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刷到一個視頻,在我心里盤桓了許久。
有記者在養老院采訪一對年紀九旬的老人。
老人年輕時培養了兩個極為優秀的女兒,并把她們都送出國留學。
大女兒前幾年身體不好,回國沒多久便去世了,小女兒自從出去讀書,便在國外工作、結婚、生子,很少回來過。
現在兩個老人年紀都大了,行動不便,沒人陪在身邊,只能自己住進養老院。
圖片來源:抖音@上海的小爺叔
視頻的最后,采訪者問了老人一個問題:“如果再選一次,還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嗎?”
老人的回答,令無數人深思:
“可能不會了,能留在身邊也挺好的。”
年輕的時候,父母們總是拼盡全力,想要把孩子托舉到高處。
只要子女的前程越好,自己也就功德圓滿,以后的福氣就來了。
但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問題,越是優秀的孩子,以后可能離父母越遠。
他們有他們的事業,他們有他們的追求,小地方裝不下他們的夢想,父母也留不住他們。
甚至還有一個說法:“兒女越有出息,父母的晚年越不幸”。
哈爾濱65歲的朱阿姨,一個人在老家哈爾濱照顧癱瘓在床的老伴已5年。
一天凌晨兩點多,老伴突然不知道怎么的,從床上掉到地上。
朱阿姨折騰了20多分鐘,想盡了各種辦法,也沒能把老伴抱回床上。
無奈之下,她只能拿起手機,看著手機通訊錄里100多個人,卻不知道能打給誰。
親朋好友都在熟睡,唯一的獨生女遠在成都,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在那一刻終于忍不住抱著老伴哭了。
“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在通訊錄里……”
最后,還是她跑下樓央求兩位保安,再三保證有任何問題自己負責,兩名保安才上樓幫她把老伴搬到了床上。
以前我們總說,所謂父母子女,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
但是當這句話真正照進現實,卻讓人沉默了。
過去40年里,中國社會經歷了巨大的變遷。
一批又一批孩子勤學苦讀,考上一二線城市的大學,讀完本科再讀碩士博士,畢業以后留在大城市施展自己的抱負。
還有更多有出息的讀到國外去了,最后在國外工作、定居。
孔子在《論語》中有一句話,“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必須要出門遠游,就必須安排好照顧好父母的方法,以盡孝道。
但隨著社會轉型,這種傳統的模式已經崩潰。
物理空間距離的拉大,與父母日漸老去的步伐,成了親情不得不面臨的考驗。
青年志PRO做過一份調查研究,總結了當下中國家庭正在發生的6個趨勢。
其中一個趨勢,就是現在純老家庭增多,父母空巢狀態大大提前。
老一輩的家庭,大多有五六個孩子,從最大的孩子結婚離家到最小的孩子結婚離家。
一般要持續十多年,父母到六十多歲才進入空巢狀態。
但現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到兩個孩子,孩子18歲就離家上大學或工作。
如果父母在25歲完成生育,那么當他們43歲時就開始進入空巢狀態,直到晚年。
想起之前,一對老夫妻相互攙扶走進急診搶救室的視頻,沖上熱搜。
西安一位76歲白奶奶深夜在家突發眩暈,送她到醫院的是82歲腿腳不便的老伴。
看著兩個老人顫顫巍巍,相互拄拐攙扶,記者問,怎么不通知孩子?
