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理想汽車從一家隊手眼中的現象級企業,一夜間被輿論千夫所指,甚至淪落為流量口中,垂危倒閉的爭議品牌。為挽大廈于將傾,微博之父李想收起自己所有鋒芒,在輿論的關注下、玩味中“消失了”;1個月后,理想L6上市,人們想看看李想要以怎樣的方式回歸輿論場,也想聽聽他會如何看待這段波折,更想了解這家企業何時會轉危為安時...人們都沒有等到真實的李想。
半年來,大家在等那個“消失的李想”要在什么場合,究竟以怎樣的方式區重回人們的視野?可在這段時間里,李想沒在公開場合再說一句“超綱”的話,也沒在社交平臺頻頻發聲,更沒有再去對任何人、事、物指點江山,激昂文字...可如今半年多的時間過去了,輿論的眼中,李想成熟了,理想也成熟了!
之所以講成熟,原因是從年初的產品受挫到年終重新代表新勢力站在頭牌的舞臺上,理想汽車這半年多所取得的成績,已經讓任何人都不會再去質疑一家「一人制」企業的價值,也不否認在如今內卷化的造車時代李想和理想汽車所展現出的3個無法模仿且獨居特征的商業優勢:1、李想個人極其精準的市場洞察力和戰略定力;2、理想汽車高效的執行效率與成本控制體系;3、整個企業上上下下圍繞前瞻技術的篤定與商業化變現過程中顯現出的韌性。
但這些都不能妨礙我們思考;在選擇沉默的時間里,李想究竟經歷多久和星河對話,和江海晤談的日子;還有什么更好的前瞻性投入方式,能抵得過要在中國成為空間智能領域第一名的價值;一個智駕和理想同學,又會如何支撐一家千億向萬億市值邁進?
用分割成3天的切片去回應期待,用一場錄播來回應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對這家企業發展印象的模糊。輿論試圖在這個看似合理、卻又隱藏很多問題中尋找些端倪。于是在每一場內容的開播前,人們都在對這種方式表達不理解,甚至不認為這是大家期待中李想回歸的樣子!甚至輿論口誅筆伐的抨擊,「演」的痕跡太重了。
無論是以怎樣的形式,或許我們都不該否認一旦一家企業的意識形態發生沖突,它反應的速度必將超過絕大多數的公司;無論是怎樣的目的,我們都不該否認,在權利高度集中以后,一家企業會始終具有集中精力辦大事兒的優勢;無論是怎樣的過程,也不該否認,當一家把使命放在利潤之前,利潤也就必然會成為它發展中的副產品。
出現這些不否認和看不見,是人們還在用當網紅的角度看李想,但如果我們放歸在新勢力第1的花名冊上,再去看這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或許就能理解,為什么李想,不當網紅,想長紅!
文|鍋師傅
編輯|李佳琪
圖片來源|網絡
1
「何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
如果真如輿論設想的那樣,「微博之王」的回歸只為了在年終歲尾的時候去挑動一下輿論敏感的神經,以博取流量對理想新技術的期待。或許只一句:我回來了!李想就足以引發外界對理想汽車長篇累牘的分析和探討。偏偏李想沒有這么做,而是把自己打扮成洞察世事的“智者”來為理想這家洪流之中涌現的企業,刺破迷霧,洞見未來。
方式轉變的背后,是一個人心智蛻變的過程。之所以沒有再去發微博、放狠話、用輿論都已經習慣且更俗套的方式去談及今天理想。而是用一場別開生面的戰略發布會,昭示了李想的目的已經不是再以「XX創始人」的身份再去和誰去撕扯、去爭辯些什么。而是決心要以一個企業家的視角,去回應一個個有關企業在判斷周期性問題的洞察和思考,以一位戰略制定者,而非戰術執行者的形象去幫一家企業定位,去確定好理想汽車接下來究竟要以怎樣的視野、格局和方式去看接下來的發展問題。
從肄業到創業,對于商業組織是有意識的權力之島,矗立在無意識的交易之海的故事,李想再清楚不過。相比大多數企業要以規模、成績來證明結果>過程的時候,屏幕下的李想就是希望要對過程去梳理,來帶著人們暢想一個可預知但卻無法預想的完美成果!這也是為什么李想在回應「主持人」每一個犀利的提問前,都能對答如流,甚至要毫不掩飾自己獨特的思考。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一切合乎邏輯預設中,去讓人們對李想每個思考和答案都意外驚喜和意想不到。
相比人們關心李想究竟在這場談話中說了什么,甚至在以窺探欲去看看理想要如何去給外界展現出一個值得更加期待的理想汽車。我卻更關注李想到底為什么要在這樣一個節點出現在人們眼前?又何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技術發布會來發布愿景?
