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的朝鮮戰爭中,中國為保護朝鮮半島不被美韓侵占,派出290萬志愿軍部隊進入朝鮮戰場支援人民軍作戰。在志愿軍的支援下,韓軍和“聯合國軍”被打敗。在戰爭結束70多年后,韓國再次談及朝鮮戰爭認為:中國軍隊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參與者,這場戰爭造成4000000人死亡。中國帶頭入侵,是為了把韓國變成共產主義的敵人,現在應該道歉和賠償,我們今天享有的自由不是免費的。
1945年,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朝鮮半島解放。隨后,通過雅爾塔會議,朝鮮半島交由蘇聯和美國代為掌管。隨后,蘇聯為扶持北朝鮮政府撤出朝鮮半島,美國迫于壓力于1949年6月29日撤出朝鮮半島,只給南朝鮮的李承晚留下了500名美國軍事顧問。
在當時,李承晚是不愿意美國撤軍的,李承晚認為北方的金日成正對南朝鮮虎視眈眈。事實也確實如此,1949年3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期間曾經就“是否使用軍事手段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向斯大林進行過詢問,實際上就是在暗示蘇聯提供軍事援助。
當時蘇聯和美國正處于“冷戰”之中,且考慮到輿論影響,斯大林認為金日成應該等待李承晚率先動手,再進行反擊。盡管金日成的態度對南朝鮮產生了威脅,但當時美國認為朝鮮半島對美國的戰略價值并不大,所以最終撤軍,而最后留下來的500名美國軍事顧問,仍然給了正在尋找機會的金日成入侵南朝鮮的借口。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下令北朝鮮人民軍越過“三八線”向南朝鮮地區發動進攻,朝鮮戰爭爆發。
對于朝鮮戰爭第一天的戰斗,韓國的資料是這樣記載的:“中國將3個師約60000名士兵的部隊交給了朝鮮,該部隊在1949年7月至1950年1月期間一直是中國軍隊的一部分。但在1950年1月后,這部分隊伍在武器和指揮系統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隸屬關系從中國改為了朝鮮陸軍。這3個身經百戰的師團是主力軍,突破了朝鮮的主要防御,在三天內占領了首爾。”
韓國方面認為,當時斯大林和金日成計劃入侵南朝鮮時,中國方面尚未解決內部問題,對朝鮮半島上的軍事行動并不感興趣,但是在金日成的求援下動搖了,所以才在朝鮮戰爭爆發的前一年將中國軍隊約60000人的部隊,送往朝鮮作戰。
其實,這批部隊本就不是中國的。國共內戰時期,東北邊境地區,尤其是鴨綠江對岸的許多朝鮮族人民加入了解放軍,在1949年5月初被整編為3個師。得知金日成準備向南朝鮮發動戰爭的消息后,中國決定將原先支援中國解放戰爭的這3個師重新還給朝鮮,所以在1950年的時候才會有一批解放軍回歸朝鮮。
在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時,加上從中國歸國的3個師,北朝鮮人民軍的總兵力為21個步兵團,這其中有10個兵團都是從中國歸來的3個師中的戰士。由于這些戰士在中國已經參加過了長時間的戰斗,擁有豐富的戰斗經驗,所以戰斗力很強,僅用了3天時間便攻下南朝鮮政府所在地漢城(今首爾)。
隨著北朝鮮人民軍的南進,美國派軍進入朝鮮戰場。1950年9月15日,為盡快扭轉戰場局勢,美國高級將領麥克阿瑟親自策劃了仁川登陸戰。從這時開始,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進入朝鮮戰場,打開仁川港的口子后,美國不斷增派兵力,最終部署在朝鮮戰場上的聯合國軍兵力超過了183萬人,再加上南朝鮮軍的60萬人,總兵力達到了243萬人。隨著更多美軍的到來,朝鮮戰場的局勢發生變化,北朝鮮人民軍在半島南部的戰線不斷北退。
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一路南進,甚至還有一支美軍部隊直接穿插到了鴨綠江附近。當時美軍對中國東北邊境地區實施了轟炸行動。為維護國防安全,中國于1950年10月19日派出第一批志愿軍入朝作戰。
在后續的作戰中,中國中央政府不斷派出志愿軍部隊支援朝鮮戰場,直到朝鮮戰爭結束,中國共派出290萬志愿軍進入朝鮮戰場。
根據韓國方面的數據來看,他們認為中國共派出120萬人的軍隊進入朝鮮半島,直到今天仍然有20萬人在行動中下落不明。韓國認為,這部分中國軍隊是受到低溫天氣的影響,成為了“冰雕連”或被餓死。“他們中的許多人并不是被韓國或美軍所殺的,因為在寒冷的冬天沒有得到適當的衣服或食物而凍死和餓死。在嚴重的情況下,即使在零下30攝氏度的寒冷中,他們也穿著草鞋戰斗”。
根據中國方面在戰后統計的數據來看,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的非戰斗性減員人數為80000多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凍死、凍傷、餓死的,盡管該數字是不完全統計,但仍然和韓國的數據相差較大。
