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凱旋畫廊舉辦跨年個展“邊界的消弭”,對涂曦具有特殊意義。展覽集中展示他近年創作的20多件畫作,借此機會,藝術家也越來越明確地感知到,一段新的創作進展推門而入。
花非花,物也非物
2020年個展“賦·調”至今,涂曦依然延續了他畫面里的自然主題,由靈動筆觸、復雜畫面組織與輕盈色彩所共同織就的植物、花卉、風景等現實景觀。這讓久居都市由衷感到疲憊的人們,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就進入其中,想要去靠近畫里自然流露出的溫度與生命力。
展覽選取的這些植物與場景,大多與藝術家的生活經歷相關。這些畫中具有生動姿態,卻說不清、辨不明具體科目的植物,通常取材于涂曦工作室,或是來自他經常散步的植物園。
涂曦《花園2》 布面油彩 200×160cm 2024
涂曦《野蠻生長》 布面油彩 120×85cm 2024
與其說,涂曦愛畫植物是出于閱讀經歷與理性思考,比如受到梭羅《瓦爾登湖》的影響,試圖讓創作者與觀者的精神回歸自然境界,讓畫面具有某種反功利社會與反物質主義的精神;不如說,這些被命名為《花園》《密林》《夜》《野蠻生長》的畫作,展示出他對描繪造物主賦予自然界中每一個微小細節的巨大沖動和興趣。
涂曦《夜》 布面油彩 120×85cm 2023
在他的創作軌道中,植物并不擔當特定題材,植物提供形狀與色彩,已經天然攜帶了龐大的,足以讓藝術家感到觸動的信息量。圍繞這些普遍性大于獨特性的植物,和它們所構造的普遍性場景中,涂曦試圖從中提取一些沒有特別指向的內容。
“與我以往的創作思路類似,我在選擇題材時,希望盡量排除有時代印記或人文痕跡的內容,我更想抓住共性。因而就需要在繪畫中排除其他,如敘事、文本、歷史等干擾因素。”在涂曦看來,畫面選擇表現的內容越單純,越是在生活中具有共性,或許在任何一個時代、文化與社會背景下都能具有某種開放性的普遍性。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時光》 布面油彩 170×130cm 2021
恰如《時光》里對時間感知的普遍體驗那樣,帶有老照片般夢境質感的畫面來自涂曦的童年記憶。“人對時間的感知是流動的,兒時我總認為時間過得特別慢,據說是因為童年時期我們接受信息的密度更大。長大之后,我們的生活變得程序化,總感到時間過得飛快。時間是對密度的感知,像某種錯覺。”
涂曦希望將時間、敘事、觀念指向在畫中有意去除后,讓繪畫更加獨立,從而將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繪畫本身。當排除觀念、敘事甚至具象沖動,怎么畫,對涂曦來說也就遠勝于畫什么:“最后留下的可能就是我認為的繪畫。”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密林》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23
如同在最新個展中,涂曦對構圖、內容、技法、肌理、氣氛等一系列圍繞繪畫本身的實驗與探索,在具象表現與抽象意味中反復拿捏平衡點,引領觀眾順延至他所創造的模糊圖式與巧妙的形式構造,與畫中所投射的生命溫度與思考達成共振。
正在消弭的邊界
涂曦身上有著濃厚的“I”人氣質,但話題一旦引到畫里的某個具體部分,他的話題興奮度又會活躍起來。比如當《藝術栗子》問起新展中的畫面里一塊模糊“空白”的由來。
涂曦《綻放》 布面丙烯 40×50cm 2022
“因為我從未嘗試過中間特別空無,缺乏主體物的構成的畫面,這讓我想對畫面形式進行新的嘗試和挑戰。之前我會在具象和抽象之間特別糾結,后來我發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工作方法與對畫面的要求達到某種平衡時,只要認可這個畫面,具象或者抽象都可以自洽。”涂曦說。