這就決定了我們不該去忽視這場發布會的籌辦背后支撐其呈現的3個重要原因。:
1、與其說這場關于理想AI技術分享會、答疑會,我更愿意將它看成是一次李想接下來圍繞理想轉型,如何繼續獲取市場信任與認可的一次動員大會、宣講會甚至是一次「路演會」。
至于召開這樣一場分享會的目的,就是要自上而下,從內而外,去圍繞理想汽車營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一股新思潮,達接下來為這家企業發展鋪平道路的目的。之所以,沒有在形式上鎖定一場戰略發布會,沒有讓李想本人嚴謹認真的拿出一套PPT講上一番。或許結合今天理想汽車的階段發展來說,李想更需要隨意!相比半數資金用于AI,卻暫時還拿不出一款切實可行產品用于展示,決定了理想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這樣一場「何為戰略隱藏向陽謀戰略轉變」的發布會,也決定李想對談的一切目的要首先要圍繞「人」去展開:
對內,讓員工自上而下圍繞轉型形成一種凝聚力,省去李想及眾高管通過一次次小規模分享和會議來讓既有員工再去統一「心智」;對外為后續戰略落地,所需要的人才,為理想汽車在后續吸納人才過程掃清障礙,尤其是利用這種「廣而告之」的新穎形式要去吸引那行在相應領域,嶄露頭角卻有不可多得的頂級人才前來加盟,以規避在百度、字節等互聯網大廠對AI人才的第一波搶奪,理想的人才體系搭建,不會能拿1等的薪酬找2等的人才搭3等的體系,要靠著縫縫補補去推進既有規劃;
對上,進一步拉高投資人對理想汽車的期待,對長期投資者帶來持續的商業聯想性,對下,給短期投資者予以利好的信心,讓今天基于既有產品的高市值可以繼續保持下去。這或許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發布會結束后,理想股價能應聲上漲,浮動接近14%,且連續2日跟進趨穩.
2、相比對手要滿足市場對智能化需求,李想要為市場創造新需求!站在10年創業的節點上,站在新勢力已經開始向成熟企業邁進的節點上。大多數企業在思考第一性原理的時候,都是創造價值!但對李想來說,理想汽車的第一性原理永遠是創造需求!因為只有挖掘并創造出新的需求,才能確保理想汽車不會在今天內卷的競爭環境下,去做無畏的存量爭奪;也只有創造新需求,讓能確保理想接下來能夠圍繞既有目標,做好提前規劃,不會讓理想汽車既得成果成為過眼云煙。
如果單從成績來看,今天的理想相比同時期的蔚來、小鵬早就做到了遙遙領先。超過蔚來營收的3倍,小鵬4倍。這都決定了,即便是這兩家企業要要達到理想汽車今天的經營高度質量,至少也需要3-5年的時間。對理想而言,但凡想要拉開差距,李想都不能再讓這家企業在精神上圍繞規模博弈,在行動上去做好壞的比較。
3、如今站在新勢力規模第一的榜單上,李想很清楚,一個品牌只有懂得人心才能讓生意的增長留有根本,這也決定了成熟的理想既要流量,還要留心!因為算法再怎么算,永遠也算不過人心,李想只有勾起外界對于理想決策的討論、分析和預判,人們才會主觀上愿意去相信,理想汽車眼下的忙碌都是忙在了點兒上,而不是在撈偏門。
從立志打造一家新能源車企,到立志成為排名前三的AI公司。李想希望實現的結果,就像想起喝水就是農夫山泉,想起買醬油就是海天醬油。零卡零脂元氣森林,奶酪就選妙可藍多...就像江南春講過的那樣,貨找人不是品牌,人找貨才是品牌!但凡市場對智能汽車產生需求,AI做主業,汽車為產品,這不是理想的品類,而是理想的品牌。也只有這樣的品牌、這樣的公司,在歷史規律上,才是具備穿越周期特征的。
