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中,有這樣一個受人矚目的革命家庭。母親葛健豪被譽為“革命的母親”,兒子蔡和森、兒媳向警予、女兒蔡暢、女婿李富春都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創(chuàng)始人,曾在黨內(nèi)擔任過極其重要的職務。
他們之間,除了血緣親情外,最重要的連接點其實是革命理想,他們不懼犧牲,前赴后繼地為實現(xiàn)革命理想而奮斗。
葛健豪性格剛強,為了支持蔡暢兄妹倆讀書,她賣掉自己的首飾、衣服,和孩子們一起進入學校讀書。蔡暢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為此,她十分珍惜,每天刻苦學習,成績十分優(yōu)秀,甚至連跳好幾級,僅用兩年時間便完成了四五年的學業(yè)。
葛健豪在高小畢業(yè)后,回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校。蔡暢也轉(zhuǎn)到了這所學校讀書,同時還兼任音樂、體育老師。盡管蔡暢才十三四歲,要站在凳子上講課,但小小年紀的她已經(jīng)頗有老師的架勢。
雖然有母親的支持,蔡暢得以進入學校學習,但父親蔡蓉峰卻很封建,看不慣蔡暢上學讀書,在外面拋頭露面。不久后,他便擅自為女兒定了親,拿了500元光洋答應讓女兒去做小媳婦。
蔡暢得知后,既憤怒又害怕。幸運的是,葛健豪為了不讓女兒的一生被毀,她幫助蔡暢逃婚到了長沙。蔡暢得以躲過一劫。
1920年1月,葛健豪和一雙兒女一起來到法國馬賽勤工儉學。盡管留學生活十分艱苦,但蔡暢一家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富足。葛健豪更是開始努力學習法文,到后來她甚至能夠閱讀法文報紙。
1920年冬,在蔡和森的影響下,李富春和蔡暢相識并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他們在思想上逐漸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并在之后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1923年,在共同的革命信仰下,相戀兩年的李富春和蔡暢結為革命伉儷。婚后不久,蔡暢便懷了身孕。但此時,一心致力于革命的蔡暢并不打算留下這個孩子。反復思考后,蔡暢決定做流產(chǎn)手術。然而,由于法國禁止墮胎,蔡暢一直找不到醫(yī)院做手術。
得知這一消息的葛健豪十分開心,她本身就反對女兒流產(chǎn),并直言“孩子生下來我來帶。”最終,在李富春和葛健豪的勸說下,蔡暢于1924年生下了女兒,同時,她在產(chǎn)床上做了絕育手術。
葛健豪抱著小外孫女,仔細地看著她,高興地說道:“長得很像她爸爸。蔡暢法文字母的開頭都是特,就叫她特特吧。”
就這樣,葛健豪給外孫女取名特特。李特特還在襁褓時,父母便離開了她開展革命工作了。她從小跟著外婆長大。
1928年,蔡暢和李富春在上海進行地下工作,他們的家是我黨在上海的一個聯(lián)絡機關。為了掩人耳目,蔡暢特意將在湖南老家的老母親和女兒特特接來一起住。
于是,年僅4歲的特特便開始“潛伏”,幫父母做革命工作了。特特經(jīng)常被母親安排做各種事情,有時要去到臨街的窗上貼窗花,有時要拿著一串穿好的橘子在門口玩。這些事情都必須馬上做,不能拖拉。
小小年紀的特特不知道母親為什么讓自己做這些,她也曾問過母親“這是在干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
但得到的回答卻是母親的一頓訓斥:“小孩子不該問的就不要問。”這讓她一度感到委屈,但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
在李特特的印象中國,她們經(jīng)常跟著父母搬家,而且每搬一次家自己就會被改一次姓。她曾好奇地問母親:“爸爸叫李富春,我也姓李,但我怎么老改姓呢?”