顯然,涂曦是個細節控,繪畫的快感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整體與細節之間反復再反復的思考、調整與實驗,這讓他的畫中有著大量迷人又耐看的細節。他在創作里類似一位走鋼絲藝術家,巧妙而嫻熟地調動又平息畫中的各方能量。噴槍、拼貼、潑灑、滴落、罩染等他熟稔掌握的各種技巧,不厭其煩地挖掘著丙烯與油畫在透明性表現上的媒介潛力。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花園3》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24
涂曦《野蠻生長3》 布面油彩 120×85cm 2024
觀眾即使無法在第一時間領悟畫中形象的所指,卻能直覺性地感受到創作者在每張畫中思考的過程,甚至是畫家每一筆的快樂。這種視覺快感直指繪畫存在的意義。
在藝術家看似輕松的,漫不經心的處理之下,由顏色線條制造的痕跡,構造出物象與空間邊界逐漸消弭的奇異狀態,帶給人以剔透卻又復雜的直接觀感。涂曦對《藝術栗子》說,他偏愛丙烯,正是因為丙烯媒介的技巧多樣性、開放性和能夠制造出的不確定性。
人們能從涂曦的藝術手法中辨識出來自美術史的影響,例如他喜愛的藝術家名單,包括波洛克、基弗、里希特、尚楊等。藝術史和自然、技術、社會新聞、音樂與好萊塢電影一樣,被他視為某種信息來源,很多觀眾能從涂曦畫中偏薄、透的偏好中,看出中國水墨畫的形式因素。實際上,影響的作用經常是潛在發生的。
涂曦《理想之地》 布面丙烯 200×260cm 2024
涂曦《棲息1》 布面油彩 200×160cm 2022
涂曦回憶,他畫中透露出的傳統因素,或許來自童年的視覺經驗與文化熏陶。他的爺爺作為蘇州美專最早一批畢業生,專攻油畫專業,也精通中國畫與書法。大學時學習坦培拉的經歷,真正影響了涂曦對材料的偏好。他開始對坦培拉工作程序呈現出的效果深感興趣,選擇丙烯的初衷,也是它可以模擬坦培拉的效果,工序更為簡便,但同樣可以創造出類似薄水顏料的透明感。
“每個畫家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對厚重的油畫效果一直不太感興趣,也更善于經營輕盈有透明感的畫面效果。丙烯和油畫都可以實現非常復雜、微妙的混合色彩,類似琥珀或者寶石的質感。這種顏色質感不容易被確切描述,但具有傳遞情緒、情感和氣氛的功能,但又比較含蓄。我一直在調整自己的色彩系統,使其更符合我的創作需求。”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幻化》 布面油彩 200×165cm 2024
從涂曦的丙烯畫與油畫中看到山水畫甚至大寫意,作為一種實際上的“誤讀”,藝術家并不抗拒觀者的各種感受與解讀。這構成了藝術家通過色彩、肌理等形式層面,對畫面題材、內容在不厭其煩的解構與重構中,融化了架上繪畫中空間與形態表達的固有邊界,并進一步超越某種媒介特征,甚至是不同畫種的美學邊界。
媒介與形式即“信息”
出生于藝術氣氛十分濃厚的家庭,涂曦的家人起初并沒有特意培養他成為畫家,畫畫更像是順其自然地發生在他身上。2002年,涂曦從安徽老家考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開始接受系統性的藝術教育。2009年,從中央美術學院寫意油畫班畢業之后,正式開始自發的藝術探索。
涂曦在工作室
這是一條成為畫家的科班路徑,涂曦一路上對繪畫產生過不同的認知階段與心態蛻變,也似乎具有某種普遍意義。從剛學畫時,認為繪畫就是追求描摹現實,進入專業學習過程中,開始接受體積、空間、色彩等造型方面的技術磨煉,鉆研與積累繪畫技法。緊隨其后的,是開始反思技法的重要性和它與繪畫的關系。
2017年之前,涂曦依然在畫中主要考慮敘事與人物因素,每張畫里仍帶有敘事因素,故事來自他閱讀的書籍,或是提取于生活經驗;2018年至今,他愈發專注于畫面本身,觀念在他的畫面中變得非常隱性且不易被描述,一如他內傾化的性格,觀念以某種若隱若現的方式存在著。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光芒》 布面丙烯 200×200cm 2024
涂曦《花園1》 布面油彩 200×150cm 2020
對涂曦而言,選材就像尋找和制造一個排除時髦與強烈個性的空盒子。如果盒子有自己的形狀與特點,就很難再賦予新的東西,他要往盒子里裝什么呢?
