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的一天,一位衣衫襤褸、滿臉黝黑的叫花子,來到陜西旬邑馬欄鎮解放軍駐地,團長鄧仕均看到他,立即下跪磕頭。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鄧仕均自1932年的時候就參加了紅軍離開了家鄉,之后南征北戰,他沒有顧上回家。也沒有顧上給家里寫信。家里父母和兄妹更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人在哪里?
1950年3月,鄧仕均所在的559團在陜西旬邑馬欄鎮駐扎下來,因為已經沒有了戰事,他的主要任務就是開荒種地。
鄧仕均便試著給家里寫了一封信,雖然當時全國已經解放,但是道路仍然不夠暢通,這封信輾轉數個月才到達了家里。
自1932年到1950年,18年沒有兒子消息的老父親鄧元高看到兒子信后,欣喜若狂,激動地淚流滿面:“他還活著,他還當了團長。”
鄧元高夫婦更是激動得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
一天,鄧元高突然對妻子說:“我要去陜西看望兒子。”
妻子也非常支持。
想法是好的,可是過程是艱辛的。
那時的四川被稱為“難于上青天的蜀道”,沒有鐵路,雖然川陜的公路已經全線開通,但是家里沒錢,乘不起交通工具,鄧元高決定步行去陜西。
1950年9月中旬,50多歲的鄧元高在侄兒的陪同下,背著一個竹背篼,裝了幾雙草鞋和一些口糧就出發了。
一路上,兩人渴了喝泉水,餓了吃包里琮的干糧,困了就睡在路邊。最后,帶的干糧吃完了,盤纏也花光了,干脆就一路討飯一路趕路。
一路上鄧元高逢人就講:我兒子是紅軍,我們18年沒見面了,我要去找兒子。
許多好心人一聽他兒子是紅軍,就供他們飯吃,還讓他們借宿。
整整18天時間,鄧元高穿破了好幾雙草鞋,腳上也打了無數個血泡,才從蒼溪走到了西安。
后來又輾轉到了63軍的駐地三原縣城。
63軍的軍長傅崇碧聽了鄧元高的事跡,深受感動,他立即電話通知了鄧仕均,并派車將兩人送到了鄧仕均所在的駐地馬欄鎮。
鄧仕均出門迎接,看到一個衣衫襤褸,滿臉黝黑,像個叫花子一樣的父親時,他頓時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撲通”跪在地上,給父親磕了幾個頭,父子倆抱頭痛哭。
這樣的情景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大家都跟著流下了眼淚。
平時在敵人和困難面前從不低頭的鋼鐵戰士,此時的內心脆弱得像一團棉花。
鄧仕均連忙叫來妻子和兒子也給父親磕頭。這一番認祖歸宗后,鄧元高抱起孫子愛得不得了,左親右親,開心地大笑起來。
鄧仕均讓父親洗了澡,幫父親理了發,給父親換了衣裳,照了一些照片。
鄧元高做夢也沒有想到,還能再見到兒子,兒子還當了官。
后來,他逢人便自豪地說:“我兒子沒有犧牲,他還當了團長呢!”
鄧元高千里尋子的消息在部隊傳開了,部隊的領導和許多戰士都來看望老人,還將老人的事跡編成小報和節目進行宣傳。甚至還巡展了老人穿過的破衣服、破草鞋和走路用過的棍子。
由于部隊接到入朝作戰的命令,鄧元高依依不舍地告別了兒子和孫子。鄧元高在部隊生活了十幾天,這十幾天對于他來說一生難忘。
可是,誰也沒想到,這一去竟然是父子永別。
鄧仕均犧牲在了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好在臨行前,父親見到了兒子,內心有些欣慰。
舍小家為大家,戰士為了和平默默堅守!把對家人的思念化作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