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建立后,一共恩封了四位世襲罔替的鐵帽子和碩親王,分別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這四家恩封的鐵帽子王爵和清朝初期戰功赫赫的八大鐵帽子王相比,他們授封時所處的時代承平已久,功績更多的是體現在其對王朝的“政治價值”上。在清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歲月里,皇族宗室逐漸多如牛毛的情況下,能被封為鐵帽子王成了宗室貴胄追求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目標,而清朝從始至終才僅僅恩封了四位世襲罔替的王爵,也更加可以體現出恩封鐵帽子王的稀缺性和珍貴性,本文以清朝四位恩封鐵帽子王全部冊封完畢,晚清時代的政治地位和朝堂班次做個對比,以及首封王的介紹和功績進行闡述。
第一名
和碩恭親王
恭親王奕訢
首封王和碩恭忠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奕訢是道光皇帝六子。深受宣宗皇帝喜愛,文能題詩作賦,武能策馬張弓,自創刀法二十八式,道光欽賜白虹寶刀。道光帝的皇位繼承人選上奕訢是皇四子奕詝的有力競爭者,其文治武功皆在奕詝之上,年齡僅相差一歲。
但奕訢有兩點“致命傷”不如奕詝。
第一,愛新覺羅奕詝的生母是道光皇帝的第二任皇后孝全成皇后(全貴妃晉封),所以奕詝是嫡子。而奕訢的生母是孝敬皇后(靜貴妃),但這個“皇后”稱號是咸豐帝繼位后,于咸豐五年念及康慈皇貴太妃(靜貴妃)的養育之恩追尊的,不系宣宗謚(成皇帝),不祔廟。
第二,奕詝性格內向沉穩,甚至有點不善言辭,在其師傅杜受田的教導下,穩定輸出,被后世稱為“以孝藏拙”。反觀奕訢,性格外向豪爽,鋒芒太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且不拘小節,這種性格使他敢于配合慈安慈禧兩宮發動辛酉政變,而卻又在后來發展洋務運動,維護愛新覺羅皇權時毫無顧忌,被他小嫂子慈禧整的死去活來的原因。
皇四子奕詝被道光皇帝立為儲君,并寫在了秘密立儲的詔書上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扁后,咸豐帝成為了清朝最后一位通過秘密立儲制度繼承帝位的皇帝。而恭親王奕訢也被破天荒的寫入了秘密立儲詔書,加封為恭親王。在傳位詔書中寫進一帝一王,而且還特旨冊封親王,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恭親王奕訢,賞賜頭戴紅絨結頂朝冠,身穿黃金龍紋朝服,免尋常叩拜,食親王雙俸。同治九年,恭親王系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二位世襲罔替的親王。這種超豪華的配置使得奕訢在清末朝局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一度是皇權,后權,王權并立,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甚至差點改變了清王朝的命運,但最終還是功虧于簣,抱恨而亡,去世后恭親王奕訢配享太廟。
恭親王系被封入正藍旗,屬于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一族。恩封王的旗份不多,因為到了清朝晚期大量的宗室早把旗份兒(佐領人丁)瓜分的得所剩無幾,但恭親王卻被封賞了廣大的旗地和莊園,旗權雖然不重,賞賜卻很多,體現了恩封王旗權淡化,恩賞極多的這一特點。
第二名
和碩醇親王
醇親王奕譞
首封王道光皇帝第七子和碩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道光三十年,封醇郡王,準用紅絨結頂,金黃袍色。咸豐十一年七月,賜常朝免叩,補領侍衛內大臣。同治十一年,加封為和碩醇親王。
奕譞的生母為莊順皇貴妃烏雅氏,進宮時身份極低,僅封為常在。后連生皇七子奕譞,皇九女壽莊公主,皇八子奕詥,皇九子奕譓,地位也是坐火箭般的上升,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冊封為琳貴妃,所以奕譞并不是嫡出。但此刻他還不知道,他雖然出身不如奕詝和奕訢,但他的孫子,孫子都將成為清朝的皇帝。
醇親王是光緒帝的生父,宣統的祖父
奕譞的重大“功績”有三,第一是配合恭親王奕訢助慈禧成功的發動辛酉政變,自此被慈禧重用。第二是接替被罷黜的恭親王奕訢領銜軍機處,最主要的任務就是重修清漪園(頤和園)。第三是總理節制沿海水師,管理海軍衙門,建設三洋水師,成為李鴻章名義上的總管上司。
