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文革后首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公司成立
不過,新中國首家中外合資企業,應該是成立于1950年的中蘇民航公司
70年前的1954年12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發報道《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股東臨時會議 作出蘇聯股份移交給我國的七項決定》:
新華社北京二十九日電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股東臨時會議二十九日在北京舉行。會議根據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二日中蘇關于將各股份公司中的蘇聯股份移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報,做出七項決定:一、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業務自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起停止進行。二、業務管理及屬于公司所有的財產及有價物品自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起,移交給中方代表王鳳梧。三、責成王鳳梧、達尼雷切夫遵照中蘇的有關機關的規定辦法辦理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業務結束的手續。四、為辦理結束工作組成交接工作委員會,中方委 員是沈元、 范卜一、陳宗襄,蘇方委員是包爾菲洛夫、彼得洛夫、別特柯夫,沈元為工作委員會主席,包爾菲洛夫為副主席。其他三項決定是有關交接工作委員會的具體事項的決定。
出席股東臨時會議的中國股東全權代表為中國民用航空局代局長王鳳梧,蘇聯股東全權代表為蘇聯國際航線管理局局長達尼雷切夫。
出席股東臨時會議的還有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委員吳法憲、總經理沈元、副總經理包爾菲洛夫和公司經理部各處中蘇雙方負責人員。
根據1950年3月27日在莫斯科簽訂的《中蘇關于建立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的協定》,我國于4月21日批準,蘇聯于6月3日批準成立,股份對半,有效期10年。
1950年4月2日,《南方日報》報道了中蘇合辦民航公司的消息
本來,兩航起義后,我國是有一批民航工作人員,首批56人,后來又從港澳陸續回來大約1700人。
兩航起義全體飛行人員在天津市人民政府睦南道招待所合影留念
但他們畢竟是從舊時代過來的人,并不可信,很快就被送去政治輪訓改造思想。只有飛機沒有人,因此實際上是沒有民航的。
這個協約的簽訂,應該就是對全全意依靠蘇聯的「一邊倒」時代大背景。
但隨著1953年3月5日21時50分斯大林去世, 一番爭奪之后, 19 54年,蘇聯的改革 「 修正主義 」分子 赫魯曉夫上臺,改變了很多期斯大林時期的決 策,這可能也是這家公司實際運營不到5年時間而提前結束的原因。
當然,這也導致了中蘇翻臉,我們這邊嚴防嚴查「睡在身邊的赫魯曉夫」。
當天的頭版頭條,則是一篇社論《論日本和中國恢復正常關系》,彼時抗戰勝利不到10年。
這些資料來自我一位老同事,他做了個媒體歷史資料數據庫,可以查詢精細的報紙數字資料。你如果要查詢老祖先或自己的媒體報道,可以加我微信試試。
我寫了300多部家傳,發現許多成功者,其祖輩要么是讀書人、紳士,要么是企業家地主。
當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過讀書等方式逆天改命,從而實現階層躍升。
舉凡發達國家,學生入學先講家傳,次學國史,為的是真正認識自己。
人是意義的動物,講述關于我們的世界、關系和自我的故事、寫作家傳,是人類創造意義的基本方式。長按下面微信二維碼,識別加我好友,一起搶救和傳承家庭記憶:
家傳系列,請點擊關注我
◆ 推薦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