老人的回答,讓人覺得無比心酸:
“三個女兒都在新疆,千里路上報喜不報憂。我倆現在還可以相依為命,實在不行時,再叫孩子回來。”
原來自從白奶奶和老伴退休后就守在老家,日常生活起居都是兩個人相互依靠。
這次檢查結果出來后,白奶奶需要住院治療。
但身體上的病痛可以被治愈,心靈上的孤獨和失落又該怎么撫慰。
崔京浩《父親》里有一句歌詞,用來形容現在空巢老人再合適不過了:
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而這樣的中國老人,還有很多很多。
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人2.978億。
其中,有一半是空巢或獨居的老人,在部分農村地區,空巢老年人比例甚至超過70%。
這些年,我也時常反思:
中國式父母,真是幸福而又可憐。
在過去的艱苦歲月里,他們拼盡全力,成功拉扯并養育出令自己驕傲的子女,為子女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和自豪。
但他們又是可憐的,盼著子女越來越好,也目送子女的背影越來越遠,從此落得老無所依。
我也知道,很多時候不是簡單一句“不孝”就能概括。
身上若無千斤擔,誰愿意把蒼老的父母留在身后。
在這個快速運轉的社會,大量年輕人迫于生活的壓力,背井離鄉,漂泊外地。
作為父母,也肯定不忍心拖孩子后腿。
有些父母一開始很樂觀,想象自己老了絕不拖累孩子,哪怕老得動不了了,也不給孩子添麻煩。
只是現實與理想,注定是要發生沖突。
當人一旦上了年紀,身體說垮就垮。
對親情的渴望,對兒女的思念,只會隨著年紀增長越來越沉重和撕裂。
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有些優秀的孩子,成家立業后,選擇把父母接到身邊一起生活。
而有些留在父母身邊的孩子,不孝順的情況也多的是。
但今天寫這個文章,不是為了探討該不該鼓勵孩子優秀,讓他展翅高飛;也不是為了強調,守護父母是不是子女的義務。
而是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定義太狹隘了。
小時候希望他們考出來好成績,給自己長臉;
畢業后又希望他們有穩定的工作,不需要自己再去為他們擔心和憂慮。
等到老了以后,又希望孩子能留在身邊,給自己倒一杯水。
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期望的工具。
大熱親情劇《人世間》里,周家有3個孩子:周秉義、周蓉、周秉昆。
老大周秉義從小就是學霸,考上北京大學,又當上廳級干部,娶了省長的女兒,老二周蓉聰明又漂亮,后來考上了大學教授。
唯有老幺兒子周秉昆,從小讀書就不太靈光,長大后也只是個小工人。
所以周父從小不給周秉昆好臉色,張口閉口都是大兒子和閨女。
然而就是這個他打心眼里瞧不起的小兒子,卻是周家三個兒女中陪伴父母最多。
哥哥姐姐步步高升,越走越遠,家中遇到任何事,父親母親病倒,都是周秉昆忙前跑后,在床前盡孝。
后來,周母說了一番話:
媽一直覺得,你比你哥你姐強。你哥你姐六九年離開家后,媽是真的覺得他們走了。 回來呢也就是看一眼,家里有個啥事的,也抓不著摸不著。 你在家,媽心里就踏實。
一句話,讓周秉坤破防了,也直戳屏幕前所有人的心窩。
優秀的孩子固然是父母的期望,是父母的臉面。
但當你經歷了衰老、病痛的來襲,你就會懂得,孩子孝順體貼,踏實可靠,就是父母此生最大的幸福。
所以,別指望孩子,也別埋怨孩子。
人生在世,各有各自的修行,為人子女,也各有各的孝道。
我們沒辦法既要求孩子優秀,又要求他們陪伴,在矛盾出現的時候,我們或許需要調整的更多是自己的心態。
如果你的孩子出類拔萃,那就教會他感恩、孝順。
讓他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坦坦蕩蕩立于這天地之間 ,成為我們心中的驕傲。
如果你的孩子是平庸之輩,那就平和看待,陪伴成長,留在身邊讓我們安心。
但最后,也希望所有的子女永遠記得,生養之恩,是世界上最大的恩情。
冷落父母不論哪種原因都是借口,說到底都是不關心父母罷了。
國學大師季羨林自小離家,所以他對于母親的離世,一直難以釋懷:
我真后悔,我最不該的,就是離開了母親。 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待在母親身邊。
人啊,永遠不要低估了自己對父母親情的依戀。
更應該懂得,父母放手時的那份不舍和心痛。
所以,如果此刻你在異鄉奮斗,可以拿起手機,給他們打一通電話,說一說想念。
有空常回家看看,多點時間陪陪父母。
別讓盡孝成為一種遺憾,更別讓他們在孤獨和悲泣中獨自面對死亡。
如果此刻,你就在父母身邊,那就請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路;如果沒有了父母,我們才是真正沒有了依靠。
關于這個話題,十點君也想聽聽大家的想法。
你們是否也在更加優秀的同時,距離父母越來越遠?
對于我們的孩子,大家是希望他們更加優秀,還是更加靠近自己呢?
歡迎來留言區一起探討吧。
作者 | 小嗲
主播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