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跟孩子們常聊的一個觀點是:
教育是一場長跑,不是短跑。
持續的耕耘、專注的投入,才能收獲未來的花期綻放。
《老人與海》的故事相信你也看過,這部現實主義之作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
老人能在連續84天,
沒有捕到魚的情況下,
依然選擇出海打魚,
是因為盡管他不確定能否捕到魚,
但他相信自己會有收獲,
于是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征程。
老人說,人不是為了失敗而生的。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每天日復一日地堅持一些小的好習慣,從不是為了感動誰,也不是為了要證明給誰看,而是我們知道,一直往前走,遠比原地打轉要好很多。
小學階段,我知道不少家長往往會過于關心孩子的成績。
但正如我在《》里說過的,小學階段的成績是有欺騙性的,欺騙之處不一定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
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單純追求卷面分數更為重要。
這不僅是為了應對越來越難的學業要求,也是為孩子的全面發展奠定夯實的基礎。
特別在孩子的學科學習上,有三種習慣是需要你我格外關注的,因為它對孩子的全面提升至關重要:
01
精讀的習慣
無論孩子是在學英語,還是學語文,除了基礎的閱讀積累外,還需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精讀習慣。
在陪哥哥小升初這段時間,不少初中老師跟我們聊起初中語文規劃時,都提到一個詞:
精讀 + 閱讀量 = 語文的王炸組合。
精讀培養深度思考和理解能力,閱讀量則打開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兩者結合,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是語文學習的制勝秘訣。
精讀的習慣,是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
精讀不僅僅是讓孩子理解每一個字和每一個句子的表面意思,它更重要的是一個思維的訓練,是一種深度理解和感知的過程。
精讀并不是要求孩子一字一句地讀句子、讀課本,而是要通過有意識的反復閱讀和思考,把語言背后的思維提煉出來,幫助孩子培養從表象到內涵的洞察力。
它至少需要孩子持之以恒地堅持“四步走”:
精讀的第一步是學會圈畫關鍵詞和關鍵句。讓孩子從中找出作者的核心思想。
精讀的第二步是引導孩子提問。去思考文本中的細節,分析其中隱藏的意義。比如,為什么作者用了這個比喻?這個詞的選擇有什么特殊含義?
你有沒有發現,小學的語文課堂,老師一遍一遍強調的預習、復習、課堂筆記的重難點,其實都是在圍繞精讀展開?
精讀的第三步是思辨性理解的拓展。通過不同的視角進行多次閱讀,孩子會對文章的理解越來越深刻。
可以引導孩子每次讀完一段后,停下來思考:“這段話告訴了我什么?”“我從這段文字中學到了什么?”逐步訓練孩子的思維深度。
精讀的第四步便是輸出和表達。討論不僅能加深理解,還能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
類似“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什么觀點?”、“你認為這個觀點是否合理?為什么?”“如果你是作者,你是怎么看待這個事情?”……都是思辨向的問題。
此外,中文和英文在精讀方面的要求也有些不同。
英語中,一個概念通常通過幾個詞或一個短語表達清楚,句子的表達相對簡潔。
精讀英語時,你要引導孩子注意簡潔句子的隱含含義和上下文關系,避免字面意思的誤解。
中文表達較為緊湊,一個字可能承載多重意思,而詞語的組合往往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
中文精讀時,你要引導孩子從字面到深層含義的多維度去解讀,注重字詞的精確使用以及語言背后的文化符號。
02
思考的習慣
思考的習慣,是孩子面對問題時、遇到挫折時不再迷茫的指南針。
我們的世界從來不是簡單的對錯、黑白。
無論是學業上的挑戰,還是生活中的難題,思考的能力讓孩子能夠在迷霧中看到方向,在復雜中找到解決之道。
讓孩子從小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學會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未來面對世界時,才不會被隨波逐流所困擾。
還記得我之前分享過的事嗎?當我家孩子還在幼兒園時,他們能對路邊的小石頭、蜘蛛結網、下雨的水滴觀察很久,充滿了好奇心。