醇王視察北洋,李鴻章囑咐李蓮英照顧好醇王
當然作為晚清的主宰慈禧皇太后的親妹夫,他最尊貴的身份是他的長子愛新覺羅載湉成為了嗣承文宗大統的光緒皇帝。醇親王恩封世襲罔替,賞親王雙俸,賜杏黃轎。奕譞死后,他獲得了“皇帝本生考”尊號,并以皇帝之禮下葬西山香水院,園寢碑樓覆黃色琉璃瓦。他的孫子溥儀繼位后(庶出五子攝政醇親王載灃之子)加尊“皇帝本生考祖”的尊號。
醇王園寢覆代表皇帝的黃色琉璃瓦
醇親王家族屬八旗左翼鑲白旗第一族,和其他的恩封王一樣,基本沒有旗權和旗份兒。但醇王系的政治權利和家族地位在晚清排在諸王之上,兩代醇親王之子都是皇帝,載灃亦成為清朝歷史上第二個攝政王(另一個是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其弟載濤為禁衛軍大臣,軍咨處事務大臣,載洵為為海軍部大臣,可謂清末諸王中最為權重的王族。
第三名
和碩慶親王:首封王和碩慶僖親王愛新覺羅永璘。
中興王:和碩慶密親王愛新覺羅奕劻[kuāng ],雖然也是奕字輩的,但和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的尾字不同,雖是近支宗室,但已經是遠房叔伯,如果要論慶王和恭王,醇王的關系,他們都有一位共同的高祖父(太爺)乾隆皇帝,而慶王奕劻的高祖母(太奶)就是著名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延禧攻略里的魏瓔珞)。
慶親王奕劻
奕劻的祖父是高宗乾隆皇帝的第十七子慶僖親王永璘,永璘和嘉慶皇帝(皇十五子颙琰,永琰)同為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所生,性格有點像他的五叔和親王弘晝,放蕩不羈,任性而為。乾隆初封多羅貝勒,嘉慶繼位后晉郡王,嘉慶二十五年三月初由慶郡王剛剛晉封和碩慶親王,僅數天之后就病逝了。
慶親王爵位并非初封就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親王,而是爵位遞降。永璘去世后,慶王爵位由永璘大宗第三子綿慜承襲,降為多羅慶郡王。綿慜去世后由繼子奕綵(乾隆的第八子儀慎親王永璇的第一子儀順郡王綿志的第五子)承襲,道光十七年襲封多羅慶郡王,奕綵因服中納妾問罪革爵,被解除繼子關系,慶王系大宗停封。
慶王系到由大宗傳承轉變為小宗傳承,傳承關系為永璘的第五子綿悌,綿悌因是親王庶福晉所生,所以初封僅僅為三等鎮國將軍,通過努力,考封為不入八分輔國公,后晉封為不入八分鎮國公,后坐罪降爵又降回三等鎮國將軍,綿悌之后的傳承人就是奕劻。奕劻的生父是永璘的庶六子綿性,作為長子的奕劻十二歲時就被過繼給了綿悌,而他的生父綿性又因行賄以圖王爵被論罪發配。
身為綿悌繼子的奕劻,承襲的爵位再降一級,已經是宗室爵位等級倒數第二位的輔國將軍了,咸豐元年,慶王府早已沒有了往日的輝煌,當年永璘不要皇位也要得到那座由豪華的和珅府改造的慶王府,最終被內務府從奕劻手中收走,并賜予了恭親王奕訢,就是北京現在保存最為完好,修復最為規整的恭親王府。
窮苦潦倒的奕劻在咸豐元年迎來了轉機,作為慶王系傳承者,奕劻被加封為貝子,他家和慈禧的弟弟桂祥家住鄰居,經常幫懿貴妃(慈禧)和桂祥間傳遞家書,隨著慈禧的地位的上升,忠實聽話的奕劻也逐步受到重用。除了書法水平高和貪財外,奕劻的最大“優點”就是沒有主見,一切按慈禧意愿行事。光緒二十年六月,奕劻由多羅慶郡王晉封和碩慶親王。光緒二十九年,授軍機大臣,總理外務部、財政處、練兵處。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特命以和碩親王世襲罔替。慶親王系成為了清朝歷史上被冊封的最后一位世襲罔替鐵帽子王,也是恩封諸王中唯一一位首封王不是鐵帽子的世襲罔替親王。
慶王為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一族,與圣祖脈下直王府、慎王府,仁宗脈下惠王府以及宣宗脈下恭王府同族。慶親王的旗權和旗份為零,但在慈禧默認下,他賣官鬻爵,貪污受賄的銀兩也讓他富可敵國。但慶王因為“忠心事主”,還是被慈禧所倚重,成為清朝晚期除恭親王外,權利最高的親王之一。
第四名
和碩怡親王
怡親王胤祥
首封親王和碩怡賢親王愛新覺羅胤祥,圣祖康熙皇帝庶十三子。胤祥的母親章佳氏的出身極其低微,是鑲黃旗的一名包衣(奴籍)。為康熙皇帝生了三個孩子,身份卻依然非常尷尬,僅僅是個庶妃,沒有得到正式的冊封。胤祥雖然出身不好,但安靜親和,深得父皇康熙憐愛,他努力好學,勤練騎射,六歲開蒙讀書,學習滿漢文化與儒家經典,并練習書法繪畫,頗有成就。康熙三十八年,他的母親章佳氏一病不起,很快便撒手人寰,留下了年僅十四的胤祥。生母去世后,胤祥被四阿哥胤禛的生母善良的德妃烏雅氏代為收養。
