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殿英是近現代歷史上有名的墻頭草,風往哪邊吹他往哪邊跑,年少時便惡跡斑斑,風評很差。
在還未參軍的時候,便吃喝嫖賭樣樣在行,后來憑借著走私販毒這樣的不義之財,大肆招兵買馬,發展勢力。
世人熟知的東陵第一盜案便是由孫殿英帶頭做的。
此人從小就心術不正,當他看到有人大量盜賣東陵冥殿的木材時,并且準備盜墓時,他不僅沒有阻止,反而選擇加入其中,企圖分一杯羹。
孫殿英年少時街溜子,后來成為土匪軍閥,還在戰爭中投敵日本,可謂是劣跡斑斑,但他也做了幾件好事。
1933年孫殿英率軍赴熱河抗日,和日軍大戰七天七夜,誓死相持。再者就是,他生了一個好兒子。
孫殿英的兒子孫天義對中國的翻譯事業作出了極大貢獻,受到世人敬仰,兩人的風評大相徑庭。
盜墓清東陵
1928年春,孫殿英時任國民軍第十二軍的軍長,在河北薊縣駐防。
當時河北的翼東地區土匪很多,打家劫舍的事情常有發生,但因為都是流匪,所以清繳起來很是麻煩,所以孫殿英被派往翼東,安撫當地受到土匪迫害的居民。
孫殿英自己都是土匪出身,讓他去剿匪,下這個命令的人估計是高看了孫殿英的道德水平。
河北地區臨近北京,有很多皇親國戚的大墓,時值亂世,很多普通人為了生活,便把念頭打到了這個陵墓的頭上。
孫殿英到河北上任的時候,經常看見有人盜賣東陵墓中拆下來的墓材,面對這樣的情況,本就道德感不高的孫殿英,心里同樣打起了歪心思。
像孫殿英這種有勢力有實力的軍閥,自然看不上這丁點兒的墓材,他想要的是奢華的陪葬品。想要下手的墓也不是普通的有錢人家,而是皇陵。
經過搜集消息,孫殿英終于找到了一個機會,有盜墓賊準備對慈禧和乾隆的清東陵出手,他立馬就帶兵到了清東陵。
剿匪不積極,盜墓第一名,說的便是孫殿英了。
不過他也知道自己做的不是什么光彩事兒,所以對于這次盜墓行動,孫殿英對內對外都找了完美的借口,對外說是要軍事演習。
對內則借了孫中山先生的名頭,說盜墓是為革命做貢獻,是孫中山先生的遺愿。對內對外都安撫好了之后,這場聲勢浩大的盜墓行動便開始了,頗有古代摸金校尉遺風。
但是,中國對陵墓一事極為講究,為了保證死者清凈,大型墓中都設有機關,來保證墓室的安全,雖說慈禧之時清朝已經沒落,但墓中機關仍舊不可小覷。
孫殿英將此次的盜墓行動分為兩撥隊伍,一隊負責慈禧的墓,一隊負責乾隆的墓。
這次的盜墓行動中,孫殿英一開始應該是自主進行盜墓,沒有找“懂行”的人,自行就對著陵墓開挖,根據后來人的描述,很多地方都有被挖掘過的痕跡。
最早的盜墓行為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是個存續千年的行當了,內里也有很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秘辛。
孫殿英只是個門外漢,所以一開始的胡亂挖掘,他連陵墓的入口都沒找到,更別提進入墓室,拿到陪葬品了。
孫殿英也知道這樣挖下去不行,他遂找了一批有經驗的盜墓賊,對著整個陵墓進行分析之后,根據清代陵墓的特點,成功找到了陵墓的薄弱地方,運用炸藥,成功進了墓室。
傳聞中墓中機關重重,孫殿英為了保險,叫了幾個士兵先行探路。墓中到底有沒有機關,現在人也不知道,但是這次盜墓行動,確實死了一些人。
孫殿英不是專業的考古研究人員,對于墓葬沒有絲毫的保護之心,在整個盜墓活動中,他大量的使用炸藥,整個地下宮殿損毀了很多。
孫殿英所料不錯,墓葬中的確有大量的寶藏,幾乎將東西洗劫一空,根據后來人轉述,普通士兵都能撿到50顆以上的寶珠,他本人拿到的寶藏更是不可估量。
孫殿英拿到寶物之后,迅速帶著士兵從墓葬中退出,并沒有復原墓室,甚至連慈禧本人的尸體,都被隨意的丟在棺材外面,乾隆的頭骨甚至比壓在一道石門下,尸骸全碎。
此次盜墓活動持續了七天,聲勢浩大難以掩蓋,社會輿論都在譴責孫殿英的行為,溥儀還將孫殿英的罪狀告到了蔣介石那里,企圖懲罰孫殿英。
但是,因為孫殿英把從墓葬中帶出來的寶物獻給了蔣介石極其其他國民黨的人,所以這件事明面上要追責孫殿英,實際上不了了之。
赤峰抗日高光
孫殿英一生中污點很多,除了盜墓之外,他還投敵日本,成了偽軍。但就是這樣一個無惡不作、該受萬人唾棄的人,也曾和日軍激烈的對抗過七天七夜。
1930年,孫殿英作為一株墻頭草,干脆利落地背叛了蔣介石,投奔到了馮玉祥手下,后來被張學良打敗,他又選擇投誠。
投誠后不久,九一八事變,當時孫殿英跟著張學良在東北駐扎,和日本人對上是常有的事。
