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群雄并起,最后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格局,發生了許多重要的事件,其中有三件事最為人所不齒,魏蜀吳各有一件,都是什么?
魏國:司馬懿洛水之誓
“人無信,則不立”,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便無法在世上立足,尤其是大人物,更是將自己的信用看得比性命還重要,但是司馬懿卻并非如此,他指著洛水發誓,最后卻違背了自己的誓言,滅曹爽及其黨羽三族。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魏明帝曹叡病逝前,將8歲的曹芳托孤給司馬懿和曹爽,但是此二人不和,首先是曹爽掌權,排擠司馬懿。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著皇帝曹芳外出祭拜高平陵的時候發動政變,占領京城洛陽。
此時,曹爽是魏國大將軍,所有的軍隊都歸他管轄,大司農桓范能夠征調天下糧草,還有皇帝在手,如果和司馬懿決一死戰,鹿死誰手,猶未可知。然而,司馬懿派出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勸說曹爽放下武器,只是免其官職,絕不傷其性命,他以洛水為誓。曹爽雖然不是一個憨厚之人,但他也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相信司馬懿那樣的大人物不會騙他,不會說話不算數,于是放下兵器,安心當一個富家翁。
但是司馬懿卻食言了,在曹爽交出兵權后,以謀反的罪名處死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飏、畢軌、李勝、桓范等人,并滅其三族。在此之后,如果還有人發誓,誰還敢信,也無人敢信,由此可知司馬懿洛水之誓的后果很嚴重。
蜀國:劉備入川
公元211年,劉璋害怕曹操占據漢中之后,征討益州,于是請同宗劉備入川,協助防御張魯和曹操。然而劉備入川之后,不但沒有幫助劉璋對抗外敵,反而廣施仁義,和劉璋鬧翻后,斬了劉璋部將白水軍督楊懷,吞并其部隊,掉轉槍頭攻打劉璋。同時,劉備又讓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人從荊州南郡出兵攻破巴郡、江陽等郡縣,里應外合夾擊劉璋,經過數年苦戰,兵臨城下,逼降劉璋。
如果劉璋沒有請狼入室,益州易守難攻,劉備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攻不進蜀地。像劉備這種“鳩占鵲巢”的情況,令人所不齒。試問,以后還有人敢請劉備幫忙嗎?
實際上,劉備已經不是第一次干這一件事了,他以公子劉琦的名義占領荊南四郡,而劉琦卻死得不明不白,他便不用歸還荊南四郡了。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南郡),然而卻有借無還,他賴著南郡,不想還給孫權。
吳國:呂蒙白衣渡江
魏蜀吳三方勢力,曹操最強,劉備和孫權只有聯合,才能勉強抗衡,如赤壁之戰便是孫劉聯軍的杰作。此后,孫劉一直都是處于結盟狀態。
但是公元219年,孫權卻趁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取得大捷的大好時機時,派出呂蒙“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奇襲荊州(南郡),徹底斷了關羽的后路。關羽腹背受敵,荊州兵四散而走,他敗走麥城,后被擒殺。
如果孫權是先和關羽斷絕盟友關系,再宣戰,進而派呂蒙帶兵攻打荊州,沒人會指指點點。然而東吳卻是故意迷惑關羽,呂蒙假裝生病,讓陸遜替代他,迷惑關羽,關羽判斷錯誤,將荊州兵全部調到前線,后方空虛,才被呂蒙一舉拿下。
呂蒙白衣渡江如果從軍事方面看,是一次完美的軍事行動,但是如果從政治角度看,是天大的敗筆,因為從此以后便無人敢和東吳結盟,害怕東吳背后捅刀子,到時候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結語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各發生了一件為人所不齒的一件事,其中魏國是司馬懿的洛水之誓,蜀國是劉備入川,吳國是呂蒙白衣渡江,這三件事性質惡劣,刷新了人們對信義的下限,造成嚴重后果,如果人人都效仿,整個社會便會烏煙瘴氣,爾虞我詐之風盛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