在烏雅氏的撫養下,胤祥和比他大八歲的四哥胤禛越走越近,兩人無話不說,感情深厚。白天讀書練劍,晚上促膝長談。兩人形影不離,不在一起的時候,兄弟之間則信函往來,詩句相贈。胤祥對四哥雍正沒有任何的信任成本,兄弟二人聯手同心,毫無間隙,這種親密無間的感情也使得雍正帝繼位后,胤祥能成為了大清第一位恩封鐵帽子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胤祥十分孝順,而且是恭敬至孝。胤祥小時候和諸位兄長進宮拜見康熙,為了記住難得一見的父皇,他趴在大殿的地上仔細地聞康熙的腳印。他的文化水平也非常高。才華橫溢,詩文書畫俱佳,康熙也對胤祥所寫的對聯連連夸獎,贊不絕口。胤祥自幼習武,武藝高強,騎射技術尤其精湛,他“精于騎射,發必命中”,在一次狩獵中,林中突然顯現一只斑斕猛虎,隨行人畜大驚,胤祥拔出腰間馬刀向前刺殺,在場眾人無不佩服他的勇敢。
但很可惜這樣人品厚重,文武全才的胤祥并沒有被康熙皇帝器重,康熙的兩次大封諸子爵位時,都沒有冊封23歲的十三子胤祥爵位(15歲請封),直到康熙皇帝去世,十三阿哥依然是皇阿哥,沒有宗室爵位,這主要是受到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一案的波及,在宗人府被一直囚禁。從康熙四十七年被囚禁后到康熙六十一年間胤祥突然出現前,關于他的記錄很少。只是在康熙五十年皇三子誠親王胤祉寫給康熙皇帝的奏折中提到,胤祥得鶴膝風(風濕引起的骨結核),痛癢難忍,胤祥抓撓的時候把毒瘤弄破了,毒水流到皮膚上起了白皰,并反復流膿直至化為毒瘡。雍親王胤禛四處找藥,并交代總督鄂爾泰“若知有精于醫理之人,可資送來京,以為調攝頤養之助”。
胤祥被圈禁除了與廢太子事件有關,也與胤禛也有關系,很可能是胤祥替雍親王胤禛扛下了所有的污點和把柄。雍正繼位的第二天,胤祥即被封為和碩怡親王,并任總理事務四大臣之一。親王分府賜給錢糧23萬兩,可支用官物6年,胤祥堅辭不受。雍正再三宣諭后,胤祥只收下13萬兩。胤祥生母章佳氏被尊為皇考敬敏貴妃,而且附葬景陵的地宮,開大清朝皇貴妃袝葬帝陵的先例,胤祥也胤字也可不避忌諱,繼續使用。
胤祥韜光養晦,低調做人,不貪功戀賞,胤祥作為雍正朝的“二把手”,幾乎總攬朝廷各項事務,主持徹查追繳錢糧虧空,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參與西北軍事的運籌,而且還要審斷案件,代行祭祀,負責宮室營建,陵墓選址,水利灌溉工程,朝廷政務旗務,落實雍正的旨意。另外他直言敢諫,使雍正皇帝避免了政策上的失誤,同時又謹小慎微,功勞能讓就讓,賞賜能推就推。作為國家的”二把手”卻嚴于律己,力求節儉。對雍正皇帝忠心耿耿,敬畏謙虛。雍正皇帝欽賜胤祥“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金匾懸于怡親王府銀安殿,以表其功。
雍正八年(1730年)正月初八,因勞累患病的怡親王胤祥還在處理北運河青龍灣修筑減水壩的工程,后臥床不起,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胤祥終因醫治無效病故,年僅四十五(未滿)歲。雍正帝無比悲痛,輟朝三日,素服三日,評價胤祥是“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胤祥配享太廟,謚曰“賢”,是為和碩怡賢親王,世襲罔替,成為清朝第一家恩封鐵帽子王,雍正十二年,在盛京建怡賢親王祠,祭祀胤祥,在清朝四位恩封鐵帽子王中只有奕訢和胤祥配享太廟,而供享賢王祠的只有胤祥一人。
那為什么恩封第一鐵帽子王的怡親王系,反而會在晚清排在恭,醇,慶三王之后呢,主要原因是由于第五代和碩怡親王載垣被咸豐帝任命為八大顧命大臣,在與慈安,慈禧和恭親王,醇親王的較量中徹底失敗,革爵賜死。第八代怡王溥靜,支持義和團運動“剿夷”,庚子之變時,怡親王府被燒,被懼怕的慈禧以“縱庇拳匪啟釁”之罪,革爵論罪,交宗人府圈禁,二代親王的革爵圈禁,使得恩封第一王的地位直轉而下,班次排在世襲罔替親王末席。
怡親王的旗籍屬于八旗左翼正藍旗近支,作為首個恩封的鐵帽子王,在清朝中期資源比較豐富的時期再加上雍正帝的寵信,怡親王在正藍旗的旗份(佐領數)遠超一般親王,但在道光朝時由于宗室繁衍的增加,八旗的資源分配的也就愈發得稀少,而恩封王的地位也遠在功封王之下,怡親王的旗份兒也逐漸的被剝離給其他的宗室,各種雍乾嘉時代的恩賜也被取消了 。
圖片來源于網絡,歡迎您的關注。
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