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死、慢死和猝死,你希望用哪種方式迎接死亡?”
“猝死,理論上痛苦最小。”
很難想象,這個對很多人來說諱莫如深、甚至會覺得冒犯的對話竟然出現在了北大的課堂上。
這是一堂正在進行的死亡哲學課。提出這個問題的人是北大醫學部的教授王一方。當看到超過一半的學生都選擇了猝死后,他反問道,“如果是這樣,我們跟屠宰場的牲畜又有什么分別呢?”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劇照
王一方認為, “對死亡的坦然是社會化的最高階段” ,但多年來的教育經歷卻讓他看到,許多現代人對待“老弱病死”的態度是十分消極的,他總結人們面對這些問題時的表現主要有三種:
一是鴕鳥狀態,不愿意去面對,能逃避就逃避;
二是菜鳥狀態,問題降臨時不知道怎么辦;
三是驚弓之鳥,即害怕和恐慌。
這對每個人來說其實是一個大問題。許多遺憾和悲劇的發生,往往是源自這些消極的態度。
出于恐懼, “有許多人即使是在父親或者母親彌留之際,都不敢去凝望那雙臨終的眼睛、沒有去擁抱他們” ,王一方惋惜地說,這無疑是親密關系中的一條難以彌補的裂痕。
由于不知所措,還有很多人在親人重病時,選擇用比疾病更加痛苦的醫療手段來延長親人的生命, “當一個人身上插滿管子,嘔吐、脫發、化療的劇烈反應折磨著他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對家屬來說治療是一種心理安慰和‘不愿放手’,但對病人來說這未必是幸福的”。
而我們大多數人,在額頭出現第一道皺紋的時候,在因為疾病而難受疼痛的時候,當某些功能發生減退的時候, 我們時常如驚弓之鳥,諱疾忌醫甚至倉促應對,從而失去了更好的生命體驗,也缺失了關于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星運里的錯》劇照
為什么我們在面對老弱病死時,總是如此被動和彷徨無措?
在王一方教授看來, 這些問題的出現,往往是因為我們對于生死大事的毫無準備、對于醫學的過度依賴,也源于一直以來關于“老弱病死”教育的嚴重缺失。
“現代醫學的進步可喜可賀,但人類依然無力征服死亡,也無法消滅痛苦。然而死亡終會來臨,我們能做的是讓死亡有品質、有尊嚴,讓軀體與心靈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
不避諱談論死亡的人,可以豁達地談論任何事情。 王一方形容這是一個“脫敏”的過程,其間可能充滿了痛苦的抉擇和重重疑慮,所以需要有人去“捅破這層窗戶紙、去輔導”。 抱著這個初衷,多年來,王一方一直在從事醫學哲學的教學工作,他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醫生,也有小朋友。
限時特惠
特惠94.8元原價158元
特惠時間:2024.12.23—2024.12.30
作為一個曾經的臨床大夫,如今的醫學哲學教授和一個醫學與文學交叉的關注者,他深知只靠醫學去解決生命難題是遠遠不夠的:
“老弱病死不只是發生在急診室、手術室、癌癥病房、ICU監護室里的臨床事件,還是一個哲學事件,甚至是精神事件。技術、金錢可以重新定義死亡(死亡就是關機時間),但無法安頓躁動的靈魂。所以,現代醫學需要醫學哲學向度的啟蒙和教化來完成對疾苦、衰老與死亡的坦然順應和超越。 ”
《愛》劇照
因此,王一方的講述往往從現實問題出發,繼而拓展到哲學和文學所思考的精神層面。在他的課上,一個人不但能聽到關于疾病、衰老和死亡問題的解決方案,也能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撫慰。
正因為如此,聽過他的課的人總會產生新的認知——老弱病死并不全是消極的,而是充滿了積極的意義。
他會說死亡可以是痛苦的反面 :“生病的過程是很痛苦的,死亡恰恰是在最后那一刻去終止痛苦。所以有的時候,延長生命其實是在延長人的痛苦。”
也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大家對于衰老的偏見 :“我們的社會存在一種歌頌青春、譏諷衰老的情緒,這是一種社會性退縮。”
還會提醒我們尊重生命的方式是向死而生 :“人只有一生,僅此一生。所以,我們今天要有準備,對待疾病要有準備,對待死亡要有準備,對待衰老有準備,這樣才能過好一生。”
為了讓更多人補上這堂關于生命的重要課程,王一方教授也帶著他對于生命哲學的獨到見解來到三聯中讀錄了一期播客,這期播客上線后便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有位聽眾感嘆,不懂文學的哲學家不是一個好醫生,王一方教授顛覆了他對醫生的印象。
還有一位母親剛剛離世無法走出來的朋友說,在聽完節目后,他慢慢接受了親人離去的事實。
王一方教授播客的部分聽眾好評
也有許多人不斷在問,能否請王一方教授開設一個課程,再深入講講與衰老、疾病、死亡有關的話題。但由于王教授十分繁忙,我們的幾番邀請都未能成行。
但聆聽一堂“生死課”,對于每個處于混沌階段的人來說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經過我們不懈的努力和等待,王一方教授終于再次來到中讀,開設了《醫生不曾告訴你的生命哲學課——如何面對衰老、病痛和死亡》。經過精心策劃,這門課程的內容比北大課堂上的還要豐富和深刻。
限時特惠
特惠94.8元原價158元
特惠時間:2024.12.23—2024.12.30
這堂課與別的課很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其他的老師可能更多的是跟你講當下的癥狀怎么處理,當下的疾病怎么診斷,但王一方教授會跟你講更多的生命的隱喻和生命的意識,啟發你去思考自己的生命在一個什么樣的刻度上面。
在課程中,王一方教授會將醫學與哲學、文學打通,解答我們最關心的問題:
如何活得長、病得晚、老得慢、死得快?
