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漫筆(散文)文/王世輝
白云寺,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這名字里的詩意,也點燃了我心中的向往之情。趁著雙休,我報名參加一個五十多人的旅游團,天未完全放亮,便踏上了略帶寒意的造訪之旅。
天氣帶著寒意,我的內心卻是溫熱的。這份溫熱,也使我在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中,睡意全無——車上的大多數人在補回籠覺,我卻默默地在想象的畫紙上勾繪著白云寺的景象。
其實,白云寺之于我,完全是個陌生的未知數,一無所知。到達目的地后,我才知道白云寺既是寺院的名字,也是輝縣市國有林場的名字,林場的辦公場所就在寺院的一旁,緊緊地毗鄰著。
白云寺是一座千年古寺,位于輝縣市市區西白鹿山西南的關山峰下。這也相類于我國境內的大多數寺宇——依山而建,與山結緣,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與紛攘紅塵拉開了距離,宣示著出世與避世的生存態度。
甫一進寺,迎面照見一通赫然而立的石碑,石碑上的文字,較為全面地介紹了白云寺的來龍去脈,也讓我獲得了初步的認知。轉述一下,便是:始建于唐高宗年間(649—683年),時名白茅寺;宋時增建羅漢堂;元至元二十年(1238年)重建,改名夢覺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重修,西側增建觀音堂,并再度改名,始為白云寺;清亦有修繕,乾隆皇帝曾圣駕幸臨;2006年5日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以降,直至今日,白云寺保存了一個完整的時間鏈條。
白云寺的鼎盛時期是在明代中期,當時的規??胺Q龐大,有東西三座院落,房舍達一百余間。至清,雖無增,亦無減,僅只在修繕時改變了建筑的風格而已。現存的歷史建筑,也是蔚為大觀的,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配殿、東西配樓、東西廂房、鐘樓以及奶奶殿等,共計14座60余間。這些櫛風沐雨、靜對莽蒼的歷史建筑,除大雄寶殿為明代建筑風格外,其他均為清代風格,呈現出“清”風撲面的濃郁氣象。
白云寺占盡形勝,景色亦絕。據志書與碑刻記載,清代已成為“太行諸梵宇之最佳者”:古寺藏深山,鐘聲白云里;竹林蔥蔥,云海茫茫;高僧似云,靈塔如林;其中的“白云八景”,不僅濃縮了周邊美景,更為白云寺贏得了“豫南名山在石人,豫北寺院在白云”的贊譽口碑。
較之于我所造訪過的諸多寺宇,白云寺有一個突出的不同點:多樹。這些樹,種類豐繁,遍及角落,一例地高拔,一例地古老,一例地掛著保護牌子;最古老的銀杏樹已有1100年,其余之中,樹齡達數百年者絕不鮮見??粗鴴炫粕蠘俗⒌臉潺g數字,我不由得在心中暗嘆:白云寺,真乃樹的“養老院”。
關于這些樹,我曾寫過一篇散文《白云寺訪樹》,文中已有詳述,此處不贅,只敘白云寺的他端。
先敘塔林。
塔林位于寺院北側與東側的山坡上。既然稱“林”,肯定應該有許多座塔,一座挨著一座,一座連著一座,挨挨擠擠,鱗次櫛比吧?然而,這只是我初聞塔林二字,心中一閃念間的猜度與臆想,當我來到塔林時,才明白自己的猜度與臆想完全是個錯誤的預判——此塔林遠不比嵩山少林寺的那樣蔚為大觀,存留至今的僅有六座塔而已。此等規模竟也稱“林”,其中必有緣由。思來想去,我得出一個自以為是的答案,那就是后世人們對歷代住寺高僧的懷念與景仰,此情氤氳不已,漫漶不散,早已生長為另一種具有形而上意義的“林”了。
塔的建造,或磚,或石,都頗具歷史文化與建筑藝術代表性,堪稱典范的,有南宋淳佑六年(1246年)的寂照通悟禪師徽公塔、元至元二十九年(1229年)普照大禪師石塔、明弘治年間漢藏民族共建的煢絕老人天奇塔。聽聽塔下所葬之人的名號,就知道他們都是備受尊寵的高僧。
再敘寺中。
寺中房舍極多,一例地古舊,一例地滄桑,卻又透射著容易被感受到的沉靜與生氣,這使我忽然想到了鄉間壽星們的容顏。這些房舍,無論高矮大小,都張貼著紅紙寫就的對聯。古舊底色泛動著紅潤,也在一定程度上掩去了滄桑的成分。聯上所書,皆是佛家語,或彰顯功德,或宣示勸誡,亦有融匯景光的妙詞。比如“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以忍為高”,又如“山色青翠隨僧入院,松聲靜雅與客談玄”,都是可以品咂出滋味來的。
寺中房舍多,各種碑碣、高僧塔銘題記石刻亦多,保存完好的有二十余處。一邊徜徉,一邊瀏覽,最能吸引住我眼球的,是兩處嵌入墻壁的壁碑。
一處是“紀云鶴碑”。碑上刻有紀云鶴的詩《祭風繞白云寺三首》。紀云鶴是明代陜西彬州(今彬縣)人,舉人出身,萬歷二十年(1592年)任輝縣知縣,在任三年。此三首詩,是他在任期間,攜幕僚到黃河口祭風,因慕白云寺之勝,往止宿焉,次日清晨遍游白云寺,感慨抒懷而留下的美篇佳句,詩中有“泠泠泉聲靜,叢叢樹色蒼。閑云覆宇棟,異鳥吐笙簧”之語,極盡對此地勝景贊譽之能事。
另一處是“李贄碑”。碑上共刻有四首詩,其中三首為李贄所作,一首為他的好友鄧林材(時任衛輝府推官)造訪時所作。李贄是明嘉靖進士,三十五年(1556年)任輝縣教諭,擢國子博士。這位在我國歷史上赫有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留下了《焚書》《續焚書》《藏書》《續藏書》等著述,只可惜下場并不好,晚年是被冤死在獄中的。
寺中有一個狹窄的出口,連接著通往后山的小路。登后山,順路游覽了竹林、龍泉、北金頂等景點,均有不菲收獲。
即將告別白云寺時,拐彎到寺的東側,拜謁了著名的“五百羅漢碑”。碑由石龜相馱,高大,聳立,已被建亭設圍保護,只是其碑文漫滅不清,難以辨識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