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十三邀》第八季最新一期里,許知遠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展開對話,這個憑借《縣中的孩子》一書走紅網絡的北大副教授,為大眾打開了一扇觀察和探討教育的新窗口。
節目里,面對一位學生“國內教育是否真的太卷了?”的直白提問,林小英毫不猶豫地回答:“就是。”這個簡短有力的回應,背后是無數個被題海淹沒的日日夜夜,道出了無數學生、家長,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心聲。
當前的教育系統是極度“內卷”的。孩子和家長為了更高的分數而不斷投入精力,結果卻是越來越多人疲憊不堪,整個社會陷入一種無意義的競爭之中。高考的巨大壓力讓無數孩子從小就進入了備考模式,課外補習、不斷刷題,似乎一切的努力都指向唯一的目標——考上好大學。
林小英說:“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情都只是為了謀生,你這一生就是個苦役。”這句話猶如當頭棒喝,讓我們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質。
我們是不是把孩子們的教育、人生都過于局限在“謀生”上了?教育更重要的是為孩子們的整個人生做準備,讓他們在未來成為能夠感知世界、享受生活、擁有創造力和思考能力的個體。但我們限制了孩子們的創造力,還剝奪了他們感受生活、享受人生的權利。
基礎教育有兩個核心使命:基礎性和預備性。 基礎性是指教育要為孩子們的人生奠定廣泛的基礎,不僅僅是學術知識,還包括生活技能、審美能力、社會責任感等等。 這部分往往在現行的教育系統中被忽略。
林教授舉了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當人吃飽了穿暖了,重要的能力其實是‘玩’。 ”她說,“會玩”不僅是消遣,更是一種創造力的體現。 比如,給你三天沒有手機,你會玩泥巴嗎? 你知道如何獨處嗎? 這些能力看似微不足道,卻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徑。
教育的預備性,不僅僅是為升學做準備,更應該為孩子們的整個人生和未來職業做預備。可遺憾的是,當前的教育系統幾乎只專注于升學導向。她提到,初中畢業時,很多孩子就因為中考分流被“甩出去”——這些孩子在系統里被認為不適合繼續讀書,從而進入職校或直接步入社會。而我們的教育體制并沒有為這些“甩出去”的孩子提供任何實質的職業技能訓練和社會融入的幫助,導致他們在十幾歲就背上了“失敗者”的標簽。
教育系統的這種“甩人”現象讓許多家長感到無力。我們看到,孩子一旦走上這條“非升學”的路,就很難回頭,而社會的支持系統也沒有為他們提供足夠的選擇和機會。林教授特別強調,我們的教育體制必須為每個孩子提供更多元的出口,而不是一味把他們推向高考這條獨木橋。否則,太多鮮活的生命會過早凋謝,太多潛力無限的孩子會因為適應不了現行的應試體系而被埋沒。
現在的教育太過單一化,過分追求分數和升學結果,這不僅讓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還造成了家庭和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很多家長每天為了孩子的學習成績焦慮不已,卻忽視了孩子的其他成長需求。而那些被“甩出去”的孩子,其實并不是沒有潛力,而是現有的教育體系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和支持。
林教授還提到了她自己成長的故事,這段經歷讓人印象深刻。她分享了童年時被老師不公平對待的兩段經歷,這些傷害促使她不斷思考教育系統的缺陷,并最終走上了批判和反思的道路。她認為,正是這些痛苦經歷讓她開始關注教育背后的不公與不平,促使她去探究怎樣的教育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獲得尊重和公平的機會。
林教授的這些觀點無疑引發了許多家長的共鳴。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焦慮日益加劇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教育究竟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僅僅是為了升學和高薪工作嗎?還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獨立思考、熱愛生活的能力?
如果你對孩子的教育感到焦慮,或者正在為應試壓力發愁,這期節目一定能為你帶來新的啟發。希望我們都能跳出“內卷”的怪圈,真正為孩子們的未來思考,培養他們成為擁有獨立人格和豐富生命體驗的個體。
來 源: 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