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桿菌作為一種共生生物存在于人和動物的胃腸道中,在正常情況下無害。然而,某些致病菌株可引起嚴重的臨床表現,包括急性腹瀉、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HUS)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食源性致腹瀉性大腸桿菌(DEC)是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急性腹瀉的主要病原之一,已成為中國各地腹瀉病例的重要病原體。
去年暴發的DEC在全球范圍內持續存在,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具有潛在的致命后果和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經濟影響。許多國家已經實施專門為監測和跟蹤DEC暴發而設計的全面國家監測系統,如美國的食源性疾病暴發監測系統(FDOSS)和歐盟的多國食源性暴發快速暴發評估系統。
基于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郭云昌、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馬曉晨分析了2011-2022年中國向FDOSS報告的DEC暴發情況,為中國人口的循證食品安全政策和干預措施提供信息。相關研究內容以“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Outbreak Reporting to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Surveillance System — China, 2011–2022”為題發表在《China CDC Weekly》。
考慮到食源性DEC感染的季節性性質,本研究采用季節性自回歸綜合移動平均線(SARIMA)模型,基于歷史時間序列數據生成短期預測(2020-2022年)。SARIMA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在時間序列分析和預測方面表現出實用性。
研究內容
2011-2022年期間,中國記錄了413次食源性DEC暴發,導致8127種疾病,2565人住院,1人死亡(圖1)。從2011-2019年,食源性DEC暴發率顯示出顯著的上升趨勢,隨后從2020-2022年呈下降趨勢。
圖1 2011-2022年中國食源性DEC暴發的年發病率和比率
學校食堂是主要的DEC暴發環境,占所有暴發的21.79%,與DEC暴發相關的患病(39.45%)和住院率(39.06%)比例最高。相比之下,快餐店的患病數量(0.33%)和住院率(0.39%)最低。在76.76%(317)的DEC暴發中發現食品車輛,其中187(58.99%)屬于單一食物類別,導致6000人患病,2220人住院治療。動物性食品是最常涉及的單一商品(27.36%)。唯一與DEC暴發相關的死亡與自助餐廳提供的多種食物(油炸小黃魚、鵪鶉蛋、羊肝)有關(表1)。
表1 2011-2022年,在中國發生的食源性腹瀉性大腸桿菌暴發、疾病和住院人數的數量和百分比
利用SARIMA模型分析并預測中國的DEC暴發模式。該模型預測2020-2022年的51、57和57次暴發,而實際報告的數字分別為54、51和17次。同樣,2021年(1137)和2022年(1389)的預測疾病計數超過實際報告的病例(1125和189)。2020-2022年,住院治療預測(252、240、240)也超過實際數字(181、158、8人)(表2)。
表2 SARIMA對食源性DEC暴發、患病和住院的預測結果
地理分布分析顯示,DEC暴發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云南省12年來DEC暴發最高,北京、新疆自治區和河北省最低。省級DEC發病率從河北省每100萬人0.027人到云南每100萬人0.899人不等。患病率也有類似變化,從新疆的9例(每100萬人中0.372例)增加到云南的1202例(每100萬人中25.74例)(圖2)。唯一報告的死亡病例發生在內蒙古自治區,沒有跨省暴發的記錄。
圖2 2011-2022年中國由PLAD進行的食源性DEC暴發、疾病和住院情況的地理分布
實驗室檢查確認,腸聚集性大腸桿菌(EAEC)是主要的病原體,導致124次暴發(48.82%)、2124人患病(41.87%),235人住院治療(21.82%)。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是最不常見的致病類型,導致21次暴發(8.27%)、217人患病(4.28%),150人住院治療(19.39%)(表3)。
表3 食源性DEC暴發、患病和住院的五種病理類型的數量和百分比
小結
這項綜合分析描述了2011-2022年中國各地食源性DEC暴發的流行病學模式。在此期間觀察到的DEC暴發數量比2003-2008年增加6倍。過去三年,新冠肺炎大流行深刻影響全球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系統。在中國,綜合非藥物干預措施(NOIs)的實施影響了各種傳染病的傳播動態,包括社交距離措施、強制使用口罩、居家命令、關閉公共空間(餐館和教育機構)和旅行限制。這些干預措施已顯示出對包括DEC在內的胃腸道感染的可測量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食源性DEC暴發持續減少。分析顯示,省級食源性DEC暴發率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反映了生活方式行為的差異,包括該地區的食物消費模式、飲食習慣和衛生意識。
在病因確定的DEC暴發中,EAEC成為主要的致病型,與中國急性腹瀉病例中最常見的分離病原體一致。研究結果表明,與EAEC相比,EPEC和ETEC在食源性DEC暴發中所占的比例較小。
學校食堂是最常見的暴發環境,主要是由于烹飪不充分或食品準備過程中的交叉污染。鑒于兒童更容易感染DEC,迫切需要加強對學校食品服務業務的監督,并對食品服務工作者實施全面的專業培訓。
參考文獻:Tongyu Wang, Yangbo Wu, Weiwei Li, Ping Fu, Hongqiu Li, Ning Li, Yue Dai, Junhua Liang, Xiaochen Ma, Yunchang Guo.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Outbreak Reporting to 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s Surveillance System — China, 2011–2022[J]. China CDC Weekly, 2024, 6(51): 1370-1374. doi: 10.46234/ccdcw2024.272
主編微信
注:添加微信請備注昵稱+單位+研究
生命科學綜合交流QQ群:68134186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