當獨立、自助、自尊的老年生活不能再維持時,該怎么辦?
如何跳開思維誤區,找到對自己有效的治療方法?
死亡是暫別還是斷離?
他也會用全新的視角,治愈你的焦慮、刷新你的認知:
衰老不是被歧視的對象,而是值得被歌頌的狀態,也是人類對于生命的坦然;
病痛不是嗡嗡作響的儀器和滴入血管的冰冷藥水,而是醫者仁心、親人的精神照護;
死亡不是油盡燈枯的悲愴,而是莊子鼓盆而歌的樂觀,是向死而生的勇敢。
還有更多觸動人心的內容,只有聽過這堂課的人才能有深刻的感知。
王一方教授曾提到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希望這堂課,也能帶給你如此的關懷和理解,幫助你活得豁達一點、清醒一些,在學會珍視生命的同時,也懂得好好告別。
限時特惠
特惠94.8元原價158元
特惠時間:2024.12.23—2024.12.30
為什么你需要聽聽這堂課
衰老、疾病和死亡
一堂每個人都無法繞過的生命課
沒有人能夠戰勝死亡,就如同沒有人能夠避開衰老和疾病。所以,當人生即將散場時,如何從容面對、優雅地謝幕,是每個人都要學的一門必修課。
因此,課程會從衰老、疾病和死亡這三個維度出發,關照與你息息相關的重要議題:
個體的生命是如何和各種疾病斗爭的?
老之將至,如何坦然面對因衰老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突遭意外或疾病侵襲,該如何面對?
家人病危,治療和尊嚴之間,怎么選擇?
帶你更透徹地了解生命與死亡的關系,陪你走過每一個重要的人生轉折點。
權威學者獨特視角講述
跳出思維桎梏探索生命真諦
課程請到的是北京大學醫學部教授、國內知名醫學人文學者王一方。臨床和醫學哲學教授的雙重經驗,讓他在看待生死問題時充滿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人文關懷。
課程中,他會用他獨特的視角,從“人與身體”“人與他人”“人與醫學”“人與情理”4個層面逐層剖析,幫助你深入理解生命的本質。
課程還會配合醫護、家庭關系、道德、心理層面講解,讓你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更好地做出決策。
雙學科視角+人文敘事
獲得療愈心靈的方法論
衰老、疾病和死亡是哲學、醫學研究的重要議題。
這一次,課程將哲學和醫學結合起來,從具體的案例講起,將你帶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故事面前。透過哲學的討論和不同人面對生老病死的解法,讓你獲得心靈上的治愈。
加入前沿學科信息
帶你探索生命的更多可能
課程里還有別處聽不到的最新知識,助你打開認知視野:
AI的出現能夠為老年人帶來哪些便利?
AI對于醫療又有什么助益?
我們的生命質量會因為AI而有所提高嗎?
聽過這門課后,你會發現無論死亡離我們有多遠,有所準備和毫無準備,是完全不一樣的。
適合誰聽?
正在經歷失去、陷入情感困境的人
正在規劃未來,想有尊嚴的老去的人
想跳出學術領域,進一步接受死亡教育的醫生
對生命一知半解,想要深入了解的年輕人
每一個在生命旅途中的你、我、他
你將收獲
450+分鐘充滿智慧啟迪的跨學科講座
1種看待衰老、疾病與死亡的全新視角
N 個解決人生重大問題的可行方法論
限時特惠
特惠94.8元原價158元
特惠時間:2024.12.23—2024.12.30
參考資料
央廣網《遠見丨“向死而生”,當代人擁抱有責任的生死觀》
北京青年報《王一方:面對別離,預則安》播客《天真與經驗:我們能“活得長,老得慢,死得快”嗎?》
文 | 小圓
編輯 | 晨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