凱度曾做過一個投資營銷回報率分析,發現真正健康的企業,其70%的銷量來自于品牌指名購買,30%的銷量來自于短期促銷和流量轉化。也只有這樣的公司才是真正有能力、有條件賺利潤的公司。
2
下一個「理想」的3個信號
人性就是如此,沒有人看得懂李想,究竟會有什么技術配得上純電法拉利的身份和價格?沒有人聽得懂,一家汽車公司押寶AI,要拿什么優勢去和科技企業比技術?也沒有人看得到,一個過去只在滿足消費價值的公司,接下來會對智能汽車的核心技術究竟會展現出怎樣的競爭力?從ONE時代移動的家到,到L系列的500萬最好...證明了,李想比太多人都更清楚,進化的創造性為什么永遠會成決定一家企業逃離競爭后的必須產物。
從泡泡網到汽車之家,再到今天的理想汽車,人們或多或少都能在發聲的背后窺探出一些有意思的規律。但凡李想站在臺前“搖旗吶喊”,說服和造勢,都讓李想帶貨的企業能成為其中的既得利益者:
2020年理想用戶日,一句“TMD一幫臭搞技術的,天天沖我們XX” ,李想回應了外界對增程技術的質疑,也對接下來理想的一切動作打下預防針;2022年,L9上市,一句500萬以內最好,理想換回了全市場對戰略產品的關注,也為后續產品的走紅埋下伏筆;2023年一場2萬字演講,輿論敏感的神經再度被撩撥,李想為這家企業博得社會責任層面的利好,讓更多階層對于企業發展得以了解和認同,也讓一家千億市值的企業展現出邁向成熟期之前該有的樣子。
但凡對結果充滿期待,過程就一定是積極且充滿美好的。這是為什么,李想的每句話某種層面都在幫著理想汽車去規避在面對發展種可能遇到的問題,規避其中有意或無意間可能觸碰到的風險與危機,讓更多人從當年的認識,到認知,走向今天的認可,從AI是理想的未來,從買一臺法拉利去做體驗,從思考清成為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的必要條件開始...看似有意無意的信號背后,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幫助理想奔走相告,并對外釋放出圍繞戰略轉型、技術迭代和市場拓展3個全新的戰略信號,來展現一個成熟的理想:
在戰略上,理想只有先后,沒有好壞!明確公司轉型AI企業,意味著理想將不拘泥于傳統汽車的制造。李想眼下所表達,不僅是明確這家企業構筑VLA大模型,布局作為國內前三的AI企業,還是在強化智能化賽道才是理想這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至于眼下的能源結構帶來的產品區別,只是多樣并存,沒有優劣之分。理想任何產品都是圍繞智能化探索的承載體,無論增程還是純電,既沒有技術維度的優劣勢,也沒有新老產品的好壞之分。言外之意,從汽車智能化,到人工智能汽車化,理想即是把一切的選擇權交到用戶的手上,而理想則只負責把移動的智能空間做好。
在技術上,理想只有肌肉增長,沒有肥胖增長!既然要用100億用于研發,用一半研發去押寶AI,決定了理想會把公司最寶貴的資源資金和時間、精力All in在于技術相關的獨特價值,理想在試圖樹立在這個領域獨特的機制。理想并非是碰到難度、瓶頸開始的橫向開始,也沒有跳出擅長范圍越做越多,從能力增強到硅基家人,理想圍繞技術始終做垂直探索,只有肌肉的增長,沒有肥胖的變化。
