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第一大授銜,授予了包括元帥、大將、上將在內的一千多位將軍軍銜。
為了保證授銜的公平公正,授銜也綜合考慮了將軍們的資歷、軍功、職務、山頭等諸多方面。
在其中有一位將軍,27歲便當上了師長,彼時下屬陳賡還只是營長,粟裕更只是一名班長。可是授銜時相較于粟裕、陳賡獲授的大將軍銜,他卻只獲得了上將軍銜。
他就是周士第將軍。他為何僅授上將軍銜呢?
1900年,周士第出生于海南瓊海的一戶普通家庭。
不過雖然生逢亂世,世道艱難,家境貧寒,但是還是堅持供應他讀了書,讓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而隨著新文化運動的傳播,彼時已經(jīng)從中學畢業(yè)的周士第也深受影響早早在心中種下了救亡圖存的理想。
1924年,他從同鄉(xiāng)口中得知黃埔軍校開始對外招生,于是他果斷決定投筆從戎,報考了黃埔軍校,成為第一期學員。
進入軍校后,他刻苦學習,軍事課程成績優(yōu)異,政治成績也十分突出。畢業(yè)后不少同學都奔赴了北伐戰(zhàn)場,但他卻選了另一條路——教官之路。
那時孫中山在廣東區(qū)委成立了一個名為“鐵甲車隊”的革命武裝力量,周士第積極參與其中,擔任了軍事教員,為士兵們講解作戰(zhàn)策略和戰(zhàn)術理論。
自此之后,他一邊參加實戰(zhàn),平定了一些軍閥叛亂,同時積累教學經(jīng)驗,用一堂堂課提高戰(zhàn)士們的沙場應對能力,可以說是一位能文能武的軍事人才,得到了孫中山和許多高級將領的認可和支持。
1924年12月,他加入了共產(chǎn)黨,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
隨后憑借著在鐵甲部隊代理隊長任上的出色表現(xiàn),他也一路擢升為團長,到南昌起義時,已經(jīng)成為二十五師的師長。
黨組織對他也十分重視,認可他的出色能力。而彼時的粟裕將軍還只是他麾下的一個班長,陳賡將軍也不過是他手下的營長。這里也可以看出作為黨的早期黨員,他的資歷是很足的。只不過說到底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變化還是太快了。
在參加了南昌起義之后,面對敵人的圍攻,起義部隊被迫轉移,最終相互之間失去了聯(lián)系,一部分陸續(xù)轉移到井岡山地區(qū),一部分則南下陸豐等地。
至于周士第則在聯(lián)絡缺失無奈之下,選擇了獨自一人前往南洋。長時間無法和組織聯(lián)系,導致他的職務、黨內關系也難有寸進。直到1933年,他才回到了江西瑞金。
面對更為錯綜復雜的局面,他積極主動學習,自我檢討,這才終于重新融入了組織。
之后他參加了長征,職務上也先后擔任了干部隊指揮科科長、隊長、紅15軍團參謀長、紅二方面軍參謀長等。
到1937年全面抗戰(zhàn)打響后,他擔任了八路軍120師參謀長,繼續(xù)同賀龍元帥搭檔。
期間,他多次巧妙運用戰(zhàn)術,破解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攻擊,多次掐斷了日軍的交通線和供給線上,讓敵人防不勝防,也讓前線部隊獲得了難得的喘息之機。
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他擔任了晉北野戰(zhàn)軍司令員,指揮了晉北戰(zhàn)役,之后協(xié)助徐向前指揮了晉中戰(zhàn)斗,解放了太原。后又履職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到1949年5月他帶兵打進了四川,連續(xù)解放了廣元和綿陽等多座縣城。
建國之后,他擔任了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西南局委員等職務,還參與了抗美援朝的防空作戰(zhàn)。
從他的戰(zhàn)功來看,還是非常出類拔萃的。輔以老資歷——參加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的師長以上,抗戰(zhàn)時期的參謀長等,他雖然夠不上元帥,但大將應該綽綽有余。
但在評定軍銜的時候,組織上考慮到周士第曾經(jīng)有一段脫黨的空白期,長時間不和黨組織聯(lián)系,這在黨內是極其罕見的情況,所以最終經(jīng)過反復討論,毛主席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
對于這個結果,周士第本人則表示:“能被黨組織重新接納我就很高興了,那么多老伙計犧牲在了前線戰(zhàn)場,我哪能還有別的怨言呢?”盡顯共產(chǎn)黨人的高風亮節(ji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