同時,韓國資料中顯示,“在朝鮮作戰的士兵大多是蔣介石的國民黨軍對抗毛澤東的共產黨,他們在四川省和其他省份抵抗到底,然后集體投降,加入了共產黨軍隊。中共命令浙江、四川和其他溫暖的南方省份的人10月前幾天在沈陽車站集合。士兵們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他們只是穿上他們身上的薄制服,向北來到滿洲。
1949年10月19日秋天,30萬中國軍隊渡過鴨綠江。起初還算可以忍受,到11月氣溫驟降,高原地區開始積雪。這些原來的國民黨軍隊在隆冬時節作戰,補給不足,無法獲得足夠的食物和衣服。中國政府計劃通過這種方式,解決掉這些在意識形態上不健全的麻煩士兵”。
當時入朝作戰的290萬志愿軍部隊(15個步兵軍、7個地面炮兵師、4個高射炮兵師、1個坦克師)中,確實有原國民黨起義部隊,但真正成建制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國民黨軍部隊只有3個軍,共80000多人。當時的志愿軍第50軍、第36軍、第37軍為國民黨起義部隊組成。
志愿軍第50軍在入朝作戰前,隸屬于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是1948年在東北戰場上起義的國民黨滇系60軍。志愿軍第36軍、第37軍在入朝作戰前是在綏遠起義中被解放軍整編的,志愿軍第36軍在整編前是國民黨軍第21兵團,志愿軍37軍在整編前是國民黨軍第1兵團,受傅作義指揮。整編后,這兩支部隊積極接受思想教育,在抗美援朝的時候曾經積極申請入朝作戰。志愿軍入朝作戰后,第36軍、第37軍主要負責在朝鮮后方地區從事機場修建等后勤工作。
進入朝鮮戰場后,志愿軍第50軍是第一批入朝作戰的志愿軍部隊,當時由于時間倉促,準備不及時,確實出現了冬裝供給不足的情況,但當時正值1950年10月,朝鮮半島還未進入冬季,在進入冬季時,第50軍的冬裝已經準備完畢,并未大規模出現“冰雕連”的情況。反而,在朝鮮戰爭中,志愿軍第50軍殲敵近15000人,還守住了漢江陣地。
志愿軍第36軍和第37軍一直處于后方,盡管在戰爭中我軍的后勤供給路線遭到了敵人的瘋狂轟炸,但并未影響到后方部隊的供給,所以第36軍、第37軍并未出現大規模凍傷的情況。
所以,當時在朝鮮戰場上的國民黨起義部隊的戰士們的情況并不像韓國資料記載的那樣。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因凍傷減員最嚴重的志愿軍部隊為志愿軍第九兵團(第20軍、第27軍、第30軍、第33軍)。第一批志愿軍進入朝鮮后,第九兵團作為二線部隊奉命前往山東,當時除了第27軍94師和原本就駐扎在東北地區的部隊外,第九兵團其余部隊奉命集結至山東。在山東待命1個月后,朝鮮戰場吃緊,第九兵團奉命入朝。
在進入朝鮮之前,除了第94師是直接從福建進入朝鮮外,其余部隊的戰士們基本都進行過一定的適應性訓練和后勤補充。1950年11月12日,志愿軍第94師剛剛被編入27軍就接到入朝命令,當時相應的后勤部隊還沒來得及設立,所以第94師只攜帶了1個基數的彈藥,穿著單衣就火速進入了朝鮮半島。
因為是緊急接到命令進入朝鮮的,所以當時第九兵團的很多戰士都沒穿著冬裝入朝,當時15萬人的部隊只有50000套冬裝。在剛剛進入朝鮮半島后,第九兵團的宋時輪就向上級打報告進行物資供應。
根據志愿軍第九兵團后勤部隊資料記載:1950年11月6日至28日間共發放棉絨帽185952頂,各種大衣226661件,各種棉鞋267976雙。
從數字來看,當時我軍的物資供應確實不少,但第九兵團很多戰士都來自南方,并沒有防凍經驗,很多人都被凍傷了。再加上第九兵團在剛入朝就直插長津湖,敵人腹地,部隊前進速度快,后勤部隊跟不上,物資送不到部隊所在地。這就導致第九兵團成為了整個朝鮮戰爭中,非戰斗性減員最多的部隊,出現了很多的“冰雕連”,甚至還有戰士在睡覺的時候就犧牲了,第九兵團是我志愿軍在朝鮮戰爭中傷亡較大的部隊。
1953年7月27日,持續3年零1個月零2天的朝鮮戰爭結束。從韓國方面的資料來看,在這場戰斗中,“韓國士兵死亡總數約為138000人,加上45萬名受傷和失蹤人員,總數達到了609000人;
聯合國軍有超過58000人陣亡,48萬人受傷,546000人失蹤和成為戰俘。有超過52萬名朝鮮士兵死傷,80萬人失蹤。超過136000名中國士兵犧牲,超過208000人受傷,加上失蹤人員和非戰斗傷亡人員,共計犧牲100萬人”。從韓國方面的資料記載來看,加上平民,整個朝鮮戰爭中犧牲、失蹤的總人數最少400萬人。
根據中國方面的資料記載,朝鮮戰場雙方共投入兵力超過550萬,其中我軍人數達到了290萬,這在共計3192600人的中朝聯軍中占到了一大半,在總人數中,這樣的兵力也超過了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在整個朝鮮戰爭中,志愿軍共殲敵1093839人,傷亡36萬人(犧牲115000、受傷221000多人,非戰斗犧牲25000多人,被俘21400余人,失蹤25621人)。
由此可以看出,韓方所說的超過400萬人死亡,是整個朝鮮戰場上的傷亡人數,其中包含戰士和平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