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沉默的父親
原來也曾閃閃發(fā)光
這是個真實的上海故事。
三年前,我動員退休的鄒老寫作家傳,他拒絕了,覺得父母參加革命又因出身不好而蒙冤,自己從一個內地小城市奮斗到上海的央企高管,人死如燈滅,安安靜靜走就好了。
去年初,他最心愛的外孫女提出要為他寫部家傳,他一下就來勁了,原因是「只要對小孩有用就好」。
事實上,絕大部分是他寫的,只有個別篇章是外孫女寫的。
包括書名題寫,也是外孫女的作品。
最近他走了,我收到了他女兒的一封信。
在另一個「平等世界」里
鄒老女兒在另一個城市工作,自從讀大學后,跟父母就沒在一起生活了。
甚至,因為父親的嚴格管束和「嘮叨」,父女偶有不快。這部家傳去年編完后,因為工作太忙,女兒根本沒看過。
今年10月份,外孫女去澳洲,準備給外公買件漂亮衣服,打通視頻想問問他的意見,才知道鄒老突發(fā)肺炎,進了急診。
在回程候機時,外孫女看到母親的朋友圈里有一段話:「父親住院后,我才認真讀了他的自傳,慚愧,我原來并不知道,在我生活的另一個平行世界里,我爸身上居然發(fā)生了那么多事。」
看到媽媽這么說,外孫女覺得很感慨,開心地向同行的朋友分享「我媽終于看了」,一方面是欣喜,另一方面也帶著驚訝。
她知道母親與外公的關系沒那么融洽,有很多事情,父女之間是不交流的,遠不及她這個外孫女了解得多。
女兒之所以在陪護中讀到這部家傳,是因為鄒老在住院時只向女兒交代了一件事:「把我的自傳帶到病房里,萬一出不來,就讓自傳陪著我,就相當于一家人陪著我。」
這才讓女兒第一次「看到」了這部家傳。
這也正常,中年人正是打拼的時候,少有時間想到父母的需求。可能只有當父母故去,或者自己退休,才會靜下心來思考「我從哪里來」的哲學命題,正如退休老人熱衷于寫家傳、修族譜、蓋祠堂那樣。
好在鄒老度過了第一次危機,回到普通病房,他很自豪地向護士長炫耀自己的書。
唉,人壽百年、紙壽千年,無論今人后人,人活這一世,最后真正能讓人無憾的,還是留下記憶。
不「完整」的記錄
這部家傳,其實相當不完整。
鄒老父母都是離休的老革命,但出身都不好。父親是讀過大學的地主,比一般地主「毒性」更強。
特殊年代,父母被下放,他成了「地主崽」。
但他從未放棄讀書,在百貨商店做營業(yè)員時,以一部《柜臺前》的小詩,打動了另一位柜員的芳心。
這姑娘就是后來相伴他一生的妻子。
但姑娘的家庭成分更不好。她父親是當?shù)氐拇筚Y本家,她是父親的三姨太所生的小女兒,備受疼愛。他們工作的百貨公司原本是他家的產業(yè),公私合營后,他和女兒一起在這里做營業(yè)員。
老人一開始對鄒青年很友好,后來聽說與女兒戀愛,馬上疏遠。可能是因為,他吃盡了成分的苦頭,下一代不能「毒上加毒」。
但老人畢竟不便干涉,事實證明,鄒青年是個好青年。
1978年恢復高考,他第一批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前姑娘到學校去探望,整個班級的同學騎自行車去車站接人,晃晃蕩蕩。
當然,這些都是我在家傳里讀到的。
畢業(yè)后,他分配到交通部上海研究機構,后來一路拼搏,成為央企高管。
更重要的是,他把三位姐姐全家全部帶到上海工作定居,徹底改變了一個家族的命運。了解歷史的都知道,跨省調動工作有多困難。至今,上海戶口還是全國最難獲取的。
像鄒老這樣出身地主或讀書人家的孩子,一旦有機會,都不會差。再說,他又是那么聰明、上進,善于捕捉時代的機會。
想必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不為人道的艱辛,以及一些灰色操作,但他都不寫。外孫女是名義上的作者,實際上準備中考,也沒精力去追問。
我編這部家傳時,老人就一個要求,書名只能叫「彈指一揮間」,并且由外孫女親筆題寫。
鄒姑娘在病房里給我發(fā)微信說:「編得很棒,就是有點意猶未盡,其中有段歷史輕描淡寫。」
我說是的,這個責任在你。如果你稍關心下,可能就會留下更完整的家史。他是擔心影響后人,所以選擇隱瞞。
被「感謝」的外孫女
前幾天,鄒老最終還是走了。
在準備后事的那段時間,他女兒向我要書中一張照片做遺像,說最為清晰、可親。
我說,這張照片原本質量并不高,是我人工PS+AI修復才做成這樣的。
不幸的是,另一位多年前的傳主九旬高齡去世,他兒子也向我要了我拍的那張封面照片做遺像。看他的朋友圈里,這部家傳不斷講述著老人的一生。
后來看到殯儀館有項服務,可以提交10幅照片生成視頻播放,我說我們可以給你用整理過的書中圖片,做一個完整的視頻。
她覺得這還不夠,又找了一堆照片發(fā)給我。
告別儀式上,精修的視頻完整地回顧了鄒老的一生,親朋好友被視頻打動,紛紛索要家傳。
「特殊的時點,依然相信并深信文字的力量。」她說,「特別是對我爸這種平時不怎么愛聊天的人來說,家傳對老年人來說是留下記憶,對后代是平行世界的另一種感知。」
「很感謝韓老師的家傳團隊,如果沒有我爸留下的《彈指一揮間》,我對他很多過往都不了解,也不知道他曾經那么優(yōu)秀。」她說,沒想到老人只想幫外孫女完成一個心愿,無意間卻成了一個家庭記憶的搶救性寫作。
「那還是要感謝你女兒。沒有她,老爺子是不肯動筆的。」我說。
我發(fā)現(xiàn),鄒姑娘的朋友圈里,置頂了那部視頻版家傳。
要走了所有的數(shù)字照片和書稿。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發(fā)現(xiàn)許多成功者,其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yè)家地主。
當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xiàn)階層躍升。
舉凡發(fā)達國家,學生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為的是真正認識自己。
人是意義的動物,講述關于我們的世界、關系和自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創(chuàng)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