻被委任領導“兩彈”研制任務,并在次年再次受命領導人造衛(wèi)星的研制工作。
他積極組織建立了導彈研究院、核武器、飛機、艦船、電子設備、人造衛(wèi)星及其他兵器的研究機構、試驗基地和國防科技高等院校。同時,聶榮臻采取戰(zhàn)略措施,將全國科技力量相對集中,形成合力,實現了科技戰(zhàn)線的多次突破性進展。
20世紀60年代初,在國內面臨嚴重困難、蘇聯(lián)撤走全部專家并停止技術援助的背景下,聶榮臻先后兩次向中共中央及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提交報告,明確提出“兩彈一星”必須繼續(xù)攻關,并強調應堅持“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成果為輔”的方針。這一具有前瞻性的方針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贊同和支持,并得以實施。
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中國于1964年6月成功發(fā)射了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對地導彈,同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并相繼研制成功導彈核武器、氫彈。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發(fā)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使《東方紅》樂曲響徹全宇宙……
在組織實施眾多重大科技項目的過程中,聶榮臻多次深入一線進行調查研究并指導工作。他對于“兩彈一星”研制成功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標志著中國國防科技事業(yè)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突破性成就。
毛澤東主席曾贊譽聶榮臻同志為“厚道人”。著名作家魏巍于1985年在為聶榮臻元帥撰寫的祝壽詩中亦提到:“一生厚道人稱贊,千秋風流一元戎。”
聶榮臻,這是一個永載史冊、榮耀無比的名字。他是一位歷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黨和國家的杰出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以及開國元勛。在致力于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光輝歲月里,他傾注心血、鞠躬盡瘁,取得了卓越的歷史功績。他具備堅定的信仰、對黨的忠誠,勇于擔當責任、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嚴格遵守紀律、顧全大局,堅守初心、勤政愛民,以及艱苦樸素、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堪稱楷模。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大力弘揚聶榮臻同志的革命精神,對于全面從嚴治黨,始終堅守初心、牢記使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