在市場和品牌拓展上,理想只有高級和更高級!在向純電賽道再次發起進攻前,理想需要如何圍繞下一階段的產品展現出圍繞用戶和品牌的粘性的認同感,尤其是要在純電下行的市場環境下為用戶制造需求.這是理想要從法拉利的身上找方法的主要原因.學習法拉利,意味著理想對自己如何做好,純電「法拉利」可能已經有了一套不能劇透但已十分清晰的方法論。從品牌建設的維度上,理想的產品不會像低端下探,只會比之前的高級,打造的更高級!站在今天整體規模向上、階段拔高的節點,這不是一次關于品牌與市場合理性的分析,而是喚醒市場對于下一階段理想的展望和期待。
3
「成熟的理想」
一直以來,李想都沒有用一家企業的標準去框定理想汽車的未來——對萬億市值沒有欲望,支撐技術、產品、用戶三個層面的高速增長才是目的。或許在李想眼中,理想從不是一家公司,而是一個掌握行業知識的垂直組織。這種組織一定程度上扮演,傳道受業解惑的,是如何在幸福、美好的理念上實現商業文明的。
或許在李想看來,把特斯拉的路線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跑一遍,在方法上復制也許很容易,但在思想上的認可和接納太難了。
但也正是這種「為與不為」的選擇與權衡之間,讓李想成熟了!從當年的言辭大膽、直言不諱,到如今AI Talk的娓娓道來。任誰都不否認李想沉穩了很多,也理性了很多,任誰也能想得到,李想的這份成熟與深思熟慮之間有著哪些必然的關系。
記得理想對于車的商業模式分類為3眾:一種是單純的制造業,這樣的體系下,毛利率維持在10%已經算是一個成熟型公司;一種是消費型,毛利率能達到20%也是一個不錯的成績,只有成為一家科技企業,毛利率才能更好的突破20%以上,三種模式之間決定了不同的資源投入和不同的難度。
如果從商業思維來思考,我們不難看到今天李想對理想汽車的期待正在從一家成長型企業向成熟性邁進。但與之不同的則是在「為與不為」之間,李想的決策樸實了太多,也堅定了很多。
例如把人形機器人作為既定任務,但卻不像其他友商一樣,作為企業傳播中炒作的餌料。原因在于雖然兩者的運行都需要感知系統去獲取信息,都需要決策算法和精確的運動控制能力,但機器人的多模態大模型的感知、決策與控制任務更復雜,對算力和數據處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一套更復雜的技術和系統,李想已經讓人們看到了一個曾經什么都敢說的創業者,在商業選擇面前做出了為與不為,是一種商業成熟感。
從汽車公司到科技公司,從智能的移動空間到機器人,站在今天的發展節點上,或許我們已經很難再去把理想歸類在某個行業,可原本的制造管理、供應鏈管理,服務、軟件開發,以及面向未來的L4級自動駕駛,這些不同行業之間的不同組織和形態,都決定了在理想內部,理想無法用一套規則來管理和約束。要知道,類似工業制造看不上智能,數字智能看不上制造的情況,早就不是一個什么屢見不鮮的事情。單為了能讓這個組織良性的運轉下去,李想的思考是為它賦予一個更大的價值和意義,因為組織和規模之間的關系永遠正相關,這是李想對于組織運行的一種管理成熟感。
就像李想曾經說過的那樣,理想就是人生的一種映射,自己終其一生的目的不只是是為了掌控自己的命運,還要一次次突破自己成長的極限。如此以來,也只有最大的行業、最難的領域才能為理想的空間不設限,只有一個始終以創始人為主的思考和投射才決定,今天李想從網紅到想長紅的轉變必需要做好,一個成熟的理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