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電荷(elementary charge)又稱“基本電量”或“元電荷”。在各種帶電微粒中,電子電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們把最小電荷叫做元電荷,也是物理學的基本常數之一。那么元電荷是如何構成的呢?元電荷是由兩個電性相同的“半元電荷”相互繞轉形成的,分為正元電荷和負元電荷,半元電荷不能獨立存在,所以至今科學家也沒有觀測到半個元電荷,即沒有觀測到0.8×10^-19C的基本電量。
基本粒子是相互繞轉的兩個“半元電荷”組成的,根據帶電的情況,形成的基本粒子存在三種形式:負元電荷基本粒子、正元電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其組成規律是:m^2R=Q= 7.81×10^-85,m是基本粒子的質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Q是常數。其它所謂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我論證的這一結論被美國物理學會2022年冬季會議錄用,錄用截圖摘要如下:
所以元電荷和基本粒子的關系是:元電荷是基本粒子存在的部分形式(包括正元電荷、負元電荷),按照帶電和不帶電分類,基本粒子的三種形式:正元電荷基本粒子、負元電荷基本粒子和中性基本粒子。中性基本粒子是由兩個電性相反的“半元電荷”相互繞轉形成的。基本粒子不論存在于物質內部還是輻射到外部空間都遵守的規律是:m^2R=Q= 7.81×10^-85,例如光子是存在于外部空間的基本粒子,并且是中性基本粒子,光電子也是存在于外部空間的基本粒子,并且是負元電荷基本粒子。也就是說,中性基本粒子和非中性基本粒子,不論存在于物質內部,還是輻射到外部空間,具體地說,基本粒子在原子內部或輻射到外部空間都遵循規律:m^2R=Q= 7.81×10^-85。所以說,基本粒子的質量是可變的、不確定的,基本粒子在物質內部和輻射到外部空間的質量、半徑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粒子的帶電量是相同的,都帶元電荷相同的電量,只是有的基本粒子顯示元電荷的帶電量,例如電子;有的基本粒子不顯示元電荷的帶電量,例如光子。所以說,現在已知的粒子只有,且只有,光子、電子、正電子是基本粒子,其它所謂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例如質子、中子、π、k等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組合而成的。光子存在于物質內部的半徑,明顯小于光子存在于外部空間的半徑,而光子存在于物質內部的質量,明顯大于光子存在于外部空間的質量。
目前主流認為“電子無結構,可視為攜帶點電荷的點粒子。”“離子阱囚禁單電子的實驗表明電子半徑的上限值約為10^-22米。這里我們用上述的理論計算電子的半徑,由于m^2R=Q= 7.81×10^-85、電子的質量m= 9.10938356 × 10^-31 kg,R=Q/m^2=9.4×10^-25(米),也就是說,理論計算電子的半徑是9.4×10^-25米,符合離子阱囚禁單電子的實驗表明電子半徑的上限值約為10^-22米的實驗結果,光電子的半徑應該也在這個數量級。光電子半徑的理論計算,可以為光電子技術提供理論支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