蔡暢十分認真地看著女兒,嚴肅地交代她說:“讓你姓什么就姓什么,千萬不能記錯。其他的都不要問。”
長大后,李特特才明白,在當時嚴酷的環(huán)境中,作為革命者的父母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惕。
李特特七歲時,跟著母親出去辦事,在南京路上,她看著一條漂亮的裙子走不動路。但蔡暢卻很強硬地把她帶走了。
回家后,蔡暢告訴女兒革命的不易,尤其我黨的活動經(jīng)費十分緊張,除了維持必要的生活花銷外,大家都很節(jié)約。在母親的教育下,李特特童年大多時候穿的都是哥哥姐姐的舊衣服,很少有穿新衣服的機會,但她并不感覺委屈。
1938年,李特特和毛主席、劉少奇、朱德等領導人的子女一起被送往莫斯科國際兒童院。李特特在這里度過了14年的時光,24歲時,李特特跟當?shù)氐囊粋€小伙子結婚,生下兒子。
1952年,李特特回國。雖然多年未見,蔡暢和李富春十分想念女兒,但他們卻對李特特及外孫有著嚴格的家規(guī)。尤其要求他們自食其力,公私分明。
李特特和兒子多次被母親要求不準進辦公室,更不能隨便翻看文件。家里的汽車他們也不能坐,即使外孫一再央求,蔡暢也從不心軟破例。
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中蘇關系惡化,種種壓力之下,李特特結束了自己的婚姻,丈夫也返回了蘇聯(lián)。
雖然感情生活受挫,但李特特卻從未放下自己的工作。她曾為核效應研究在新疆戈壁灘上一待就是好幾年。1974年,李特特又被安排在農(nóng)科院情報研究所負責情報翻譯工作。無論在什么工作崗位上,她始終兢兢業(yè)業(yè),從不敷衍了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李富春和蔡暢都已經(jīng)上了年紀,但他們的工作卻依舊忙碌。蔡暢很重視丈夫的身體情況,為了給他補充營養(yǎng),經(jīng)常和廚師商量做什么飯菜,飯桌上也經(jīng)常忙著向他跟前移動碟子。
1975年初,李富春被送進醫(yī)院接受治療,蔡暢擔心自己的感冒傳染給丈夫,隔著病房的玻璃拿著紙筆傳遞著對彼此的關心。
1月9日一大早,醫(yī)院便打來電話,通知她李富春病情惡化,盡管她已經(jīng)以最快的速度趕到醫(yī)院,但還是沒能同丈夫告別。沖進病房的她,只能緊緊抱著躺在病床上一動不動的李富春,哭著大喊“我來遲了,富春,富春……”
眾人聽著蔡大姐撕心裂肺地哭喊聲,一個個都紅了眼。
李富春追悼會上,蔡暢強撐精神送別丈夫最后一程,不少曾經(jīng)的老戰(zhàn)友、老同志也紛紛趕來參加。但大家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兩人唯一的女兒李特特居然不在。
一打聽才知道,這是蔡大姐的意思,為此,聶榮臻元帥還曾勸過她,但不論聶帥說什么,蔡暢始終堅持不同意。
李特特在得知母親的意思后,突然想到了母親曾經(jīng)對自己說過的一句話:
“我經(jīng)歷過了那么多的事,兒女情長早就被磨平了。”
但實際上,蔡暢不讓女兒參加追悼會,主要是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當時的形勢特殊,她希望女兒能夠低調(diào)到不被人注意,二是她不想女兒的身份被更多人知道,這樣可能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可能會讓她在工作中被特殊對待。無論是哪種,都是蔡暢不愿看到的。
出生于革命家庭的李特特,繼承了父母的革命精神。她在離休后,以65歲的高齡投入到了我國的扶貧工作中。利用自己的關系向各地領導、老板要錢,這些錢全都被她用于打水井、修路、建學校……她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大貧困地區(qū),晚年的李特特不僅沒有享受平靜的退休生活,反而四處奔波,求人辦事,但她卻甘之如飴。
2021年2月16日,李特特因病逝世,走完了自己輝煌的一生。
參考資料:中華兒女2017年19期、人民周刊2010年2期、百年潮2019年7期、湘潮2020年5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