他的素材有時來自寫生,有時來自圖像,包括網絡圖像、朋友圈和他隨手拍攝的照片。他專門建立了一個素材庫,定期查看時,總能從中提煉出新的東西。但這并不意味著他的繪畫與圖像高度相關,即使他畫中的復雜性令人想起“圖層”概念。
這種通過繪畫過程中的繁多工序,畫面層數逐層累積創造出的繁復絢麗的視覺效果,幾乎是涂曦的“招牌”藝術面貌。其形式看上去是來自電子視覺,但在他這里,更多是來自地質學、考古學、科幻小說等的啟發。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野蠻生長2》 布面油彩 120×85cm 2024
“人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領域,‘圖層’的靈感可能來源于其他方面,比如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將北京分為三個層次,我會開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知識結構,有自己的處境、視角和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們的世界可能只是一個圖層,如果將這個東西用在平面繪畫上,可能會更加有趣。”涂曦對《藝術栗子》說。
究其根本,繪畫是通過物質層面的創造,展示思維過程的產物。更確切地說,繪畫是一件東西,從中可以看到繪畫痕跡,并且有一定的時間積累在其中,人們能從中看到創作者的思考、興奮點、缺點、猶豫或者不確定的地方,這與圖像是兩回事。
涂曦《野蠻生長5》 布面丙烯 120×85cm 2024
近年來,隨著創作經驗和閱歷的積累,涂曦開始更深入地挖掘繪畫媒介、形式與技法本身蘊含觀念與信息的潛力。具體在涂曦的創作里,畫面分層的概念實際上關涉每一層凝聚的信息量和語境的雜糅,并呈現為色彩、筆觸、空間塑造共同為畫面服務的糾纏狀態。
“以吳帶當風的線條和巴洛克時期的線條為例,這兩種繪畫的區別很大,背后蘊含的文化背景千差萬別,線條本身的信息量和文化指向也各自不同。我認為繪畫與觀念之間本來就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比如展覽里一些作品,乍看上去,讓人想起藝術史里的一些史詩歷史畫作,但其素材實際上利用了一張游戲截圖。涂曦不玩游戲,只是被數字圖像中顯示出的宏大歷史感甚至身形觸動,背后是他對真實與虛擬、存在與空無的思考。
涂曦個展“邊界的消弭”
2024.12.21-2025.2.23 凱旋畫廊
涂曦《生長-綠》 布面油彩 50×40cm 2022
涂曦經常在工作室附近的樹林里遛彎,觀察樹葉間隙的陽光,這讓他想起馬斯克描述我們所處的世界真實性的問題,宇宙或許只是虛擬的投影。“真實性可能連十萬分之一都不到。如果我們假定他的說法正確,我們所看到的東西都是模擬。那么,如果真的存在造物主,或者能夠創造出一個新世界的算法,這背后的力量何嘗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性?”
繪畫對每個畫家來說,大概也是足夠神秘的,也因此值得去反復思考與探求。對涂曦來說,這次展覽更像一個提煉的過程,讓他更堅定了接下來的研究方向。接下來,他希望自己能“畫得更加主觀,更直接一些”。或許這是在技術時代,繪畫依然無法被輕易替代的根源。
文字|羅雯
圖片|凱旋畫廊、涂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