這些細小的事物,正是培養思考能力的起點,其實每個孩子都有。
生活也是孵化孩子思考習慣最好的土壤,只要你能堅持這么去做:
1.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隨身帶本筆記本,記錄下孩子的觀察和問題,沒有答案沒關系,一起去探索就可以了。
孩子的思考習慣,往往從他們對生活細節的好奇心中萌芽。“你覺得蜘蛛為什么會織網?”“雨滴掉下來后會去哪里?”這樣的問題簡單卻有趣,都是可以引導孩子觀察并主動探索答案的好問題。
2. 引導孩子多角度看待問題。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也給孩子開放性探索的氛圍。
小到“今天你想去哪里玩?”,“穿什么顏色的襪子好呢?”,大到“如果你是蜘蛛,你會如何織網”“除了下雨,還有什么情況會讓地面濕掉呢?”,其實都是在啟發孩子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3. 給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家長不要急于提供答案,而是要鼓勵孩子嘗試自己解決。
或者給孩子找一些合適的資源,讓孩子學會運用資源、分解問題、多管齊下。
思考的習慣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過日積月累的引導逐漸形成,但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未來會更篤定。
03
樂觀的習慣
樂觀的習慣,則是面對生活風雨時、面對競爭和排名時的護身符。
生活中,總有挑戰與低谷,難免有挫折與失落。培養孩子的樂觀心態,讓他們學會從失敗中尋找成長的機會。
每一次跌倒,都是為了站得更高。
樂觀的習慣,讓孩子在任何困境面前都能微笑面對,堅信一切困難都只是暫時的,未來總會充滿光明。
孩子能否習得樂觀的習慣,其實還是得看家庭氛圍。
比如家長是否能正面地看待失敗,教會孩子接受不完美呢?
孩子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我們是否可以引導他們認識到,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
再比如,孩子是否有關注生活積極面、感知生活小確幸的體驗?
就像那首《小美滿》的歌一樣,人活一輩子,如果能在在無法重來的時間里保持樂觀,盡情享受人生,那已經是多么燦爛的美滿了。
此外,家長是否有給孩子營造足夠的情緒空間?
讓孩子明白,無論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遇到多大的挑戰,他們始終有一個可以傾訴和依靠的港灣,那就是家。
當孩子抱怨排名下降時,可以引導他們思考:“這次排名下降,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如果調整后,能不能比上次更好?”
和孩子一起將“消極語言”轉換為“積極語言”,通過語言重塑的方式,就可以培養孩子的積極思維模式了。
12歲之前,孩子的大腦正處于塑造期,習慣的力量在這個階段最為強大。
越早培養,這些習慣就越能深深扎根,成為孩子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我家的Joshua,再過幾個月也要滿12歲了。對他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明年他將邁入初中生的新階段。
在和他一起梳理小初銜接的過程中,我也深切感受到好習慣對他學習和生活的助力是多么顯著。
我看到的不僅是成績的提升,更是他對學習的熱愛,以及對生活的滿腔熱情。
這種由內而外的積極改變,是習慣賦予的力量。
習慣的培養從來不易。
但一旦開始,堅持下去,收獲的果實將令人驚嘆。
只要我們堅持朝著正確的方向耕耘,總有一天會迎來開花結果的那一刻啊。
互勉,萌芽~
2024年12月27日于廣州。
月底,我將和大家一起深入探討語文閱讀的那些事兒!
特別邀請到省教育廳教材編委會成員、擁有20多年語文教育經驗的張芳老師,與我們一起聊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有效精讀、思辨閱讀,以及如何在幼兒園、小學和初中階段提升語文閱讀能力。
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感興趣,歡迎預約來聽,和我們一起打開全新的閱讀視野!
此外,我們還帶來了奇趣讀書的升級首發——通過精準的閱讀規劃,培養語文思辨能力、提升精準閱讀和養成精讀習慣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不要錯過,未來的語文高手,就從這里開始!
我們還有一個專門的主題討論社群,歡迎加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