孫殿英雖然是個偷奸耍滑、愛耍小聰明的土匪,但他也是個中國人,面對日軍的威脅,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抵抗,維護自己的國家。
1933年2月,日本進攻中國東北的熱河,當時日本裝備精良,且對入侵中國東北做足了準備,對東北地區勢在必得。
日本的進攻以赤峰為主,國民黨方也猜到了日本的意圖,所以提早便讓孫殿英到達了赤峰,進行防守。
孫殿英雖然不是正統的軍官出身,但大大小小的戰役大了不少,也參加過北伐這樣大規模的戰役,所以對于軍事戰爭,他也是有一套自己的想法的。
面對日軍的進攻,孫殿英沉著應對,甚至本人親自到了前線鼓舞大家的士氣,并且表示,絕不投降。
但是行軍打仗,高昂的士氣只是獲得勝利的原因之一,更多的還是看軍隊本身的硬實力。
日本軍隊擁有先進的作戰理論知識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且準備充分,是以孫殿英獲得勝利的機會十分渺茫。面對日軍的夾擊,孫殿英堅持不肯后退撤兵。
在槍林彈雨之中,孫殿英指揮士兵對日軍進行抵抗,在雙方軍事差距巨大的情況下,孫殿英守住了日軍的第一波進攻。
當時整個東北戰事都處于敗退狀態,孫殿英的這波小勝利,極大的鼓舞了整個東北戰區的士氣,與此同時,還打了日軍的侵略計劃,拖住了日本的腳步。
但無論孫殿英的作戰能力多么優秀,士兵有多么頑強,都很難彌補軍備上的不足,對方拿著新式炮彈和步槍,我方拿著落后的軍備,想贏很難。
果不其然,后續孫殿英幾乎全都戰敗,但當時的孫殿英并沒有想著放棄,而是不斷抵抗,真的做到了“和日軍不死不休”。
戰斗共持續了七個日夜,孫殿英始終沒有放棄抵抗日軍,直到后來被日軍占領了全部陣地,他才帶著剩下的士兵,撤離了赤峰。
這次抗戰,孫殿英的大名再次響徹全國,輿論都在唏噓,這個曾經的盜墓賊,也有如此血性的一天。
不過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七天頑強抵抗的失敗,為后續孫殿英投日埋下了伏筆。在孫殿英的認知里,他如此頑強的抵抗,卻還是沒能打敗日軍,這一戰,估計讓他對國軍灰心了。
截然不同的父與子
孫殿英的一生,幾乎是把墻頭草這三個字貫徹到了極致。
一開始覺得土匪厲害就投靠土匪,后來覺得軍閥厲害就做軍閥,背叛蔣又重投蔣的部下張學良,后續又投日,最后又投蔣,最后最解放軍俘虜,又說起解放軍的好……
很難想象,孫殿英這個不正的上梁,居然能養出孫天義這么正的兒子。
作為兒子,孫天義和孫殿英相處的時間并不多,有關孫殿英的事情,他也和常人一樣,通過報紙和別人轉述才知。
孫天義的成長環境十分正統,年少求學,留學歸來后為中國的翻譯工作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后來在任教期間,更是多次在外宣揚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傳遍世界。
而且,孫天義并不是只知道念ppt的老師,對于教學,他有著自己的責任心和態度,形成了一套完備的教學體系,幽默不失風趣地傳授知識,也很得學生們的喜愛。
不過十分戲劇化的是,在1992年,孫天義被受邀成為中國黃帝陵基金會會長,保護皇帝陵墓。
他的父親孫殿英是赫赫有名的盜墓賊,他本人卻成為黃帝陵的守墓人,事情的走向十分戲劇化,這也算“為父贖罪”了。
時至今日,孫天義依舊在中國文學方面發光發熱,用自己的行動保護著中國的文物,受到了很多人的尊敬和敬仰。
小結
環境影響人的成長,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環境對性格的影響是很大的,會成為怎樣的人,和幼年經歷息息相關。
孫殿英出生在一個動蕩的年代,維持活著都成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活著,他無所用無不及,只要能活下來,什么都愿意干,包括掘人墳墓。
但是在有前科的狀態下,他也能擁有自己的高光時刻,那就是誓死抵抗日軍。
只是當時的人也沒有上帝視角,誰也不知道最后的贏家是誰,為了活命,孫殿英便反復橫跳在各個勢力之間。
他的兒子生長環境不同,人生選擇也就截然不同,所以才出現了父子口碑大不相同的情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